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康 李自毫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在開展自然保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各個物種之間、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都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自然保護僅僅著眼于對物種本身進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往往也是難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正如當下,我們越來越能認識到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的重要性。曾經在GDP不斷飛速發展的中國,生態環境遭受巨大劈壞,生物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土地的過度開墾和擴張、水土流失,荒漠化、環境污染、生物入侵、霧霾……如今,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導下,我們應更多的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維護生物多樣性,堅持走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原因,提供建議,致力于保護地球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努力達到人類對環境資源持續利用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持續利用;和諧共生
一、什么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規律的結合從而構成的穩定的生態綜合體。生物多樣性擁有與生態系統功能相關的間接價值,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所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具體來說就是保護野生生物資源,這與其重要價值是分不開的。野生生物在維系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野生培育農作物和家畜、家禽新品種不可缺少的基因庫。另外,有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有的可以入藥,還有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等等。然而,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后隨著人口的劇增,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資源、規模越來越大,強度越來越高,最終導致自然生態系統惡化,物種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目前物種喪失的速度比人類干預前的自然滅絕速度要快1000到10000倍。曾經在GDP不斷飛速發展的中國,這樣的情況尤為明顯。生態環境遭受巨大劈壞,生物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土地的過度開墾和擴張、水土流失,荒漠化、環境污染、生物入侵、霧霾……如今,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導下,我們應更多的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維護生物多樣性,堅持走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野生動物的現狀和保護措施
1.地理條件:我國位于亞歐板塊,幅員遼闊并且跨緯度廣,自然生態環境多樣復雜,為野生動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雖然我國物種種類眾多,但許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
2.影響因素:
①由來已久的傳統觀念。我國長期農牧業生活為主,流傳著俗語“吃什么補什么”。吃雞頭腦子聰明,吃魚眼眼睛明亮,吃腎補腎,吃骨頭補鈣等等。因此許多動物都被我們單純看作食物。甚至還會有些人偏偏什么稀有吃什么,什么珍貴吃什么,國家明令禁止都擋不住他偷偷獵殺吃掉。比如熊掌、魚翅、蛇膽、虎骨等。同時因以前生產力水平相對偏低,動物往往被看作是人的依附物,這早已成為了大多數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動物福利的啟蒙相當晚。
②追求經濟利益。往往動物身上的特點處被人們認為是“寶”,如犀牛角,熊掌,象牙等。同時由于它們的稀缺性受到人們的追捧,有利可圖還是高額利潤,偷獵者自然趨之若鶩,在他們眼中,動物不是自然的生靈,而是赤裸裸的賺錢工具。這些人對生命的漠視也是造成動物瀕危的一大因素。
③保護體制和法制的不健全。動物保護是環境與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需要,是對所有人有益的公益事業,公共部門的職責非常重要。但現實中往往負責人在尸位素餐,不做實事。另外,我們的動物保護立法工作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卻不夠完善也常不能被貫徹落實,導致動物保護的實際情況仍是不容樂觀。
3.保護措施
野生動物通常是指非人工馴養的,因此家養動物不再贅述。為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我國1988年制定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并在2016年的修改中,突出了保護目的,而不再是注重利用。除立法之外,實務中我們還應采取一些措施來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
①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棲息環境,進行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
②改善和完善有效的開發利用技術,可持續地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且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
③想要做好野生動物的科學保護,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和掌握野外研究數據,然而我國在野生動物研究基地的建設上還十分薄弱,大大制約了科研工作的開展,因此建立長期穩定的野外研究基地和網絡體系十分重要。
④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讓我們越來越重視遺傳信息,加大科研投入,或許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物種瀕危,從而進行有效的保護
結語: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正如當下,我們越來越能認識到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的重要性。中國不再是只看經濟的片面發展模式,而是堅持“經濟和環境并重”,注重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以實現和堅持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界的生物提供了各種人類所需的資源,保護生態的平衡,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其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多保護一些生物,便是為人類多留一點財富,為社會多做一點貢獻。讓我們承擔起這份責任,采取共同行動,一起來保護地球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努力達到人類對環境資源持續利用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正旺,保護生物學講義[Z] 2000
[2]?姜桂萍,分析我國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現狀與前景展望[J]. 中國農村教育,2018,(18).
[3]?李振宇、解焱主編:《中國外來入侵種》,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
[4]?秦紅霞,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下的動物保護思想梳理分析[J].野生動物學報
[5]?于莉莉,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機理及對策[D].南京林業大學,2017.
[6]?董紅旗,保護野生動物需要強化措施[J].中國林業,2007
(作者單位:1臨沂大學文學院;2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