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闖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的出現,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給傳統財務管理職能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業財融合逐漸成為企業財務管理領域的一個新課題。A股上市公司2018—2019年先后執行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等會計準則,2020年將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2021年將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業財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業財融合模式? 會計職能? 轉變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6(b)--02
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不僅要準確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更要為業務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推動業務的更好發展,從而創造更大價值。企業經營面臨的市場環境不斷變化,財務人員如不能深入了解業務模式,在企業中很難發揮其價值。與此同時,執行新會計準則進一步拉近了財務管理工作與企業業務經營、風險管理等工作之間的距離。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是企業業財融合重要背景,同時也是重要契機,在這種情況下,業財融合策略毫無疑問地成為未來企業財務管理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業財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實現二者的順利融合,不僅需要觀念意識方面的轉變,同時也需要制定切切實實的實施策略,本文基于新會計準則這一現實背景對于企業業財融合進行具體探討。
1 新會計準則下的財務轉型
執行新會計準則后,財務人員要深入學習公司的業務模式,積極參與各項經濟合同的評審環節,基于財務專業視角給業務部門提出各項合理化建議,定位于公司發展“參謀者”“護航者”的雙重角色,確保各項經營業務在財務管理工作的引導下更加規范,財務人員在企業運營管理中,不能僅是財務管理者,同時也需要是價值創造者、決策輔助者。
1.1 新會計準則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收入確認、經營租賃、應收賬款壞賬計提等方面,具體闡述如下:一是新收入準則對于公司收入確認的影響,合同中約定的退貨條款、提供的質保條款以及獎懲條款,造成了收入確認金額的不確定性,銷售附帶安裝調試義務的設備如何對履約義務進行準確劃分,也給收入確認帶來一定難度;為取得合同所發生的銷售傭金等增量成本,相應攤銷的變化也影響著不同會計期間的利潤情況;新收入準則下形成的稅會差異也給企業稅收籌劃帶來一定挑戰。二是新租賃準則對公司經營租賃業務的影響,經營租入資產計入承租方的資產負債表,會引起其資產負債率、每個會計期間利潤的變化,進而對公司的融資規模造成一定影響。三是新金融資產準則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方法計提壞賬準備,較老準則下的賬齡計提方法更加謹慎地反映了應收賬款信用風險,進而影響公司利潤情況;新金融資產轉移準則對公司應收賬款無追保理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綜合判斷應收賬款的實質風險、收益是否已轉移給買方。
1.2 財務人員職務變革
執行新會計準則后,財務人員需實現職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快速轉變。從新會計準則的內容來看,明顯賦予了財務人員更多的職能,要求財務人員能夠深度參與到企業業務經營中去,從角色定位來看就是要從事后的監督者向事前決策者以及事中的管控者進行轉變,財務管理工作不能僅局限于瑣碎的財務數據的統計分析中,同時還需要拓展到戰略管理、運營管理、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等領域,成為企業業務運營決策人員。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管理的重要價值,即財務管理數據給業務的經營改進提供指導,通過財務數據的深度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業務問題,給企業業務正確決策提供指導。
1.3 信息技術對財務管理的沖擊和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與財務管理的全面融合,信息技術對于企業財務管理沖擊以及影響巨大,從具體沖擊以及影響來看,信息技術給財務管理理念、財務管理模式以及財務管理實踐都帶來了諸多的影響和沖擊。這種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借助于信息技術,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各類財務數據能夠做到實時共享以及傳遞,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更加充分。舉例來說,目前企業管理者對于財務數據的質量以及實效要求越來越高,借助于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實現財務數據的立體化及多元化,可以進行財務數據的多元化分析,從而極大地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新收入準則下,信息技術的加持可以讓財務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簡潔,在按時段確認收入情況下,信息技術能夠準確運用投入法或產出法來識別合同的履約進度;在按時點確認收入情況下,信息技術能準確識別合同條款中各項履約義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務人員核算的工作量,有助于實現財務數據快速支撐公司業務發展。
