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精準扶貧已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文章以廣西M村為例,對M村的精準扶貧現狀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其中存在貧困戶精準認定帶有主觀性、貧困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扶貧成效后續性差的問題,并就相關問題提出了在貧困認定方面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強化政策執行力和可持續性、加強扶貧監督的建議。
關鍵詞:西部鄉村;精準扶貧;脫貧
貧困問題是有史以來各國都長期面臨的一個民生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下發多項扶貧政策,優先幫助和解決農村人口的貧困問題。近幾年,國家更是加大扶貧力度,發起精準脫貧攻堅戰,我國貧困人口逐年減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目前距離這一目標僅剩半年多的時間,脫貧時限愈加緊迫,脫貧任務愈加艱巨,如何把握好精準扶貧這一扶貧利器,將扶貧落到實處,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本文對廣西M村的精準扶貧現狀進行調查,為進一步改善鄉村精準扶貧現狀、提高精準扶貧質量提出建議,也為其他相近地區實施精準扶貧提供參考。
一、M村精準扶貧政策及成效概述
M村位于T縣F鎮,全村轄5個自然屯,共390多戶1600多人。M村屬于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積稀少,為典型的貧困村。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的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要求做到瞄準對象、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其貴在精準也難在精準二字。M村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攻堅戰略,貫徹和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政策,如:扶貧補貼,包括扶貧小額信貸貼息補貼、扶貧產業獎補、雨露計劃補貼;教育培訓補貼,包括“兩后生”職業培訓專項計劃、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農村義務教育膳食補助、中高等學校國家助學金、新生入學補助;民政補貼,包括低保金、養老金、高齡補貼、邊民生活補助、臨時救助;醫療衛生補貼,包括新農合個人繳費補助、鄉村醫生養老補助、產前篩查補助、精神障礙患者補助等;農業補貼,包括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林業補貼,包括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造林補貼等;水庫移民補貼;殘疾人補貼;危房改造補助;易地扶貧搬遷補助等。2016年來,M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5戶,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150戶,貧困發生率逐步降低。調查發現,M村90%的村民對精準扶貧的效果是比較滿意的,認為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及時有力,對家庭脫貧的幫助比較大,在個人就業、子女上學、家庭成員看病醫療等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
二、 M村精準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M村精準扶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尚存在一些問題。
(一)貧困戶精準認定帶有主觀性
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精準認定貧困戶,包括貧困戶的識別和退出。據調查,M村的精準認定帶有一定主觀性,存在錯評、錯退的現象,表現為:一是貧困戶識別不精準。M村精準識別是依據自治區下發的文件,將貧困認定的標準劃分為“住房情況”、“家電購買情況”、“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務工狀況”等16大項,每一標準又細化為小指標并設有相應分值,工作隊員對照指標逐項評分并據分值高低評出貧困戶。依此評比方法,家有空調、農用拖拉機的,住房精裝修的,家庭成員有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都可能被排除在外。這樣的評判標準其實并不客觀。例如M村有一戶就被舉報不該評為貧困戶,原因是該貧困戶的銀行存折是有一定財產的,但是因為生活上比較節儉,不購買家用電器,也不建新房,所以才顯得比較貧困。但由于私人財產涉及到個人隱私,工作隊員在評比時也無法確切地調查出每一戶的真實收入是多少。二是存在貧困戶錯退的問題。如M村建檔立卡貧困戶ZHB為2016年已脫貧戶,但是其居住的土坯房墻體開裂、屋頂漏雨,已無法居住。再如2016年脫貧的WJ,已于2016年建成一棟50平方米的房子,但由于家庭負擔重,新建住房至今未通水電,WJ目前寄住在親戚家。這兩戶均達不到“有穩固住房”的標準,按規定都不應該脫貧。
(二)醫療和教育保障政策落實不到位
按照自治區文件規定,脫貧摘帽的標準是“八有一超”,其中一個指標就是有基本醫療保障和義務教育保障。對于貧困戶來說,家里有常年看病醫療的、讀書上學的,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很多貧困戶就是因為無法承受這些巨額支出難以脫貧,甚至再次返貧。所以向貧困戶宣傳醫療和教育扶貧政策,使他們了解相關政策內容,并較好地享受政策帶來的福利是非常必要的。據調查,M村個別貧困戶的基本醫療保障和義務教育保障在宣傳落實中還存在問題:首先是醫療保障,當問到:“現行的醫療保障政策有哪些?您能說出幾項嗎?”,有的貧困戶只能說出大概名稱,至于具體政策內容是什么、參加后有什么好處卻不了解。還有的貧困戶尚未參加相關醫療保險,如貧困戶戶主WY,2012年以來一直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其平時都是自費購買藥物,醫療費用開支較大。但WY尚未辦理慢性病診療卡和享受相關政策待遇,且表示幫扶聯系人未向其介紹過慢性病診療卡的辦理政策;其次是義務教育保障,存在貧困戶子女輟學且未有人進行勸返的情況。如貧困戶子女LYX于去年10月份從X鎮中學輟學,但未有人開展勸返工作。LYX輟學一方面是因為學習成績較差,另一方面是想出去打工減輕家里負擔。因貧輟學又因不學而致貧,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易地扶貧搬遷安排不合理
