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霞
摘?要:隨著新課改工作的深入推進,核心素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來探究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方法。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得提升;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發展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師應帶領學生感受英語的魅力,增加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本文針對以上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探索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階段英語教師不僅要教授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更要注重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從而完成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目標。據此,教師應對老舊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通過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得到發展。那么,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應該怎樣去做呢?下面,筆者據此提出以下幾點指導性建議。
一、營造良好互動氛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積極同學生開展交流,構建互動型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盡情思考,提高學生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這樣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點撥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課堂重點內容,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獲得充分發展。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 What can you do?》一課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掌握并學會使用五個關于做家務的短語,其次,指導學生運用本節課重點句型進行交流,逐步建立學生的英語語感。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文本音頻,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隨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掌握課文中的詞組短語等,在教學中積極與教師交流文章內容,在教學中利用環境對學生的促進性作用,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開展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小組學習模式也逐漸被教師廣泛應用。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英語基礎的差異性,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與其他學生開展交流和討論,交換彼此的想法,探索不同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果,促進初中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Life in the future》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學習中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來學習本節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對英語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和記憶。隨后,教師導入重點句型,指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靈活運用“What is his name?Who is he that?How old is he?Where is he?”等句型進行口語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搶答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句型的熟練程度,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對英語內容進行恰當的拓展,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有效吸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使他們發展自身的長處和才能,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英語對自身的提升作用。
三、引導學生獨立探究,感受英語文化魅力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借助學生的興趣愛好來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主動交流,在交流中應用英語知識,逐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能力,使學生真正愛上英語學習,享受英語交流中的成就感。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實際運用英文的過程中,感受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及魅力。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Making plans》一課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內容進行主動預習,在預習中標記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掌握英語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day?”通過實際口語交際、列舉經典例句等方式,帶領學生感受“be going to do”的用法,并指導學生利用這一句型來表達生活中的常見句子,深化學生對英語表達方式的理解與掌握,通過英語交流深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在英語學習中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發展。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找準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積極性。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利用現有的技術水平和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友好交流,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促進初中英語教學工作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譚珍.初中生英語核心素養及其培養策略研究——以婁底市城區三所初中學校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6:10-12.
[2]趙昱;郝培利;解冰.基于核心素養四維目標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以全國外國語學校系列教材七年級第二冊Unit4 Clothing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