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瑜 張興動
摘 要:本文試圖以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為出發點,以拉吉庫馬爾·希拉尼導演的電影作品《三傻大鬧寶萊塢》為研究文本,從群眾領袖、領袖的動員手段中的斷言法和重復法兩個維度。通過傳播學的角度,來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樣一部有關于夢想的電影,博得中國觀眾喜愛的原因進行淺要的分析解讀。
關鍵詞:導演;群眾領袖;說服的手法;斷言法;重復法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2
一、前言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其導演的感染力及說服力猶如群體領袖般。2009年上映的印度電影Three Idiots(又名《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改編自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由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執導、由阿米爾·汗、卡琳娜·卡普、馬德哈萬主演的喜劇片,其讓人笑中帶淚的大團圓表現手法,與2008年大熱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文中試圖以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為出發點,來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如何博得中國觀眾喜愛,并對其成功的原因進行淺要的分析解讀。
二、導演的意志是觀眾形成一致意見的核心
觀眾聚集在密閉、暗黑的影院中,會本能地讓自身處于一種被引領、被統治的觀影狀態下。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書中所提到:“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在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導演作為影片意志的核心,在足夠了解影視視聽語言和觀眾觀影心理的構成下,就能對觀眾的頭腦產生足夠的影響,其影視作品也就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
《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導演作為觀眾群體的群體領袖:
(一)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群體領袖映射當代背景
影片運用插敘的手法講述兩個多年不見的好兄弟法函與萊俱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友蘭徹的過程,并從中展開了回憶:講述他們在大學期間同窗讀書的趣事。最后發現,他們一直所認為的身份顯赫、肆無忌憚的蘭徹,竟只是一個替人讀書、一無所有的花匠的兒子。真相大白之后,蘭徹的再次出現和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身份的揭曉,讓兩個“傻瓜”對他更是刮目相看。
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其實出現了兩大領袖人物,一個是被稱為“病毒”的校長,另一個則是與眾不同的“傻瓜”蘭徹。
校長作為一個校園里的領袖,他對自身的觀念極其著迷,不惜犧牲自身利益乃至犧牲家庭。在這一所印度的高校中,存在著和中國教育有著極其相同的標準:成績就是檢驗成功的唯一標準。“噪鵑從來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鳥的蛋從巢里擠出去,讓自己的蛋活下去。他們的生命從一場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去……”開學的第一課,校長作為權利的象征者、規則的制定者,給所有的學生定義了通往“成功”唯一的捷徑。
影片雖然出現了周星馳式的叛逆人物——蘭徹,用他的聰明機智、桀驁不馴的方式,與校長產生正義與非正義的對抗。但望眼看當下中國的社會現狀,成千上萬的中國考生,一代又新一代的新青年,又有一個什么樣標準,才能定義一個優生和差生,除去義務性教育,又有什么樣的方式,才能激勵他們學習和自我完善。而影片的“消音器”也是另一種“成功”,雖然在片中他屢屢被蘭徹捉弄,在一次大型演講中,蘭徹更是利用了“消音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讓他在全校面前,對校長展開了一場無知而詼諧的羞辱。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停地努力讓笨拙的“消音器”也住上豪宅、娶上美女、開上豪車,印證了“笨鳥先飛”的勵志名言。
(二)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群體領袖映射觀眾的意志
而對于絕大部分觀眾而言,真正代表他們的角色,是法函與萊俱。他們是迫于生存壓力而不得不加入競爭的人,他們是因為資質平平而不得不遵守規則的人,他們是不成功就會連累一家人餓死的人。對他們而言,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像消音器那樣不顧一切往上爬,要么在競爭被淘汰。這對觀眾而言,是最慘烈,也是最現實的創傷。在影片中,被巧妙地潛藏在蘭徹光芒萬丈的成功故事下。因為蘭徹的超凡魅力,以及所謂的友誼,兩個普通人也跟著得了拯救、沾了光。于是當觀眾對法函與萊俱移情時,也成功分享了蘭徹的榮耀,分享了其對“消音器”居高臨下的羞辱。
三、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導演說服的手法
如若要在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短短的84分鐘內感化觀眾情緒、引領觀眾思潮、激發觀眾熱情,那么導演必須采取一系列說服觀眾的技巧。而其說服的技巧,便是領袖的動員手段。《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書中強調,當領袖們打算用觀念和信念影響群眾的頭腦時,他們所借助的手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種手法最為重要,也十分明確,即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最具明顯的說服的手法,便是斷言法和重復法。
(一)斷言法
簡潔有力的斷言,能夠讓觀眾熟記于心。
導演在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用蘭徹口中的“All is well!”向觀眾傳達著“一切順利,一切順利……”的人生觀。
影片中的“一切順利”在生活中,是印度人對于親朋好友的日常問候。而在,影片中,它猶如一張定心符,是“三傻”的哲學觀,在絕望中給人激勵。“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拉庫馬·希拉尼導演像一個領袖般,教育觀眾、教育自己“車到山前必有路”。影片中的斷言法,不僅幫助蘭徹教訓了無禮的學長,甚至于“一切順利”的斷言屢試不爽。在影片的最后,“一切順利”的斷言還喚醒校長女兒因難產而生下的奄奄一息的孩子,使校長對蘭徹開始改觀,讓即將被學校開除的“三傻”回到校園考試。
(二)重復法
影片“All is well!”(“一切順利”)作為貫穿電影的主線,在片中不間斷地出現,直到伴隨電影結束。拉庫馬·希拉尼導演運用重復法,為觀眾傳達樂觀勵志的生活態度。一個斷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復,便在觀眾的心中難以抹去,其感情、情緒、信念也會久久不能抹去。觀眾對于反復強調的“一切順利”的口號,就像鮮為人知的保健品——腦白金的廣告詞一樣,讓人記憶深刻,甚至于小朋友都會念出:“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等具有口號性質的廣告臺詞。由此可見,重復法運用于傳播,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手法之一。
四、結語
導演作為觀眾領袖,在電影中說服手法的巧妙運用,對于優秀的影片來說,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在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廣受中國觀眾喜愛,在幽默詼諧的喜劇中,帶給觀眾更多樂觀向上的正能量精神和心靈上的震撼。
參考文獻:
[1]王小琪.受“奴役”的邊緣文化——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后殖民解讀[C].庫切研究與后殖民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10:453.
[2]陳鋒.勵志的疑似與命運的虛擬:《三傻大鬧寶萊塢》的主題變奏[J].四川戲劇,2011(5).
[3]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J].中央編輯出版社出版,2016.
[4]楊洋.一切順利——評《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藝術價值[J].神州,2011(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