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曉
摘 要:每個學科中都會滲透著人文素養,音樂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中教育者不能只顧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受教育者德智體美育的全面發展,如今音樂人才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而且還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在職場中具有競爭力。筆者對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人文素養培育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人文素質
為滿足時代對音樂教育的發展要求,給社會培育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高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作為藝術性質的學科,音樂教育中含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德智美綜合素養的發展。近些年來,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音樂教育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但是當前很多高校的音樂教育出現重專業輕人文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也要重視對其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
一、高校音樂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只注重音樂技能的培育
音樂學科在傳統的教育中只是一種副科性質,作為學生放松的學科,可有可無,學校不夠重視音樂學科,使其邊緣化。而高校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上,忽視了音樂學科中所包含的人文素養(美學意義、審美教育)的培育。使學生不能夠全面的理解音樂學科,只是苦練自身技能,不利于學校音樂教育的質量的提高,導致學生對于音樂教育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只要會唱歌或者跳舞就是學好音樂了,不了解其中的人文素養,使音樂學科自身的多元價值減弱。
(二)音樂課程體系比較單一
俗話說:發出的聲音都來源于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聽到大自然的聲音,高興的手舞足蹈,當用肢體不能表達我們的感受時,我們就會放聲歌唱。音樂是可以體現人類的實踐活動和真實情感的一門學科,在語言文字還沒有出現以前,古人用不同的聲調和強度來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音樂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樂符和聲調能夠由心而生,高校不能只培養學生的專業技巧而忽視情感培養。目前大部分高校音樂的教育方式都比較單一,課程體系設置也不夠豐富,學校只重視技巧、形體和音樂理論知識的教育,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體悟到音樂自身所包含的人文美和行為藝術。
(三)教師忽視人文意識的培育
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人的發展,也會影響人的行動,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教育者的意識具有很大的關系,但當前,大多數高校音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都會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沒有將人文素養這種意識貫穿在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只是傳授給學生與音樂相關的專業知識,只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不能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對音樂教學產生厭煩的情緒,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高校音樂教師本人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在課堂中有人文教育的意識,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的美,陶冶情操,從而促進人文素養的增強。假如,學生的人文素養比較低,那么在表演的時就不會有極大的感染力。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的意義
音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提供給大學生一個音樂交流的平臺,豐富校園生活。音樂可以抒發人的情感,表達自身的心情,可以使歌唱者在演唱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實現人生價值。在高校音樂教育學科,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學生的氣質,音樂能夠修身養性。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國家大力提倡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人文情懷,所以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時,要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相關法律和社會道德知識,以及國家主流的價值觀念,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養,高校要全面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根據新的課程標準體系,學校要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美學素養和勞動技能。掌握科學文化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以人為本是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要求,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方式太簡單化,只采用一種教學模式,教育觀念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這不僅不利于高校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俗話說:人的仁義禮智等品德是植根于內心的,在面容上表現出來,通過動作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人文素養是個體在人文和思想方面的綜合體現。當前,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健康的西方文化傳入我國,誘發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使科學主義、人文主義被淡化,因此學校要加強人文教育,增強學生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人文素養重視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高校音樂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的方法
(一)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
教育者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以及思想境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首先要增強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貫徹人文素質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培養學生的美學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積極參加一些人文素養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要主動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開導學生,做學生的靈魂導師。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為高校學生音樂教育培養人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高校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增強高校音樂教育的創造能力
音樂具有動人的音符和優美的旋律,富有感人力的激情演唱能夠激發聽者的共鳴,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要表現出自身的個性,只有獨特的個性才能抓住人的眼球。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增加人文素養,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增加音樂歷史、音樂名人故事等情節,觸發學生的情感,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思考音樂的本質,探尋音樂作品的靈感來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觀察,發現自然中原始的音符。領悟音樂的藝術魅力,教師在上課前要收集豐富的教學資源,收集古今音樂的相關信息,并將豐厚的音樂文化滲透到課堂中,讓學生欣賞音樂中的文化故事。
(三)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
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延續了多年,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教師只傳授書本上的專業知識,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增添音樂教學的活力。要給學生提供多的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和其他學校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并不斷學習,進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學不只局限于教室內,教室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到空曠的田野上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進而激發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
(四)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水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播放多首不同類型的音樂,給學生以聽覺上的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啟發其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水平。新的音樂教學模式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鑒賞音樂,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感悟,加強對音樂的理解。
結? 語
將人文素養培育滲透到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首先學校要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的音樂教學資源,學生能夠查閱相關材料,學校要創設一個濃厚的文化環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將音樂教學內容和人文素養相關知識結合起來,重視探討音樂中的人文內涵;最后學生自身也要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讀書、學習、健身、旅行,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高校音樂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李冰,張永東.大學音樂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J].黃河之聲,2017,(19):51.
[2] 黃慧.新常態下大學音樂教育中人文素養實踐價值與路徑培養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7):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