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執政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政治導向意義的文化現象,黨在長期中執政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文化資源,執政文化是執政黨的靈魂,為了進一步發展和創新黨的執政文化資源,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優秀傳統文化中執政文化;“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創造先進的執政文化。從而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立執政文化自信服務,使執政黨始終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帶領人民群眾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洪流,為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不懈努力。
關鍵詞:執政文化;傳統文化;先進文化;創新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起草的《共產黨宣言》中寫到:“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二十一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證實了馬恩這一思考的準確性。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世界歷史的發展至今,文化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文化不再僅僅是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所特有的“私有財產”,在不斷開放的世界潮流之下,不同文化在互相交流、對話、沖突、融合中日漸豐富,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共有財產”。因而,中國共產黨執政文化資源創新發展需要搭乘文化全球化快車,吸收各個國家、民族執政文化資源發展中的杰出成果,在向世界的學習中發展、創新、豐富執政文化資源。
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
(一)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思想觀念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綿至今,民族光輝始終熠熠生輝,究其原因,不難發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資源涵養著民族的血緣、滋養著民族精神。其中,執政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面向新時代、新征程,面臨新任務、新考驗,中國共產黨要完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就必須不斷繼承、發展、創新傳統文化。
追溯歷史,中國作為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發展至今,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眾多關于治國思想觀念伴隨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綿延至今,如革故鼎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家思想為杰出代表,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時代精神,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蘊含著諸多的儒家思想,如“仁義禮智信”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形成的民族精神培養、熏陶的著無數的英雄先烈和革命先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延續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現在,進一步學習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的進程中,結合實際,促進中國共產黨執政文化資源的不斷發展創新。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結合實踐,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瑰寶,不斷梳理、總結、吸收、繼承,如“愛國主義精神”、“和諧文化”、“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這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已經成為黨執政文化資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自覺肩負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中利國立民思想的歷史責任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等,無一不反映著中華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天人合一、防患于未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優良傳統。因此,在今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過程中,必須以優秀傳統文化中利國立民思想為基礎,通過在對中華傳統文化歸納整理中,將其中的優秀杰出成果,結合新時代的時代特征,聘請國內外國學研究者,使用現代語言表達方式、圖文并茂的形式編纂成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圖書、影像資料等,如《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中華民族魂叢書》,在大、中、小學、城市圖書館、社區閱覽室、鄉村文化角等免費成列展出,以供隨時閱讀;同時,在中小學義務教階段加入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并作為中小學生升學的必考科目,在大學期間,開設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如論語解析等,結合中國傳統節日舉辦經典詩詞誦讀、書畫展覽、歌詠比賽、禮儀學習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三)以第一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為契機重現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時代價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泰勒博士認為,在當今這樣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杰出的成果都源自于思想先賢孔孟所提出的思想觀點,這些價值概念其實并沒有所謂的國界之分、過時之分,相反,這些觀念不僅適用于中國,同樣適用于世界各國,在過去可以應用,現在和以后還將被繼續適用及發揚光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首屆諾貝爾頒獎的大會上,不少獲獎這發起倡議:“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顧2 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過程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更應該作為價值引領,因此,這就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下,尤其在文化發展戰略中充分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有益成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進行“講文明、樹新風”的現代公民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其中,在黨內開展“洗洗澡、治治病、正衣冠”的黨員專題教育活動,不斷堅定黨員的清正廉潔的人民公仆信念;在大、中、小學教師群體中進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大學生中開展“愛國、勵志、求真、力行”思想教育活動,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讓唐詩、宋詞、元曲、書法、京劇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在耳濡目染的校園生活中熏陶青少年,培養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創造先進文化
(一)先進文化是歷史前進的指南針
先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力旺盛的嶄新內容,它不僅吸收傳統文化中優秀杰出的成果,同時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時代環境下,先進文化與社會生產力共同發展,成為引導社會進步最活躍、最敏感的精神動力。先進文化的主要內涵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但是關于先進文化形成的一點共識,先進文化一定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歸納、整理,將其中的優秀杰出的東西提取出來,摒棄其中愚昧、落后、負面、悲觀、消極的部分,再通過與社會發展的阻礙力量的斗爭中,最終形成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推動人類向更高層次發展、滿足人民的真實需求、有利于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文化。具體分析來看,先進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經得住時代的考驗;在創造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先進文化是在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真實反映人民群眾所思所想的各個方面的訴求,最終有助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先進文化代表了每個時代人類認知發展的最高水平,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真實關系。“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先進文化在包容、覆蓋既有文化資源中合理的東西的同時,又必須及時反映人類社會在當下創造的物質文明和達到的經濟水平,并適應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向前發展的要求,成為導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敏感的精神動力”[4]簡言概之,先進文化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演進、歷史不斷發展的發動機,考量人民群眾利益是否得到滿足的標尺。
(二)先進文化是民眾價值觀的定向器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向新的社會形態演變之前,與這種現實社會相符合的先進文化已經指明了未來社會的走向,這樣的先進文化所概括的是未來社會應然的價值取向,建立在對原有現實社會的必然的升華和總結之上。正是因為先進文化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中精神標志,它最終會以價值觀念、思想理論、道德規范等形式,約束、規范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的戒尺,最終促使社會成員成為遵守社會公序良俗、認同社會價值的合格公民。固然,先進文化的產生不是輕而易舉就產生的,它的產生勢必會對原有的文化帶來強烈沖擊,會遭到統治階級的頑強抵抗,隨時面臨著無法生根發芽、破土而出,比如:在西方人類發展過程中,黑暗的中世紀成為阻擋西方國家向資本主義前進的壁壘,基督教神學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里成為統治者執掌權力的關鍵所在,隨后,思想文化先行的文藝復興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產生做了思想上的準備,期間仍有思想家受到法老的審判和懲罰。但是隨著真正的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隨之而來的是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被人們迅速接受。總而言之,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先進文化猶如內核動力,在新舊力量反復較量,社會形態多次的前進、后退,最終經過歷史和現實的考驗,推動人類自主的進入到嶄新的社會形態中。先進文化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具體的實踐中,經過歷史的檢驗,思想觀念的正確性得以顯現,最終人們會自覺地去踐行這種思想觀念,遵從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自覺地推動社會形態的演進,依次循環,帶來這個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
(三)先進文化是執政興國的催化劑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在全國范圍內首先掀起了一場以“民主、科學”為主題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作為特定時期的先進文化,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思想先行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今天,中國已經逐漸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中西方文化因此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一方面,西方文化通過多維度、多形式、多場合不斷滲透到中國社會當中,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新生的價值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差距逐漸顯現。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在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中認清先進文化所處的核心環節,“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6]夯實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黨執政文化資源的基礎,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具有時代特色先進文化,創新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執政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5頁.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313頁.
[3] 秦維憲.孔子思想對世界聞名的影響——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訪談錄[J].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1期:第7-9頁.
[4] 陳晉;王均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4頁.
[5]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頁.
[6]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第196頁.
作者簡介:白雪(1990- ),女,甘肅定西人,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