2 新會計準則下的業財融合策略
新會計準則下的業財融合需要多措并舉,筆者在對于這一領域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之上,基于業財融合的具體內涵,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推進業財融合工作。
2.1 上市公司執行新收入準則下的業財融合
上市公司執行新收入準則下的業財融合內容很多,本文結合自身單位的情況,將業財融合的具體內容探討如下。
一是公司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學習,通過認真學習《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及準則應用指南相關內容,針對目前公司的設備銷售、PPP項目的運營服務、軟件產品銷售等主流業務模式,重點研究與之相關的履約義務、可變對價、合同取得成本等內容。通過對于上述內容的熟悉掌握,能夠游刃有余地開展業財融合工作。
二是創造機會讓財務管理人員到各個崗位去熟悉不同業務內容,深入技術部門詳細了解各項產品的技術指標,知悉每類產品“控制權”轉移客戶的相關技術性標準;深入PPP項目業務管理部門,了解PPP項目的業務流程及運營方式,知悉客戶對運營服務予以確認的考核標準;深入軟件研發部門,了解軟件產品的技術特點及運維服務的主要內容,知悉客戶對軟件產品及服務的使用價值;深入營銷部門,了解對客戶合同評審的關鍵環節,知悉影響控制權轉移的關鍵業務條款;深入法務部門,了解合同簽訂中的相關法律條款,判斷法務條款對控制權轉移的影響。財務管理人員通過對于不同業務崗位的工作有一個更全面的熟悉和了解,能夠在財務管理工作開展中,充分把握好財務管理工作對于這些業務工作的價值所在,才能夠在這一工作的開展中有針對性地給業務工作提供支撐。
三是根據上述業務部門的了解,按照新收入準則的相關內容,梳理設備銷售合同下的產品控制權轉移、質保服務、安裝服務條款,梳理PPP項目運營服務的客戶考核條款下的可變對價等重要內容,梳理軟件銷售合同下的軟件銷售、系統運維服務條款,組織營銷、法務、技術等部門對新收入準則進行宣貫,重新確定2020年公司各項業務的銷售合同模板,同時制定新收入準則財務核算規范,為新收入準則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上市公司執行新金融資產準則下的業財融合
新企業會計準則下,更加強調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方法計提壞賬準備對利潤的影響;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需綜合判斷債權出表的實務依據;銀行理財業務,需綜合判斷如何實現公司經常性利潤的最大化。在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方法計提壞賬準備的業財融合,關鍵是要建立預期信用損失評估模型,組織法務部門、營銷部門對應收賬款信用風險進行更好地探討,努力做好應收賬款的管理工作,根據預期信用損失來計提壞賬準備。同時全面參與公司應收賬款管控業務,運用數據分析模型提示可能發生的各項壞賬風險,全面提升公司應收賬款的管理水平。
2.3 上市公司執行新租賃準則下的業財融合
新租賃準則下,強調承租人經營租賃資產業務會對資產負債率、銀行融資規模的影響。新租賃準則的核心變化就是將經營租賃表外業務表內化,取消承租人關于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的分類,要求承租人對所有租賃(選擇簡化處理的短期租賃和低價值資產租賃除外)確認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并分別確認折舊和利息費用。針對上述方面的變化,業財融合的關鍵在于對子公司之間的租賃行為進行規范,分析承租人經營租賃資產的變化,并將其納入財務報表之中。上市公司在新租賃準則之下,需要對于承租方經營租賃模式下租入設備、房產對公司利潤、資產負債率的具體影響進行全面分析,財務人員需全面參與租賃業務合同的擬定、評審工作,對公司的業務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建議,繼而發揮好財務管理對于公司租賃業務改進作用。
3 結語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來看,業財融合不僅取決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同時也取決于企業發展的需要。業財融合好處多多,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這自然要求企業管理者高度重視業財融合工作的開展,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研究這一課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業財融合策略的實踐探索。本文認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于企業業財融合來說既是契機也是挑戰,要在新會計準則下順利實現業財融合,關鍵是以財務專業角度深入融入到公司經營業務中去,實現財務管理與生產運營的雙贏等工作。本文所談到的新會計準則下的業財融合策略,有很多的內容都是筆者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這些結論和建議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考慮到每一個企業的情況不盡相同,因此在業財融合策略的探索方面,也需要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創新相關策略,確保業財順利融合。
參考文獻
江軍英,許俊虎,孫李靜.基于商業企業的業財融合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21).
汪培榮.淺談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企業業財融合模式的構建[J].商情,2018(06).
張愛君.企業業財融合問題及完善[J].財會學習,2019(34).
黃俊.業財融合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