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娣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要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借鑒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經驗。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在全球一體化時代,中日關系雖不穩定,但充滿希望。在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要認清中日關系的“主流”和“支流”,積極維護健康穩定的中日關系,借鑒日本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日本;現代化進程;啟示
一、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日本的現代化進程經歷了“離開亞洲進入歐洲”、“侵略外國”和“發展與復興”三個階段。
(一)脫亞入歐
(1)經濟。一是改革土地所有制和稅制。根據新的土地稅收制度,明治政府統一、穩定地在全國范圍內征收資金和地租,為資本主義工業、礦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的發展積累了原始資本。新的土地制度確立了地主和富農的土地所有權,并將大部分投資資金和土地租金存入銀行和企業,加快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破產的農民變成了只能為資本主義工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二是貫徹“生產經營”方針。日本利用國家權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2)政治。第一,貫徹“恢復版權”和“廢除封建諸侯的領土和主權”的方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日本建立了內閣制和議會制,以鞏固近代日本帝國政權。在法律方面,日本頒布了刑法,然后根據普魯士憲法頒布了國家根本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然后頒布了明治民法。二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改革,貴族與平民的平等宣言,廢除武士的特權。封建武士階級被解散了。
(3)社會文化。落實文明政策,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文明”是指科學教育的現代化和大眾化。明治政府認為,教育改革是進行各種改革的根本環節,是吸收和消化先進國家科學技術和各種經驗的最佳途徑。教育改革后,日本的中小學和高等教育機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涌現出許多科技人才,這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文明”運動使日本人民感受到了西風,他們的生活開始歐洲化。無論是在社會交往中,禮儀、服飾、飲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出現在“西方化”的語言和文字中。報紙和其他媒體行業正在崛起。
(二)對外戰爭
從經濟角度看: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從1895年到1937年加速,戰時控制制度全面啟動。日俄戰爭以來,日本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二戰前,日本積累了大量的資本,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干預使日本經濟陷入混亂。實際國民收入雖然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都在增長,但在戰后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在1939年。然后開始下降。由于戰敗等因素,實際國民收入只有戰前峰值的一半左右。
從政治角度看:明治時期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實質上是以天皇的名義保護了特權財閥的利益。日俄戰爭后,日本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軍隊地位不斷提高,軍隊逐步控制了內閣和國家大局。他們朝著加強反動制度的方向越走越遠,最終形成了皇帝的法西斯專制制度。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日本的政治建設落后,甚至落后。
在社會文化方面,明治初期的歐化進一步延續,西方文化在不知不覺中繼續影響著日本人民。個人權力欲望增強,符合一定條件的普通民眾開始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同時,人民的權利義務意識進一步增強。然而,在神道教的統治下,提倡家族國家觀念的“皇權”思想仍然束縛著人們在皇權統治下的思想。當日本走上法西斯主義道路時,文化控制徹底摧毀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三)發展和振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進入美國占領時期,開始了戰后的民主改革,日本的現代化又回到了正軌。
經濟上:戰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土地改革”,“解散財閥”、“勞動改革”,等等,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支持,如“重大稅制改革”,實現產業合理化來恢復經濟。1954年11月至1971年12月,日本進入快速增長的經濟周期,經歷了“神武繁榮”、“伊威克繁榮”、“奧運繁榮”等經濟繁榮時期。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政治上:在國際反法西斯運動的影響下,美國發布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命令。恢復政黨政治和舉行大選;我們制定了新憲法、日本憲法、上院選舉法、下院選舉法、國會選舉法等一系列法律,重新規范民主生活。在55年制度下,日本開始了政治的發展和崛起。
社會文化:到1965年,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生活三大神器”逐漸進入普通家庭。到20世紀70年代末,新的“三巨頭”彩電、空調和汽車也很受歡迎。日本的交通發展迅速,新干線和高速公路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一些大城市開始崛起,形成了著名的三大都會區。在這一時期,日本的動畫文化和時尚文化超越了其他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戰后發展,日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日本現代化的特點
