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龍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本文試著從教學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來回答《經濟生活》教學如何貫徹落實這一精神,期待在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為打造具有建設性和批判性的《經濟生活》模塊教學模式奠定基礎,提供該模塊教學設計如何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可參考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經濟生活 教學設計 建設性 批判性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4-16502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這一重要理論創新為廣大一線教師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革新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引領,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也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了有效平臺和參考路徑。
一、實施的理論依據
作為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理應向學生展示全面、客觀、真實的社會,在關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也要教育引導學生公平公正、有理有據地評價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封建迷信、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等各種錯誤思潮以及形形色色地混雜著對錯的復雜現象,讓學生在批判和質疑中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建設性,是指一種思想或行為的特殊性質,即同成就事業必然聯系在一起的建構性、創造性。具有建設性的《經濟生活》的教學設計,應該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應該使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的今后發展所需要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應該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應該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
批判性,是指對事物或思想的缺點進行辨別、分析和判斷的性質。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系統中有“高階思維”這一說法,其主要包括綜合、分析和評估,這也常常被理解為批判性思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這種批判性可理解為對現存事物的理解既包含肯定的也包含否定的理解,都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具有批判性的《經濟生活》的教學設計,應該充滿辯證法的哲學智慧。
建設性強調“立”,批判性強調“破”,批判性是手段和方式,建設性是目的和結果。不破不立,破立并舉。單純的批判,會遠離主流、忘記初心;單純的建設,會失去活力、凝固思維。《經濟生活》教學設計的改革創新,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的有機統一,其實質上是要有助于打造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思政課。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生活》模塊教學設計的編寫過程中,既要教育引導學生對現階段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認知、理解和支持,也要教育引導學生對現實經濟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偏離航向”的經濟行為的批駁,在批駁中增強對現階段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同,助推思政課的創新。
本文將以《經濟生活》(注:教材版本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2019版))第七課第二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例,來探究《經濟生活》教學設計如何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二、實施的具體路徑
(一)課例標題的擬定
教學設計的標題如果單純使用課本的框題,是很難彰顯個性的。所以,需要根據本堂課所選取的素材的特點,擬定另一個標題,并能體現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這一基本要求。我們的建議是,選取素材當中的關鍵詞或與之相近相同的詞語進行表述,并把建設性與批判性的意思融入其中,但不是一定要把建設性和批判性這些字眼直接放進去,可以使用替代詞語。
根據新課標教學與評價建議的要求:“活動型課程的實施要使活動設計成為教學設計和承載學科內容的重要形式”,本課例設計預定為圍繞議題的活動型課例,擬定了正副標題。正標題則為“反思分配制度歷史,促進分配制度完善”,副標題為課本的框題原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設計”。正標題中的“反思”二字體現批判性,“促進”二字體現建設性,且是通過回顧和批駁歷史中的錯誤來為今天分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作論證。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的描述要體現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這一基本要求,應不拘泥于現有教輔資料或教學參考用書的表述,必須實現創新。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就是描述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要恰當和準確。我們的建議是,多選用“評價類”行為動詞來描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不同層次水平的劃分要求,又要融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等素養,與新課標實現有效對接。
如本課例的教學目標“說明按需分配的不可行性,評析平均分配的思想”,其中“不何行性”和“評析”就體現了批判性意思;“結合中國分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強履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其中“彰顯”和“增強”則體現了建設性。
(三)活動情境的設置
活動情境的設置要體現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這一基本要求,就要選取合適的素材。素材的樣式有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在設置活動情境時,需要根據課例特點采用恰當的樣式。我們的建議是,不同的情境側重選用體現建設性或批判性的素材。具體來說,假如有三個情境,情境一側重批判性,情境二側重建設性,情境三兼顧批判性和建設性,且三個情境之間形成統一的邏輯。基于這一建議,在選取素材時,最好能夠從同類素材或同一文章中選取不同段落,用連續性文本來構建三個教學情境,以保證邏輯的一致性。
本課例情境一,側重整合了《論建國以來我國分配機制的變化和發展》(廣西師范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陽芳)一文中提到的建國之后形成的國家高度集中計劃決策的分配機制、以“大體平均,略有差別”為分配的指導思想,以及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所采取的一系列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及其弊端。擬定的小標題為“平均分配的泥潭”,“泥潭”體現了批判性。
情境二,著重篩選了《論建國以來我國分配機制的變化和發展》一文中提到的1978年3月28日鄧小平同志在同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同志的談話時對按勞分配基本要求的闡述。擬定的小標題為“按勞分配的回歸”,“回歸”體現了建設性。
情境三,主要是選取了《論建國以來我國分配機制的變化和發展》一文中提到的“三個有利于”標準、黨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目標和十五大提出的允許和鼓勵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相關表述及其積極影響;還參考了《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路線圖》(中國國情一中國網2012-02-06)一文中有關姓“資”姓“社”的部分論述。擬定的小標題為“按要素分配的春天”,通過對姓資姓社的批判來論證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實現分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這就回到了建設性這一要求。
(四)活動任務的布局
這一布局是在活動情境設置的基礎上進行的,要依托情境所提供的素材進行有效的活動任務的分配,這也是考查學生各項能力的主要環節。活動任務的布局要與先期擬定的教學目標緊密掛鉤。我們的建議是,依據教學目標的表述,選用其中能夠體現建設性和批判性的行為動詞,與情境中能夠體現建設性和批判性的關鍵詞句進行有機整合.順暢且有邏輯地描述出來。如果同一情境中有多個任務,注意任務之間要有梯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基于前面多個情境之間構成了一個整體,這里活動任務的布局要力求任務之間能夠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實現對教學主題的有效服務。
如本課例,活動任務一“根據上述情境,簡要評價以‘大體平均,略有差別為分配的指導思想”與情境一的批判性相對應,體現批判性的行為動詞為“簡要評價”。活動任務二“根據材料,概括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與情境二的建設性相對應,體現建設性的行為動詞為“概括”。活動任務三“結合所學材料和所學知識,批駁‘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的錯誤”和“根據材料,簡要概括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意義”與情境三由批判性過渡到建設性這一邏輯相吻合,體現的行為動詞為“批駁”和“概括”。
縱觀整個活動任務的布局,活動任務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批駁和評價來著重體現批判性、彰顯科學精神;活動任務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按勞分配的正確認識來著重體現建設性、彰顯政治認同;活動任務三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姓資姓社的辯駁以及按要素分配的解讀來實現“在批判中彰顯建設性、突出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這一理念。三個布局,從“批判性”到“建設性”再到“在批判中彰顯建設性”,邏輯較為嚴密和完整。
總體而言,《經濟生活》教學設計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有參考價值的實施路徑,需要從課例標題的擬定、教學目標的確立、活動情境的設置、活動任務的布局等多方面提出具體的可操作建議。
本文只是結合我校的教學實踐,從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初步探討了《經濟生活》教學設計如何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未免以偏概全。若能對大家教學與研究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不甚欣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2019-03-18.
[2]吳潛濤陳越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國高等教育2019,(10),7-9.
[3]吳潛濤陳越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國高等教育2019,(10),7-9.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