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作”文、語感、團隊意識等良好行為習慣,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體現,也是保證初中語文課堂高效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教學;養成教育;培養;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2-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61
語文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門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語言工具,更是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人格、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持有良好情感體驗的基礎,因此,語文的學習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1]。近年來,各地為了片面追求語文教學效果,以學生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來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極其不利。尤其是初中語文課的教學,是在學生由小學教學模式中家長、學校督促下的被動學習轉向學生為主體主動學習情緒強烈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就對教學中各種語文素養的滲透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養成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養成自覺并且高效的習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的自我效能感[2]。
一、語文閱讀習慣養成教育滲透
為應試而閱讀,閱讀勢必會變得無趣。“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梁實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則是讓學生的閱讀成為習慣,得到知識,享受樂趣,從而化為素養,進而使語文的閱讀就像流淌在身體里的血液一樣成其為身體的一部分。
魯迅先生曾說道:“說到讀書,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但是并不這樣簡單。”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對于閱讀的引導很重要。怎么讀、讀什么,才能使書中的正能量能成為自身踐行的榜樣?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讀書交流語文課堂,課外閱讀并作讀書筆記。課堂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推薦并朗讀一些美文、詩歌、詩詞、經典文學作品片段等,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推薦閱讀的內容,經教師審閱后在課堂上為其他學生朗讀。而課外閱讀的讀書筆記,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定期從質量或數量上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作讀書筆記,對讀書筆記做得好的同學一定要加以表揚。學生一旦養成讀書的習慣,并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就不會因為無聊而選擇去打游戲、看電視等,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此外,通過閱讀,從書中獲取關于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導向,比如借儒家精華凈化心靈,還可以達到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習慣養成教育滲透
如果說閱讀是語文學習中語言輸入的過程,那么作文則是語言輸出的環節。沒有厚積薄發的閱讀積累,沒有深入細致的觀察體驗,沒有見解獨到的辨析思考,是很難成就“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文章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的習慣一旦養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乃至語言的掌握都是終身有益的。
用作文教學培養習慣,除了大量閱讀外,善于觀察是有感而發、一吐為快的基礎。善于觀察,即是要培養學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的習慣。我們的眼睛就像一臺攝像機,它可以真實地記錄下所觀察的事物,但重要的是要時時“開機”。比如去菜市場,有人只是買菜而已,有人則是看到了來來往往的人和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而有的人則看到了一些別人沒看到:賣魚的小姑娘快速地抓魚,熟練地稱魚、剖魚,默默無聲地接過錢,之后馬上洗手,來不及擦手,拿起英語書開始背……善于觀察,還要求學生觀察入微,“方寸之間見天地,細微之處有乾坤”。如果不能做到觀察入微,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現象,則往往會忽略事物的本質。例如在寫作《手》時,如果不去仔細觀察不同行業里的人的手,則無法與他們的辛勤勞動與聰明智慧結合起來。同樣是去瓜地,有人看到瓜農的手滿是老繭,還有人看到這樣一幕:瓜農掂了掂瓜藤上的西瓜,將瓜捧在手里,敲兩下,然后說“瓜熟了”。善于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心去體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思考可能是寫作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例如,《背影》的作者在觀察,記錄下父親車站送別,買橘的材料后,經過頭腦的加工分析得出父親愛子情深的結論。《我們的保安老程》,學生分別從學校保安程伯伯的外貌、衣著、神情、語言、工作范圍和與學生及學生家長的直接接觸六個方面觀察發現,平時愛管“閑事”的程伯伯具有一顆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的心。通過觀察能發現人物的內在美。
