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芳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廣播的生態環境和周邊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是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新媒體;民族廣播;思考
一、新媒體時代民族廣播的定位及任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不斷提升,以海量信息處理以及充分的互動為特征的新媒體在我國廣泛普及,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手機、IPAD等智能終端的普及,網民們似乎有了“一機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覺。社會上也出現了一種聲音,認為民族廣播已經落伍,沒有什么存在價值了。這顯然是一葉障目的想法,經不住推敲。環視云南邊境一線,這里居住著數十萬不通漢語或者不精通漢語的原住民族,時至今日,他們的主要信息來源依然是傳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媒介,還有更多具有相同民族心理感受的人,他們也是民族廣播的直接或間接受眾。這是一個重要的宣傳思想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作為云南民族廣播主流媒介的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頻率,如何守好少數民族宣傳思想主陣地,如何服務好“西部大開發”、“橋頭堡”戰略和扶貧攻堅大局,如何助力民族文化大繁榮,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責任。同時,如何積極適應新媒體時代特點,使民族廣播煥發新的活力,也是每個民族媒體人的責任擔當。
二、新媒體背景下民族廣播的形勢分析
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語廣播于1955年開播,隨后各民族自治州、縣也紛紛開辦了民族語言廣播,在省內形成了省、州、縣三級廣播宣傳體系。三級廣播宣傳媒體之間無行政隸屬關系,存在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的雙重關系,但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語廣播一定意義上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在新媒體背景下,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語廣播具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區位優勢,使其在多媒體應用方面有著更大的創新空間,無疑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語廣播開播50余年,影響了民族受眾幾代人,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聽眾群體;經過幾代民族播音員的工作實踐,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民族廣播工作機制和民族新聞采集網絡;長期以來搜集整理播出了大量的民族民間文藝節目,挖掘、搶救了一大批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遺產,有著豐富而全面的民族文化音頻視頻資料。二是相對優越的區位優勢。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頻率身處昆明這個新一線城市,有較多的新聞獲取渠道,有眾多科研所、大學、民族單位等可供合作,還可靈活選擇市場化的傳媒公司參與節目制作,在多媒體節目的創作制作方面具有硬件、技術、人才、信息等綜合優勢。三是民族廣播團隊優勢。由于民族廣播人才挑選面窄、培養期長,優秀的民族廣播人數量不多,這一直是制約民族廣播發展的關鍵因素。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頻率現有人員具有豐富的民族廣播經驗,專業型、專家型主持人占很大比例。頻率內也已形成良性的民族廣播人才成長機制,新招聘人員都能迅速成長并勝任崗位需要,這更具有長遠意義。同時,背靠云南廣播電視臺這個綜合性平臺,使團隊優勢更為明顯。
云南廣播電視臺民族語廣播當前也面臨著很多困難,一是公益性質的社會定位不夠明確,使人員、經費的保障不夠穩定,長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民族廣播難以輕裝上陣,切實發揮服務作用。二是民族廣播人才緊缺,特別是融媒體人才、媒體管理人才和采編人才緊缺,原創作品少,作品的內容和制作水平難有大的突破。三是民族語言節目內容不豐富,播送形式單一,同質化嚴重,地方性、民族性不強,廣大少數民族喜聞樂見的節目少。四是與受眾群體相對較遠的空間距離,減弱了新聞敏感度,加大了新聞采集難度,也影響了時效性。五是相對穩定的人員結構導致開放程度和危機意識較低。
三、新媒體背景下民族廣播的發展策略