日本作為外生現代化的后來者,與歐美國家的不同表現在三方面:不平衡和中產階級的變化。
(一)日本現代化的不平衡性
日本現代化進程的不平衡首先表現為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四個子系統的不平衡。日本作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現代傳播概率非常大的經濟體制,與此同時,日本用于工業文化弘揚和使用,這是一種集體意識,政府也從最高領導人促進工業化、現代化;然而,政治體制現代化的傳播概率很小,人們不容易接受,政府也制約著政治體制現代化的發展。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政治現代化水平并不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改革階段才迅速發展起來。社會文化體系現代化的傳播概率非常小,戰前普通人所培養的精神現代化的概念還沒有開始。
(二)日本中產階級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化
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地位空間差別不大,流動性較大。日本的社會結構戰前的兩極分化到戰后的單調,再到多元化。二戰前,日本社會兩極分化,地主階級占據了大部分土地,而中國貴族占據了大部分土地。因此,它被分為中國人、地主和平民、農民和丁人。二戰后,日本的社會結構相對簡單,很多改革都是在美國的控制下進行的。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在國內外各種條件下,日本經濟已迅速復蘇和發展。相比之下,日本已經從單一的社會結構轉向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因此,日本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均等化和庸俗化。
三、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
(一)推進政治法制化建設
日本在二戰后經歷了各種矛盾,但社會穩定沒有受到影響。關鍵是日本政府已經建立并完善了法治。在法治的控制下,各種社會利益和沖突不會過分激化,從而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眾所周知,我國的基本法是憲法。一方面,對國家的性質和組織形式作出具體規定,即規范政治制度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它闡明了國家政治活動的基本方向和規范。導致二戰前日本現代化進程停滯不前的關鍵因素是極其不完善的明治憲法。從日本新憲法的規定及其戰后實施情況來看,不難看出,日本新憲法基本上適應了世界民主的發展,反映了大多數日本公民的思想。政府還制定了系統的法律法規,使社會生活在法治下運行。民主與法治的結合,確保了二戰后日本的政治穩定。
(二)加強中央政府權威,集中國家權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央行政機關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關的控制。這是因為保守黨作為執政黨,長期沿襲戰前強調學習和控制的做法,這也是日本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首先,只有合理分配和規劃社會資源,才能滿足日本戰后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所以社會和經濟的進步必須建立在中央政府全面控制的基礎上,所以中央行政機關的集中是自然的。第二,作為一個現代迅速起飛的60年代戰后,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當地政府不能跟上快速發展的步伐,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應付一系列新的問題,所以你需要中央政府經濟和法律法規,行政支持,參與地方事務,加強領導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農業優惠政策促進農村生活條件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的農業經濟以小農為主,政府在農業現代化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了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使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政府實施了許多政策。政府在農業方面采取了調控措施,如調控土地所有權、流轉程序和定價機制。使用的方法包括法律約束、行政指導、補貼和低息貸款。
二戰后日本的現代化在農村生活的變化,日本的崛起表明,在不犧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利益,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必須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生活的提高,現代發展異常,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障礙,甚至成為經濟的一大不穩定因素。我們從日本的改革經驗中了解到,隨著改革的深入,城鄉差距可以逐步縮小,從而使兩者均衡發展。
簡言之,美歐以外的新興國家不應機械地套用現代化模式。中國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以具體國情為基礎,借鑒各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科學分析和解決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敬.21世紀初日本文化政策的重點及啟示[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02).
[2]賈國勇.淺析日本現代化的特點[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3]劉岳兵.“日本現代化歷程、經驗與教訓”學術研討會綜述[J].外國問題研究.2011(02).
[4]薛進文.日本的教育與近代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5]楊寧一.日本現代化的幾個問題[J].博覽群書.2010(07).
[6]林旭武.日本現代化進程的有益啟示[J].南開學報,2010(03).
[7]趙風岜.人的素質與現代化關系的再考察——近代中日比較的啟示[J].社科縱橫,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