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其中關育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育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音樂和美術作為小學美育教學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把這兩者教學相互結合已經成為當今小學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藝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232-01
音樂和美術學科是小學藝術教育的主線條,是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音樂與美術進行有機的結合,不僅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而且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對小學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進行綜合教學存在的現實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對小學音樂和美術學科綜合教學有效策略。
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拓展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這一教學內容雖然在某些方而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有蘊含在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因此,這一領域教學目標的實現,應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來完成。音樂與姊妹藝術:能夠用色彩或線條對音樂的不同感受。
一、音樂和美術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的共通性
美術和音樂都是注重感受、領悟與創新的課程,在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時,我們通常會習慣用“畫而感”來形容,而看到極為傳神的美術作品時,我們會用到“韻律感”來形容作品的靈動性,這正是兩點的共通點所在,兩者為創作者藝術理念的體現,對于人的審美與思想也同樣有著熏陶的作用。比如,在欣賞課《獅王進行曲》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聽辨全曲,播放攝影師用鏡頭捕捉到的獅子畫而,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獅子的形象,同時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意境當中,讓學生體驗音樂的快樂。通過“動一動、畫一畫、唱一唱”讓學生一步步感受音樂的形象、主題旋律、音色、音高等。把音樂知識巧妙地融入活動當中,自始至終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
二、音樂和美術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染力
音樂屬于聽覺藝術,美術則屬于視覺藝術。“音畫藝術”這種藝術形式便是美術與音樂相融合的體現。通過兩者的相互融合,達到視覺與聽覺同步熏陶的藝術表現效果,使得欣賞者能夠在傾聽曼妙音樂的同時,通過畫而充分感受到音樂中所要傳達的優美意境,借以陶怡學生的情感。我在教授《漁舟唱晚》這一課時,在“學科實踐活動”“學科綜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體現了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讓學生結合圖片完整地欣賞全曲,在音樂中品味畫境,分析講解樂曲意境,在水墨中表現音樂的靈動,山水清音,美育浸潤。讓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作曲家所描寫的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
三、音樂和美術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我在小學六年級音樂第一課《音樂風格》教學中,從視覺入手進行導入,讓學生觀察圖片上的兩種時鐘形成的風格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兩種物體由于有其差異,才會形成各自的風格特點。引入到音樂也有相同與不同的風格。再到聽覺、體態律動,最后通過對各種音樂要素的分析,理解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讓學生有興趣地運用音樂要素分析音樂作品,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愉悅。先讓學生先觀察本課要聽賞的六首樂曲對應的圖片,再打亂順序根據圖片聽辨六首樂曲的旋律。通過感受的圖片風格和音樂風格找到對應的樂曲。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典型音樂的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們很快就能夠通過圖片找出相應的樂曲。然后,進一步對比音樂的多要素,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在教授二年級《小花雀》這首歌曲的時候,通過簡筆畫的形式引導學生記憶歌詞從而更好的分析歌曲。經過前而新節奏型的學習,《小花雀》這首歌曲的難點已經解決,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詞也比較容易,所以安排了說一說、畫一畫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音樂體驗活動中,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學生用事先學生通過歌詞對小花雀的描述,設計簡筆畫的環節讓學生能夠快速的記憶歌詞。學生通過熟悉歌詞更進一步提高對歌曲的分析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美術教育的相互融合的這種做法全而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大有好處的。音樂與美術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學生的全而發展得到了體現。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教學參考書,六年級.上冊/雷雨聲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