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慧
摘 要 縱觀回遷安置區設計的相關研究,主要以住宅建筑研究為主,而對于社區公共建筑的研究則少之又少,然而公共建筑作為社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著居民生活的便捷程度和心理感受,應當受到重視。本文對回遷安置區設計需要兼顧村鎮管理和社區管理兩種模式的原因進行分析,論證兩種模式下公共建筑的共存與過渡方式,提出從村鎮管理向社區管理過渡的回遷安置區公共建筑設計策略。
關鍵詞 回遷安置區;村鎮管理;社區管理;公共建筑;設計策略
中國的城市建設經歷了迅猛發展的20年,如今城鎮化改造仍在繼續,并由過去擴張式發展向城市內部改造升級轉變,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機場噪聲區改造等回遷安置工程隨處可見,由此也產生了原住民傳統生活模式與現代化城市社區生活模式之間的矛盾升級。
1回遷安置工程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大多數的回遷安置工程始于村莊宅基地的征遷,村民面臨放棄傳統生活模式,轉變為適應現代化的社區生活模式,通常這樣的轉變不會快速且順利地完成。
征遷工作對村鎮管理體系有一定的依賴性。征遷,向來是較為復雜且耗費時間精力的一項工作,征遷是否順利,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項目的進度。在實際項目中,我們發現,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在村街中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和帶頭作用,所以設計方案能否得到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同意至關重要,考慮到村委會本身的切實利益及管理體系的可實施性,此類項目無法直接按照社區管理模式開展,需要保留村鎮管理體系。
原住民的生活模式無法快速轉變。回遷安置項目為拆舊立新的項目,但與新建項目又截然不同。原住民并非主動離開自己居住的村街,而是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住宅原址被拆除,原住民不得不搬遷至新建社區內。許多原住民并未適應現代化居住模式,設計中需要為原住民保留其既有生活模式所需建筑及場地空間,同時設計健全配套設施,實現原住民生活模式的逐漸過渡。
村鎮管理模式下,社區規劃設計思路不同于常規設計。從設計本身而言,村鎮管理模式與社區管理模式所配置的公共建筑、場地空間等設施均不相同,設計中需要考慮兩套設施的共存與過渡,避免出現資源的浪費[1]。
2村鎮管理模式與社區管理模式公建建筑特點分析
公共建筑作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公共活動等的重要承載空間,影響著居民生活的便捷程度和心理感受,應當受到重視。根據前文的分析,對于回遷安置區,需要兼顧村鎮管理和社區管理兩種模式的共存與過渡,那么就需要對兩種模式的特點進行充分分析。
2.1 村鎮管理模式下公共建筑設計
村鎮管理模式下公共建筑設計,第一個特點為保留村鎮管理體系。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回遷安置區項目為例,經過與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多次對接,各村均要求配置的公建設施包含:村委會辦公、紅白理事會(禮堂),根據不同村的特殊要求,還需按需配置村史館、村文化館、村民活動中心等設施。
村鎮管理模式下公共建筑設計,第二個特點為公共建筑按村設置,而非按照居住街坊或生活圈設置。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回遷安置區項目中,每個村街人口相差較大,多數村街為50~100戶左右,個別較大村街為300~400戶。根據規劃設計,每個居住地塊設計住宅數量均在600套左右,則一個地塊需容納2~3個村街。實際調研中,村民主觀意愿不同意與其他村共享設施,則在公建的配置上,一個地塊需要配置2~3套設施,并考慮不同村街的分別使用。
2.2 社區管理模式下公共建筑設計
社區管理模式下公共建筑設計,以滿足居住區設計規范為主,采用現代化的設計策略和研究成果,主要包含教育文體類公共建筑、醫療衛生類公共建筑、社區服務類公共建筑及道路停車等設施,重視社區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2]。
3從村鎮管理向社區管理過渡的回遷安置區公共建筑設計策略
3.1 公共建筑設計充分符合村民意愿
公共建筑的設計歸根結底是要為人服務,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方針。對于回遷安置區公共建筑設計,村民的意愿尤為重要,這關系到村民能否認可設計方案,以及項目能否順利推進。另一方面,由于回遷安置項目常常涉及到幾十個村街,村民意愿又不盡相同,與村民的反復溝通和充分對接,成為減少設計反復的必要前提。
3.2 設計利于對村民的心理引導
居住區設計理論發展至今,經歷代代學者的潛心研究、融合升華了古今中外優秀的設計思想,能夠反映適合當代人的最優生活模式,所以,回遷安置區的發展也必將從村鎮管理模式轉變為社區管理模式,而好的設計應能引導這樣的轉變。例如,通過設置便利的菜市場和超市,使村民不再在街道旁聚集集市;通過便利實惠的市政設施建設,養成村民主動配合物業管理的習慣。從而使村民逐漸適應并認可社區管理模式,最終實現從村鎮管理向社區管理的轉變。
3.3 公共建筑設計注重可變性
從村鎮管理向社區管理過渡的回遷安置區,需設置滿足兩種管理模式的公共建筑,其重點是需要考慮公共建筑的可變性,避免資源的浪費。首先,對于功能相近的建筑空間,考慮功能轉換,以社區管理模式下所需容量進行控制。例如,村委會辦公與物業辦公同為辦公建筑,則可進行轉換。其次,對于功能不同,空間使用也不盡相同的空間,應便于改造,實現功能轉換。例如,村史館等大空間建筑,應能通過簡單的改造,轉化為健身、文化活動等設施。
3.4 公共建筑配置總量需滿足遠期村民使用需求
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功能種類上,應以社區管理模式的種類進行控制,近期設施可由遠期設施改造而來;二是在服務人口數量上,應按照社區內住宅數量推算未來實際使用人數,控制公建總量。使公建配置,既能滿足遠期村民使用需求,同時規避村鎮管理體系下公建廢棄后,無法安置其他功能造成的資源浪費。
4結束語
社區建設反映了科技與人文的共同進步,也越來越注重使用者的參與性,也更多地遵循使用者的需求和情感體現,對于回遷安置區則更是如此。從村鎮管理向社區管理過渡的回遷安置區公共建筑設計,除了對“人”的充分滿足之外,還應當考慮兩種模式下的公建建筑共存與過渡方式,賦予建筑本身成長和蛻變的可能性,實現環境、建筑和人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 張高杰.城市居住區公建用地規劃設計[J].住宅與房地產,2016,(36):249.
[2] 徐鋼.居住區公共建筑規劃設計的規范評析[J].江蘇建筑,2010,(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