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摘要】作為基礎性科目,語文學科知識廣闊如海,單單從課內文本中管窺語文世界不僅不能讓學生正確認知語文全貌,體會語文學科魅力,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學生語文知識視域的狹窄化,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故要想讓小學語文閱讀更有效,我們不妨突破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界限,以有效的方式鏈接課內文本閱讀與課外文本閱讀,以群文或組文閱讀的方式推進語文閱讀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年級? 閱讀教學? 內外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69-01
閱讀是學生打開語文之門的鑰匙,學生們能否有效閱讀,從閱讀中獲取到深刻的知識學習體驗,直接關系著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課內單篇文本精講為主要方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人才培養需要。要想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務必要以內外文本的結合來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故在接下來的文本寫作中,我將就為什么要在閱讀教學中內外結合,以及如何構建內外結合的文本閱讀課堂進行具體的論述。
一、為什么要在閱讀中做到內外結合
在文本閱讀活動組織過程中做到內外結合可以有效延展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文本閱讀空間,構建貼合生活實際的、原汁原味的文本閱讀課堂。
1.提升小學生閱讀量的需要
隨著信息交換頻率的高速化,社會對個人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據此,相關部門也對小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學校學生的閱讀量都是不夠的,而單篇精講式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恰好就是影響學生閱讀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故在閱讀課堂組織過程中結合課內、課外文本是提升小學生閱讀量的需要。
2.提升小學生閱讀自主性的要求
小學高學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開始從形象思維向運算思維轉變,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推理、判斷能力,也具備了更高的自主閱讀渴望。但在以往的課內單文本閱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能力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閱讀空間。這便讓閱讀課堂中,教師引導與學生自讀難以兼顧,學生的閱讀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在語文文本閱讀組織過程中結合內外文本,恰好就可以以多文本閱讀的方式,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閱讀實踐空間。
二、如何有效結合課內、課外文本
那么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活動組織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有效結合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發揮課內文本閱讀對課內文本教學的促進作用呢?我認為,若在閱讀教學中,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之間能夠有效組合,那這兩種文本之間一定要存在某種聯系。而要建立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之間的聯系,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1.疊加同類別文本,例證教學主題
知識基礎的薄弱使得小學高段學生雖然已然具備了獨立探究文本主題的能力,但卻因為缺少必要的素材支撐而無法獨立完成主題探究任務,只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被動探究。這不僅損傷了學生的認知熱情,而且也促成了學生的學習依賴心理,長此以往,必會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而從課外文本中選取與課內文本主題一致、結構類似的文本作為課內文本教學中的輔助性材料,則可以有效化解小學高段學生面臨的知識難題,讓學生們在多文本、多素材的支持下更好的感知閱讀主題。
比如:在對課文《慈母情深》的教學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母愛的無私,我又利用網絡搜索了三毛的《永恒的母親》、冰心的《回憶母親》以及嚴歌苓的《母親與小魚》三篇文章。然后,先以《慈母情深》為典型案例對文本中的主題呈現方式進行精講,再讓學生們自由閱讀略讀其他文本,看看其他文本中是否也是用此種方式表達母愛的無私的。
在該文本閱讀中,我以添加同主題的課外文本閱讀活動的方式,給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知識應用空間,在滿足學生閱讀需求的同時,深化了學生們對本課教學主題的感知,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2.引入對比性文本,凸顯教學主題
對比是突出教學主題的有效方法,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入對比性文本,不僅可以為學生的文本解讀活動指明方法,而且還能讓文本主題在文本對比中更好的呈現出來,讓學生們看到同一主題的不同呈現方式,進而獲得認知視野上的開闊。故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選擇性的引入對比性文本,也是搭建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溝通橋梁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對《四季之美》文本閱讀過程中,我根據文本主題選擇了同樣以“四季之美”為主題,但展現四季不同景象的文本《迷人的四季》。
然后,根據自己對學生表達能力、對比分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總結概括能力的了解,對學生進行分組,并讓其以組為單位分析“同樣都是寫四季的美,兩篇文本在寫作角度選擇上和語言描述上有何不同”。接著,又讓每個學習小組以選派代表發言的方式展示個人結論,在文本閱讀中獲得了多重知識體驗。
在該閱讀活動組織過程中,我讓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分別站到了各自的對立面,讓學生們在對不同人筆下“四季”的不同的對比中,完成了文本閱讀任務,獲得了個性化的文本閱讀體驗。
3.添加解釋性文本,彌補知識漏洞
文章是社會文化下的產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社會文化依托。當文本依托的社會背景與學生相距甚遠時,學生們對文本的理解就很難達到深入化的程度。故在教學與小學高年級學生距離遙遠的古詩文文本時,我們不妨搜集一些創作背景闡釋性文本,以課外文本閱讀彌補學生的知識漏洞,進而讓學生們對詩歌主旨的解讀可以達到深入化程度。
例如:在對陸游詩歌《示兒》的鑒賞過程中,我根據文本教學實際選擇了《愛國詩人陸游》《南宋的悲哀》《一封感人至深的遺書》等與《示兒》一詩相關,且對學生閱讀示兒詩具有輔助作用的文本。在文本閱讀中,我先讓學生們閱讀課外文本,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和詩歌品格形象,然后再讓學生們以組為單位討論詩歌主旨,自主完成了詩歌鑒賞任務。
在該閱讀活動組織過程中,解釋性文本的添加有效的彌補了學生的知識漏洞,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及情感的認知。
綜上所述,課內文本與課外文本在高年級閱讀課堂中的結合是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格局狹窄問題的有效辦法。而要想構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結合課內外文本,我們就必須分析、構建課內外文本之間的聯系,以抓住文本聯系、建立文本溝通橋梁,讓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統一到同一教學過程中去。
參考文獻:
[1]王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課內外閱讀相結合[J].亞太教育,2019(06):69.
[2]邱斌.小學語文課堂內外結合教學探究[J].教書育人,2018(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