1.改善民族廣播生態環境。一是積極爭取以立法的形式確立對農傳播和民語傳播的公益性,利用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之機,爭取將民語廣播歸為財政全額撥款部門或參公管理類型,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廣播的生存發展問題;二是爭取專業人才市場化聘用政策,并爭取財政給予長期專項經費支持,既解決人才緊缺問題,又能形成良性競爭環境;三是改進績效評價體系和績效分配制度,形成“能者多得”、“多勞多得”的激勵機制;四是需要媒介在進一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同時,設法促進媒介在少數民族地區市場分布的多樣性,為受眾創造多元化的傳媒接觸格局。
2.強化民族廣播節目內容的自身特色。
任務特點決定了節目內容的特點,要改變當前民族廣播中定位不準確、特點不鮮明、比例不合理的問題。要在“本地化”、“貼近本地群眾生活”和爭取“地域特點濃郁”上下功夫。
節目內容初步考慮設立“時政要聞”、“民族文化”、“民族經濟”、“健康與衛生”、“生態旅游”和“當地新聞”六個版塊內容。這樣設置的理由,一是基于民族廣播自身任務的要求和受眾的信息需求,二是因為這些內容有很強的信息共享互通性,節目內容確定以后,可以避免各個民族語種各自為戰,從而整合采編力量,建立一個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新聞采編團隊。三是可操作性強,可以通過與各省級科研所、
民族文化單位、衛生機構等(注:這些單位也具有社會公益屬性,也有這種工作需求)合作,迅速推出一批音頻、短視頻節目,打開工作局面,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節目風格初步考慮,一是從民族視角看待少數民族的個性特征,講好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故事”。二是圍繞同一主題進行深度報道,通過連續式報道和系列報道的形式,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做一個全面的介紹,進而起到整合零散內容的作用。三是積極運用前方記者用“口語”電話連線,“用聲音展現新聞第一現場”的節目形態,提高傳播的專業化水平。
節目播送形式可以根據當前受眾需求和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建立一種集聲音媒體、網絡媒體和活動媒體為一體的新型民族廣播模式,以聲音媒體鞏固傳統陣地,以網絡媒體滿足多樣化的信息需求,以活動媒體打造精品節目并提升社會關注度。其中,在新媒體平臺當中,要大量采用民族語言文字的圖片、短視頻、抖音等表現形式,特別是實用科學技術、衛生健康知識、民族特色飲食等內容,使信息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直觀的大眾可讀性,以滿足不同受眾對信息內容與形式的需求。在活動媒體的策劃上,要著力打造幾個社會關注度高、影響較大并具有可持續性的品牌活動。
3.打造民族新聞信息采集網絡。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由于采編人員匱乏,制作能力低,新聞稿件主要依賴對漢語節目的翻譯,以乏味枯燥的新聞通稿的形式播出,重復播放率居高不下,少數民族當地新聞嚴重缺乏,不能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打造民族新聞信息網絡成為當務之急。一是要加強數據庫建設。多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數字化,民族頻率長期以來搜集、挖掘、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民間文藝節目,有較為豐富而全面的民族文化音頻視頻資料。但目前的使用管理仍處于粗放式階段,急需使用數據庫來保存這些龐大的多媒體信息,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并解決格式兼容問題。二是民族新聞采集力量延伸。可在受眾地區的村官、民間藝人、新聞愛好者中選取業余記者,建立一支業余記者隊伍,并通過微信群、QQ群建立聯系,將觸角延伸到少數民族居住地的每個角落,形成新聞采集網絡。如果能夠爭取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實施起來將更加順利。三是與其他民族傳媒和民族文化單位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機制,擴大信息源,形成規模優勢。
4.提高民族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一是重點打造聽眾信賴的品牌主持人。品牌主持人能將一個現代主持人的內涵發揮到節目動作實踐中去,以高度專業化水準提升節目的價值。二是鼓勵主持人個性化發展,管理者應與節目主持人在建立信任后充分授權,允許其采用個性化的工作方法,提供發揮創意和才干的機會,保護其創造欲望和熱情,在規避管理風險的基礎上尊重員工的自主與獨立性。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臺只有結合生活實際,提高文化素養,用新技術和先進理念武裝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提高廣播電臺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使其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在新媒體時代快速發展情況下,民族廣播是不可或缺的,民族廣播電臺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提高文化素養,用新技術、新理念提高自己,同時多加推廣和創新,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