用作文教學培養習慣,對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等的辨析思考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對于大多數初中生而言,作文難就難在思路打不開。作文的訓練,不僅僅是寫出多少字的文章,更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方式建構的過程。語文教材中,插圖資料豐富,可以利用書中插圖培養學生“作”文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關聯或無關聯的畫面組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其作文能力。此外,對展示的插圖圖畫等可以刪減一部分,要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取作文的主線,根據已經獲取的信息推理尚未發生的情節等內容,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比如,一幅只有一根根木樁的圖畫,學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可說明可敘事可議論,也可以從現在普遍關注的環保問題入手,引出亂砍濫伐樹木等環境問題。這樣的練習多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能力,自然而然就會養成主動“作”文的習慣。
此外,在教學中可以提倡寫隨筆。通過記錄生活的一點一滴,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
三、語感養成教育滲透
語文之美,美就美在語感一旦養成,便可“腹有詩書氣自華”。但語文學習不是今天樹立目標,明天努力去做,后天就可以定量考核的實踐活動,語感的培養更是需要學生親身實踐、不懈努力、長期積累才能擁有的成果。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需要大量接觸典范的語言材料,通過閱讀、欣賞、品味、分析、探究,并積淀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提高語文素養[4]。
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一定要加強說話、閱讀、寫作的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在教師的教學引導活動中得以更好的實現。比如,可以在課堂上提供專題性語言素材,給學生規定一定的情景與任務,進行討論或辯論等語言輸出方面的練習。要達到這個目的,古詩是首選的素材,因為古人寫詩最講究煉字,力爭做到“一字傳神”。王安石曾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對“綠”做了“到”“回”“來”等幾次更改。課堂上可以讓同學們討論這些字在詩句里的效果,經討論學生就會明白,“綠”字不僅有“回”“到”這些字的含義,它更是形容詞活用,也把春風寫活了,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兩岸,萬物吐綠,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了。而其他字只是寫到春風來到這個事實,卻沒有把春風的作用效果傳遞出來。所以,一字之差,效果迥異。在講授辛棄疾的《西江月》時,讓學生分析后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稍加琢磨就很容易發現這兩句與注解的話順序不同,這是為什么呢?為了降低這個問題的難度,可與在現實生活中的“怎么了,你?”和“你怎么了?”聯系,顛倒的語序是有意在強調,字里行間充滿關心之情。在這樣的比較和啟發下,學生就很快明白,辛棄疾這樣寫,也是起強調作用。強調他在雨中棧道避雨時的欣喜之情。
四、團隊意識養成教育滲透
團隊精神是今天各行各業都在提倡的一種人文精神,個人要發展,行業要壯大,必須加強團隊建設,弘揚團隊精神。“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團隊意識的養成對學生在學習階段還是就業階段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分組教學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實現團隊合作的教學方式。比如小組朗讀、小組討論、小組辯論等,通過小組內合作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合理方案,同時通過各個小組之間的交流達到完美解決問題的目的,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并不缺乏合作與競爭意識,但創設合作與競爭的良好氛圍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至關重要,而且要使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及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這樣才能實現能力的提高和長足的發展。新課改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人”意識,但教師要做好顧問和指揮者,讓學生進行有效且高效的合作。在合作之前,針對每個學生之間的“聽說讀寫”綜合語文素質的差異,課上采用“好+中+差”的搭配模式,讓他們互教互學,合作探討,將學生的優勢最大化,劣勢最小化。當然,在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要實行組長負責制,每組得選一個能力強的人當組長,讓他把全組的成員組織帶動起來,用微笑和大拇指對其表示肯定。我們教師甚至可以坐下來,和同學們一起討論,給他們做好示范。讓組長給成員做好分工,每個成員都得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這樣每個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并解決問題時,一定避免“優生”“挑大梁”,“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這樣才能使小組成員在討論中暢所欲言,你說我聽,我說你評,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每個同學也都有展示的機會,讓優生帶動后進生,也讓后進生在這種氛圍中放松自己,激活自己思維,變得勇敢自信起來。此外,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時機,當好“導演”,讓學生當好“演員”,靈活發言人機制,讓每個學生養成發言的習慣,充分發揮他們精彩的點子,努力使語文小組在課堂上大放光彩,同時體會出團隊合作和合作中有競爭、競爭中有合作的真諦。
總之,語文學習無法速成,一點一滴的積累是必經之路。語文的學習不能一下子把學生培養成詩人、文學家,但教師只要利用好語文教材,利用好身邊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從課堂、生活中學習語文,感受語文,發現語文的美,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當這種好習慣在學生身上定型之后,學生學習語文就輕松多了,心中的疑惑消失了,學生的情操得以陶冶,修養也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憲宇,朱茂林.閱讀教學模式的發展觀察與評價[J].中學語文教學,2019(3):4.
[2]冷軍.淺析初中語文預習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9(27):25.
[3]周麗娟,劉麗波.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7(3):29.
[4]趙克明.我和“語文養成教育”[J].中國教師,2017(9):57.
作者簡介:何云芝(1976.5— ),女,漢族,湖北隨州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