摘 要:“學困生”是各學校教學當中的難題,也是學校重點解決的教學難題。而在中等職業學校當中,“學困生”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幾乎成了學校教學當中的普遍現象。大多數學困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心理問題。因此,針對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中職院校教學工作來說就顯得尤其重要。為了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應通過心理咨詢平臺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中職生心理問題集中表現在情緒“復雜、多變和不穩定”等多個方面。因此,學校可通過創設形式多樣集體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和矯正,培養學生的樂觀情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自強不息的思想意識,讓學生能夠在集體環境中自主地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得到成長。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矯正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2-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07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下,社會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交往環境受到多種文化價值觀念沖擊,生活節奏和信息傳遞瞬息萬變,眼花繚亂,對青少年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這讓身心正處在成熟階段的他們既要承受社會上負面的壓力,還要承受學習的重負。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又很高,個人理想與現實條件形成了多重反差。在如此復雜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壓力下,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最終導致學生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或在不知法的情況下做出一些違法行為,導致青少年學生犯罪。筆者將對中等職業學校學困生問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探究,并與同行共同分享學習。
一、學困生心理情緒對其行為的影響
“學困生”不單單在學習上有困難,在與人交往、交流,以及參加集體活動時在心理上都與正常的學生有所不同,他們往往是那些教師不大喜歡的學生,甚至是同學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感。學困生是中職學校中的普遍現象,這些學生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成為學困生。他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學困生在感知上的復雜心理。外部環境對學困生有很大影響。表面上學困生表現出一副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的樣子,但其內心卻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中。對同學、對教師都不信任,久而久之,就與教師之間形成了一堵墻。因此對于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教學內容就失去了興趣,見了教師會繞道而行。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緘默、低頭,或用復雜的眼神目視你,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在內心的深處。
2.學困生在情緒上的不穩定性。學困生在學堂上不能夠專心致志地聽講。在課堂上他們有花樣百出的小動作,不僅自己不認真聽講,還會干擾別人學習。而在做事情時卻又表現得沒有耐心或者缺乏自信,面對困難總是退縮,心理不夠陽光、不要求進取,意志不夠堅定,學習效率低下。
3.自尊心強,但卻極端自卑。性格內向、孤僻、自尊心強是學困生的突出特點。當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時候,其會表現得非常劇烈,并充滿攻擊性。學困生多由生活中的很多失敗造成了他們的對生活失去了自信,從而導致挫敗感、自卑感的產生,而且這種自卑感會長期存在,很難改變。從而導致厭學、棄學和嚴重的抵觸心理的產生。
二、外部因素是導致學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家長的不良品行和習性為學生起到了不端的示范作用,是導致學困生不良行為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家長行為不良、品行不端,對學生有示范作用,這些不良品行會導致學困生的產生。二是家長個人素質不高,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早出晚歸為生計而奔波,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溝通;有些家長雖然文化不高但生意做得不錯,讓學生覺得沒文化也能賺大錢的錯誤認識。三是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使孩子嬌生慣養,讓學生養成了任性、跋扈、說謊的性格,遇到困難又很脆弱,無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四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得當。很多家長對子女教育失當,有時會出現極端教育方式:一種是對孩子期望值很高,孩子的努力跟家長的期望總是有著遙不可及的差距,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另外一種是以威脅的手段對孩子加以管教,面對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會粗暴體罰,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對學習喪失信心。五是家庭環境導致學困生。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父母離異或再婚,家庭成員結構發生質變,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導致孩子性格孤僻、叛逆,對家庭社會的認知產生嚴重偏差,學習一落千丈;第二種是自身行為有缺失,一些惡習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第三種父母的夫妻關系不好,家庭環境不和諧,也是讓學生演變成學困生的重要因素。
2.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是導致學困生的重要原因。學生自身因素導致學困生的原因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習狀態不穩定,容易被外界因素誘導,學習狀態和興趣不能夠持久;二是自卑心理促使其溝通受阻,甚至不敢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三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學習的勇氣和意志;四是沒有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積極完成學習任務;五是學習方法不巧妙不靈活,理解能力較差,面對困難束手無策,不能夠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漸漸地對學習失去自信。學生自身的這些情況都是導致學困生的重要因素。