安居樂業是每一位老百姓都向往的目標,對于貧困戶來說也不例外。實現貧困戶住有所居是國家扶貧的一個重點內容。按照自治區相關文件規定,針對居住在深山、石山、地方病多發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農戶,要重點實行易地扶貧搬遷來進行安置。M村也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但是在搬遷的對象、搬遷安置措施方面均存在不合理性。一是安置房數量與搬遷居民的實際需求不匹配。據調查,M村所在鄉鎮前兩年利用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建成多套安置房,而真正需要搬遷的居民數量卻比較少,所以導致部分住房至今無人居住,處于閑置狀態。未解決此問題,工作隊員動員一些屬于危房的貧困戶或一些非貧困戶搬遷進去。此種做法跟易地扶貧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并沒有真正使易地扶貧政策發揮實際的效用。二是安置房的質量較差,施工單位建房時偷工減料,有的樓棟還未居住墻體就已開裂。三是小區配套設施未及時跟進。據M村已搬進該安置點的群眾反映,安置點的日常生活用水困難,水質難以保證。四是未有效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安置點可供給的工作崗位較少,工作量重,壓力又大,有些貧困戶因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又想返回原居住地去務農。
(四)扶貧成效后續性差
根據發展性福利理論,國家應該以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福利保障政策,在對受助者進行幫扶時要著重提升受助者的能力,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自力更生,而不只是給受助者物資上的幫助。這就涉及到了扶貧成效得以長久保持的問題。很多貧困戶就是因為能力低下、缺乏專項技能而找不到合適的就業機會。據調查,M村所在鄉鎮針對16—60周歲、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提供了多種短期技能培訓,參訓人員可以免費參加培訓并獲得相應的補助。技能培訓雖然也使村民們學到了一些技能,但是只能起到一個短期的效果,技能培訓政策后續性差,貧困戶容易再度返貧。M村一位村民提到,他之前也參加過鄉鎮組織的蛋糕培訓,但是培訓次數少,只去過兩次,且培訓時間比較短,只能學到一些淺顯的東西,即使學會了,想投資開個蛋糕店又缺乏相應的資金,而且也不知道在哪里開比較好,培訓時沒有相關內容的介紹。只是開展了培訓,卻沒有跟進該項政策的后續發展。另外一位村民說道:“技能培訓不是說有什么培訓你去參加就行,還要看你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有的培訓即使去學了還是掌握不了其中的技巧。最好是根據個人的特長進行培訓。”所以如何進一步完善扶貧政策、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還是一個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
三、完善M村精準扶貧的建議
精準扶貧目前已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如何贏得這場戰役,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針對上述M村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貧困戶認定方面堅持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首先,在貧困戶識別方面,既要嚴格遵循自治區相關政策規定,又要靈活運用和執行,彌補政策原則上的不足。在認定之前,一定要做好宣傳工作,確保貧困戶認定工作家喻戶曉。認定時,確保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進行入戶調查,綜合進行客觀打分,調查之后由村民在內組成的評委會對每一戶進行討論和評議。其次要保證村民監督渠道的公開性,為村民提供專門的監督平臺和電話,確保有異議的村民及時反饋,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再次,與公安部門、銀行部門等建立互聯網信息合作平臺,及時獲得財產和戶籍方面的真實信息,將不符合貧困戶條件者排除在外。最后,要對貧困戶信息進行動態把控,定期了解和跟進貧困戶、已脫貧貧困戶的生活狀況,及時剔除達標的貧困戶、錄入新貧困戶和再度返貧的困難戶。
第二,確保扶貧政策切實執行到位,強化政策的可持續性。首先,加強扶貧隊伍建設,為精準扶貧提供充足的工作人員。每個貧困村要確保配備一名專職扶貧信息員,保證扶貧信息的及時錄入和信息管理系統的及時維護。厘清駐村工作隊員的主要職責,使其有足夠的精力做好扶貧工作。為扶貧信息員和駐村工作隊員提供適當的收入補貼,確保起到相應的激勵作用和崗位的穩定性。其次,加強對駐村工作隊員的培訓,提升其執行力。只有駐村工作隊員對精準幫扶的內涵及各項扶貧政策有個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將扶貧政策傳達到貧困戶,也才能確保上級政策不折不扣地執行。再次,要注重扶貧政策的可持續性。發展型社會政策理論認為,要從發展的視角看社會政策,在可持續發展中解決社會問題。一項社會政策從制定、實施到完善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能只注重政策的出臺和執行,而不對后續工作進行跟進。精準幫扶不只是給予貧困戶資金、技術培訓、就業機會,還要考慮幫扶后的效果,幫扶結束后貧困戶能否真正脫貧,能否獲得長遠的發展。從貧困戶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去施策、去幫扶,才能使扶貧的成本大大降低,使脫貧的質量更高。
第三,加強對扶貧效果的監督和通報。絕對的權力會導致絕對的腐敗,做好扶貧監督工作有利于扶貧工作取得實效。一方面,領導層要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定期召開扶貧工作專項研討會,及時詢問扶貧工作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共同商討解決對策。幫扶單位負責人要不定期下到村屯進行暗訪,側面了解扶貧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扶貧部門要不定期抽調相關部門人員組成扶貧專項檢查組,深入貧困村和貧困戶對扶貧效果進行檢查,對于做得好的鄉鎮予以表揚并將其扶貧經驗進行推廣,做得較差的鄉鎮進行通報批評,以儆效尤;再次,對扶貧工作隊員進行扶貧知識的考核,可通過系統在線考試的方式將有關扶貧政策的試題整理成題庫,由扶貧工作隊員定期在線參加考試,考核結果直接與其年終績效掛鉤。最后,加大懲處力度,將扶貧效果與干部績效考核相結合,對在扶貧工作中弄虛作假、有重大責任過失的人員進行嚴肅問責,并取消其晉升資格。
參考文獻:
[1]馬媛媛.脫貧攻堅背景下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困難與出路[J].農業經濟,2019(06):82-83.
[2]陳小燕.多元耦合: 鄉村振興語境下的精準扶貧路[J].貴州社會科學,2019(03):155-157.
[3]張真琦.新時期精準扶貧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寧夏地區為例[J].北方經貿,2019(08):35-36.
作者簡介:
張? 艷(1988-),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