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只有做好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工作,才能向社會輸送一批擁護黨的領導、擁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須要與時俱進、堅持創新,才能迎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在“微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一方面讓高職學生的課余生活得以豐富,視野得以拓展;另一方面也開辟了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的新途徑。在這一背景下探究如何利用“微平臺”做好高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成為高職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微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多元文化;社會實踐
意識形態是決定文化前進方向、關乎國家政治安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互聯網的發展,對當代高職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帶來了多重影響。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基于學生的思想特點,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積極尋找“微時代”下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教育方法,堅守主流意識形態陣地,既要讓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強化,又能夠讓高職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都得到全面的提升,高質量完成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一、“微時代”高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方面
對于“00”后高職學生來說,主流意識形態是比較抽象化的內容。因此在理解和認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借助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則能夠采取“文字+圖片”,或音頻、視頻等形式,讓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更加的具體化。對于高職學校的思政工作者來說,也可以利用微平臺收集海量的教學資源,讓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變得更加靈活化和多樣化。這樣就可以用一種相對輕松、活潑的方式,讓學生自覺地提升認同感。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高職學生利用這些微平臺可以隨時隨地的接觸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從而實現了教育的常態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
(二)挑戰方面
身處在“微時代”中,網絡上的信息表面化、情緒化,加之高職學生年輕化、沖動化,容易造成高職學生在有形與無形中對事物的核心價值觀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斷,削弱了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因此,微時代下這種快捷信息傳播模式,削弱了大學生對信息的理性整合能力,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產生了威脅。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話語體系大多以較強的規范性、嚴謹的邏輯性以及較長的篇幅為主,與網絡的“短、平、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影響高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因素
(一)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
微時代下,高職學生利用各種社交工具和應用軟件,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各種的信息,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但是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且存在多種經過美化、包裝的劣質信息,例如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風”等等。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部分高職學生因為社會閱歷少,甄別能力差,容易受到網絡上一些不良信息、腐朽觀念的影響。一旦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觀,就會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排斥,這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二)教育方法缺乏創新
要想增強高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必須經過一個持之以恒的教育過程。雖然從整體上看,高職學校對于學生思政教育、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是在具體的工作開展方法上,還是缺少足夠的創新力度。如果方法不得當,就容易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高職學校的思政工作者過于重視理論說教,雖然這種教育模式,也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一旦思政教育有所放松,或是學生離開了學校,沒有人繼續對他們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這部分學生還是容易被腐朽思想所侵蝕。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要關注生活實際,以教育作為輔助手段,以讓學生真正能夠在生活、學習中踐行主流意識形態為目的。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職學校的思政工作者沒有找準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契合點。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雖然懂得許多道理,但是并不能在行動中加以體現,這樣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顯然是失敗的。例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通過思政教育,一些高職學生雖然熟記了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但是在生活中,還是無法做到誠實守信,也不能與人為善。
三、“微時代”增加高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策略
(一)利用新媒體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當前很多高職學生習慣于利用微博、微信這類新媒體平臺,接觸一些前沿信息。但是這些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針對這一情況,高職學校可以充分挖掘中華優秀文化,然后利用學生易于接受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和弘揚。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也能夠更加容易地接受和認同這些優秀文化。例如,愛國主義精神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播放一些主旋律電影,例如《建國大業》;或是一些愛國主義相關的紀錄片,如《周恩來外交風云》等。通過觀看影片,讓學生對愛國主義有更加深刻的認同。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影片等,讓高職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觀看,自覺的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利用微平臺創新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教育方法
無論是在專業教學中,還是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嘗試變換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微平臺開創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新渠道,迎合了當代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可行性。高職學校應當在微信公眾號和校園官方微博上,定期推送一些關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文章。這樣當學生關注了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后,就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關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內容。同時,學校的思政工作者還可以在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區,以及校園官方微博的評論區,與廣大的學生展開互動交流,以一種相對平等的身份和更加自由的言論環境,增強高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三)“線上+線下”提升意識形態教育成效
(1)線上做好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
對于“00”后高職學生來說,作為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于互聯網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利用微博、微信這類微平臺,開展線上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由于迎合了“00”后高職學生的喜好,往往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教育成效。高職院校要時時、牢牢地把握正確的網絡輿論方向,掌握網絡輿論動態,對于腐朽文化、歪曲價值觀等不良網絡信息,要及時篩查、剔除,防止其向高職院校學生的滲透,為高職院校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調查發現,許多高職學生在上網的時候存在從眾心理。利用這一特點,學校在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時,也可以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增加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思政工作者、輔導員、學生黨員、班干部等,都應當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引導網絡輿論,在校園貼吧、校園微博等微平臺上弘揚“正能量”。
(2)線下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活動
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體現在兩個方面,既要了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內涵,又要在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加以踐行。因此,高職院校在通過“線上”教育,讓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有一個全面了解之后,還要結合“線下”實踐,讓高職學生真正把主流意識形態烙印在心里、體現在行動上。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檢驗高職院校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的認知認同和行為認同程度,是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來源和動力。應該利用社會實踐引導他們參與政治活動,如志愿服務,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果。除了這些常規的社會實踐外,還要體現出職業教育特色。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一方面要通過增加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讓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還要通過組織開展專業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堅定的信仰、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個人成長產生的積極促進作用。
高職院校雖然以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但是首先要明確“為誰培養人才”這一根本性問題。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認同,在這一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成長成才,也突顯出高職學校關于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效。在“微時代”下,微博、微信這類新媒體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渠道。高職學校的思政工作者,也要熟練利用微平臺,創新教育方法,豐富教育內容,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為基礎,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雅然.新時期中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現狀——以江川區第一中學為例[C].荊楚學術2018年3月(總第十七期).2018.
[2] 劉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意識形態教育的研究——以高職院校為例[J].祖國,2019(2):121-123.
[3] 王艷.我國高職院校意識形態教育現狀及對策——以陜西省四所高職院校的實證研究為例[J].理論導刊,2018(9):91-95.
作者簡介:張玉(1981.08- ),女,漢族,江蘇常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