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鐘雋 張濤
摘要:“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成為新聞生產新形勢,這要求新聞傳播從業者具備一定的數字素養。因此培養具有一定數字素養的新聞傳播類人才成為中國高校關注的問題。文章使用數據新聞課程實訓的前后成績為樣本,利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T檢驗分析,通過對比“數據新聞綜合實訓”課程前后學生數字素養的得分可以發現,數據新聞綜合實訓類課程對提高學生數字素養具有顯著意義。
關鍵詞:人才培養;數字素養;綜合實訓;T檢驗
“大數據”時代,人類一切行為可記錄為數據,數據已被定義為“第四生產要素”,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聞傳播行業,大數據幾乎已經成為新聞報道和新聞素材的重要來源,利用大數據來制作新聞報道、采集新聞素材成為很多新聞媒體的日常經營手段。大數據的應用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媒體傳播形態,而且產生了很多新的媒體方式,大數據與新聞結合——數據新聞成為新興的新聞形式,并引起廣泛關注,但具有相關數字素養的新聞傳播領域人才匱乏是目前的行業困境。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一)新聞人才數字素養培養研究現狀
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一直都跟隨著科學技術變革的腳步,20世紀末計算機在全世界普及應用開來,新聞人才的數字素養培養問題開始被廣泛探討,但數據新聞這一新聞形式的興起,讓數字素養的培養問題逐漸成為焦點。
國外關于數據新聞的研究開展較早,約從1997年開始興起;數據新聞學科成立亦較早,2007年起,美國的北卡州立大學就已經設立了專門的大數據新聞研究機構,并且開設了數據分析專業,當前的研究偏重于建立在對現有培養機制的檢視和評估上,闡釋其發展現狀并提出改善措施;而國內數據新聞研究起步較晚,國內數據新聞生產發端于2010年前后,2013年,針對數據新聞的研究開始呈萌芽態勢,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才首開數據新聞實驗班,開始自主招生,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是總結國外數據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論證國內培養具有一定數字素養的新聞人才的迫切性。
(二)問題的提出
作為當下備受關注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是建立在數據的抓取、分析挖掘、可視化呈現基礎上的新型新聞生產方式。數據新聞的制作不僅需要傳統的采編評等基本專業技能,而且需要獨立判斷、對數據整體把握和思考的能力,同時,還需不斷提高數據呈現和表達的能力,而我國新聞傳播專業數字素養培養水平還處在起步階段,遠落后于實際生產領域,亟須培養具有一定數字素養的媒體專業人才。
目前已有國內高校新聞傳播專業設置了數字素養的相關課程,但多數往往局限于一課一考核的模式,缺少融合各主干課程的、針對綜合數字素養培養的綜合實訓項目,學生對數字平臺上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各環節連貫的、綜合的應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實踐練習,學生的數字素養未得到全面的培養和實踐,不能形成對新聞、尤其是數據新聞生產鏈條完整的認知,因此開設綜合實訓項目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與樣本
美國新媒體聯盟(NMC)于2015年提出了當代媒體人才應具備的數字素養主要框架模型:
(1)通識素養:使用數字化工具的能力;
(2)創新素養:通識素養基礎上的創新能力;
(3)跨學科素養:不同學科融會貫通能力。
筆者所在學院設計開展結合新聞傳播相關理論的、綜合的、有針對性、實踐性的數據新聞綜合實訓項目,該綜合實訓以美國新媒體聯盟(NMC)提出的數字素養框架為基礎,確立綜合實訓目標,即在學生掌握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所應具備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具有以數字化邏輯分析問題、選擇工具、挖掘信息、可視化地呈現問題的能力,并且在實施項目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善于協作、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
為檢驗所開發的該類綜合實訓項目對提高新聞傳播專業本科生數字素養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統計學中的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
(一)配對樣本T檢驗
T檢驗是統計學家格斯特于一個世紀以前設計的檢驗質量的統計模型,其中配對樣本T檢驗用于檢驗匹配而成的兩組被試獲得的數據或同組被試在不同條件下所獲得的數據的差異性。統計量如下:
(其中d為觀測值,sd為方差,n為個案數)
本研究利用T檢驗,比較同組被觀測樣本在不同情境作用下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為保證研究的信度,實訓開展過程中記錄成績嚴格按序進行,保證實訓前后學生的排序不變,并保證除實訓各環節觀測之外,其他影響因素在可控一致的情況下開展。選擇雙測檢驗,以及統計顯著性水平α=0.05,在SPSS19.0環境下進行分析。
(二)研究樣本
為了檢驗數據新聞綜合實訓項目對提高學生數字素養是否有顯著作用,筆者隨機抽取我院30名本科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綜合實訓前后考核并記錄其數字素養指標值。測試指標如表1所示。指標參考了前文提到的美國新媒體聯盟(NMC)數字素養模型,在模型基礎上,結合數據新聞制作流程,細化了模型指數,提出了9個實際測量指標,并將總分作為“實訓成績”,滿分為27分。
學生實訓前數字素養得分記為“實訓前成績”,即為“前測”,所涉及指標皆用“BE”標識,然后讓他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數據新聞綜合實訓項目訓練,在綜合實訓后再次進行測試,即為“后測”,所涉及指標皆用“AF”標識。結合配對樣本T檢驗的數理邏輯,確立針對實訓前后總分“BE總分”與“AF總分”的研究假設H0如下:
H0:實訓前成績“BE總分”均值與實訓后成績“AF總分”均值無明顯差異。
即綜合實訓對學生數據新聞制作能力無顯著影響,實訓前后成績基本一致,也就是說,該綜合實訓項目不能改變學生數據新聞制作的綜合能力。運用相同方法對各細化后的指標X1~X9也提出了類似假設。
三、數據結論與討論
數據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數據新聞綜合實訓前,30名學生的數字素養前測“BE總分”平均值為17.57分,經過為期一個月的綜合實訓,后測“AF總分”平均值顯著提高至19.47。
同時,表3顯示,綜合實訓前后成績差異為-1.9,Sig(雙尾)值為0.001,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絕原假設H0,即備擇假設成立,前測“BE總分”均值與后測“AF總分”均值存在顯著差異,數據新聞綜合實訓有助于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數字素養的全面培養和提高,經過數據新聞綜合實訓,學生數字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對表3進一步解讀發現,在測試的9個指標當中,在實訓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的指標有:X2(了解數字資源使用的相關法律法規)Sig(雙尾)為0.017、X3(能使用多種搜索引擎和數據庫)Sig(雙尾)為0.005、X4(能清楚表達自己對數據的需求)Sig(雙尾)為0.017、X5(具有從數據中挖掘選題的能力)Sig(雙尾)為0.000。
分析結果顯示,經過綜合實訓,學生在了解政策法規、使用多種搜索引擎和數據庫、表達自己對數據的需求、從數據中挖掘選題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雖然在多門課程中對數據新聞制作環節的理論、數理基礎、實際操作都有講授,但學生在融匯貫通過程中也暴露出通識素養不全面、創新性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在通識素養方面,雖然普遍對概念有一定了
解,但對政策法規認識不足、規范意識有待加強:綜合實訓前測分普遍偏低,得分均值只有1.9分(滿分3分,見表2),在實訓后提升到均值2.13。作為通識素養中的指標,得分偏低說明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對于數字政策法規的重視度不足,在課程體系構建和課程設計過程中仍須加強。在實訓過程中因涉及具體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明確了相關政策法規,課堂教學得到了有益的補充。
第二,獲取數據的能力單一,檢索多種數據庫的能力有待加強:實訓前學生檢索的主要數據庫和常用的搜索引擎多為CNKI、百度這類眾所周知的平臺,而對其他各類專業開放數據平臺涉獵較少。實訓后,該方面的成績均值提高了0.3分。
第三,數字內容的創建和表達交流的能力有待加強:在數據新聞制作過程中,學生根據關注的對象和選題及其屬性之間的關系來選擇合適的、能體現出更寬泛內涵的數據表達形式這項任務,無論是在邏輯、操作還是溝通合作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熟練。實訓后,這方面的成績均值提高了0.23分。
第四,挖掘問題、挖掘選題、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在面對龐雜的歷史數據和現行問題時,如何從數據中挖掘出選題,如何將問題數據按一定邏輯梳理和分析,從中呈現出有價值的知識、結論,這種數字創新能力是目前數據新聞制作行業對從業人員更高的要求。實訓后,該方面的成績均值提高了0.47分。
四、結語
經過對30名隨機選取的新聞傳播學院大三學生的數據新聞綜合實訓前后成績的實證分析,本研究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本科學生的數字素養培養的現存問題和改進思路進行了基本梳理:
第一,國外許多國家都將國民數字素養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而我國目前并沒有將數字素養教育作為獨立公民素養重點培養。數字素養教育應納入大學生整體知識結構的建構中,尤其是作為獲取社會最新信息的傳媒行業人才,應通過開設實訓項目將數字素養內化為自身知識結構的一部分。
第二,國內外關于數字素養的定義中,都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運用數字創新性思維。筆者經過實踐研究發現,數字創新性思維即對數字內容的挖掘、創建、表達、交流的相關數字素養。在未進行綜合實訓前,相較其他指標表現滯后,應成為后續課程的重要目標和衡量新聞傳播本科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指標。
第三,具體措施上,可以通過舉辦相關學術會議、討論等方式宣傳傳媒領域數字素養培養和實訓的重要性,鼓勵通過設立各級相關課題及各級學生競賽來引起廣大師生關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組織夏令營和眾包項目實訓等方式進行短期交流。
最后,“大數據”已融入現代社會人們的工
作、學習和生活,數字素養是生存于數字時代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是人們自信地使用數字通信技術、自由參與數字社會活動的綜合能力,是工作于新媒體平臺之上的新聞從業者自身知識結構的必備部分,將數字素養培養納入教學范疇將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李鐘雋.超媒體時代傳播學人才培養與轉型[J].新聞傳播,2013,(5):113.
[2]傅居正,喻國明.中外數據新聞研究的濫觴與發展:學科譜系的比較——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11—120.
[3]高雁.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專業教育反思[J].新聞知識,2014,(1):91—92.
[4]黃燕.大學生數字素養的現狀分析及培養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5,(3):82—85.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