3.教師是導致學困生的直接原因。教師是導致學困生的直接原因,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戴著“有色眼鏡”對待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面對他們的提問不能耐心地去解答,反而用極端的語言或行為對待學困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遭到鄙視,從而導致學生不再向教師請教問題;二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有缺失,不能夠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上沒有信念和追求、不思進取、照本宣科,以機械的方式敷衍教學,對教育事業、對青年學生不負責任;三是教師受到學困生或其家長的語言或行為上的攻擊而變得冷漠,放棄了對學困生的直接輔導責任。
4.外部環境是導致學困生的重要因素。很多學校都處在人口、商業、娛樂等較為集中的區域環境內,網吧、電玩、影音制品、圖書等不良環境對學生影響非常大,這些社會因素對學困生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外部環境影響。這些外部影響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學困生沉迷在這樣的環境里,從而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三、通過心理干預和矯正解決學困生的心理問題
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干預和矯正,改善學生心理狀態,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讓學困生身心得到正常的、健康的發展。
1.為學困生創設良好的集體情境。學生都有在班級里確立自己位置的心理需求。在這種需求不能實現的情況下,學生多數會產生焦慮和孤僻的消極情緒。作為教師,應該努力通過集體活動的形式,主動引導學困生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并有意識地引導、幫助他們成為活動中的重要角色,從而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教師和同學們對他們的重視。讓他們有一種被接納、被認可的心理感受,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和諧快樂的集體氛圍中健康成長,完成學業。
2.樹立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當前,社會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學生面對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考驗,只具備高學歷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真才實學、健康的心理和強壯的體魄,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由于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生長環境可想而知。既不能獨立于社會,卻又嬌養成性,在孤獨中渴望友誼,同學之間相處很不融洽。因此,樹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十分必要的。
3.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培養學困生自信心,促進學困生樂觀向上。教師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通過與學困生建立良好的師生友誼,以理育情對學困生進行幫助,能夠增強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能夠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困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從而打開心扉。這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心理進行引導,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強不息學習勁頭,建立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4.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學生學習行為的具體表現,學生學習表現決定了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學生的學習態度具體反應在他們對待學習的“認識、情緒和感情”中,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改變學困生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堅韌不拔的學習意志和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為目標。此外,還應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也是學生保持良性發展的必要因素。它具體表現在學生學習的“意向、愿望和興趣”等方面,能夠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內在的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與學困生接觸的機會,與他們進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喚醒他們的學習動機,對自己增強信心,鼓勵他們力爭上游。通過師生友誼的建立,從而排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班級學習的熱潮中來。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中的學困生問題與其心理健康密切相關。解決好學困生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各個方面付出辛勤的努力。學困生的產生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其內在因素,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有遠見卓識,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學困生問題,要充分地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平臺,耐心有效地對學困生進行心理疏導。與此同時,教師要努力地去接近學困生,去關愛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的心理充滿陽光、充滿快樂,通過集體活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強不息的學習意志。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直面問題,時刻掌握學困生的動態,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矯正”,將學困生從孤單、閉塞和偏執的心理狀態中解救出來,從而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田甜.中職生心理健康縱向研究及教育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15).
[2]胡志萍.從提升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視角淺談中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7(17).
[3]容鈺珊.中職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好家長,2018(7).
[4]印建清,徐韞.如何提升中職“學困生”的學習能力[J].江蘇教育,2018(20).
[5]朱雪琴,徐連山.試論農村中職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解決策略[J].好家長,2017(7).
作者簡介:謝舍羽(1981.6—),女,土族,甘肅天祝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