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亞
摘? ? 要: 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高等院校走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然而,以往的應試型終結性考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無法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目標。本文從“美術基礎”課程著手,在多年考核實踐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套適合我校教育目標和課程特點的科學合理的過程性考核方案,對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階段的過程化考核,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為過程性考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 藝術教育? ? 過程性考核? ? 實施? ? 評價
我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成果評價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難點,多年來一成不變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成果評價具有單一性。因藝術類課程教學的特殊性,教學成果評價方式都是教師通過學生作業給出的主觀評價,源于藝術類專業課程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諸如素描、水彩、油畫和國畫等基礎課程,學生平時以臨摹和寫生為主,教師最終只能以主觀評價為主,往往考核成績不夠嚴謹、不客觀,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師要積極探究藝術類課程過程性考核方式的實施策略,科學合理地設置考核方案,結合藝術課程教學實踐與藝術專業課程未來發展趨勢,深入思考和合理構思藝術類課程過程性考核方案設計,增強高校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水平。
一、高校藝術類課程以往考核模式轉變的必要性
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合理的教學評價對大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做出有效的評估,如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績、學習態度與情感、學習方法與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我國多年來實行的是“一考定成績”的應試型終結性考核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助長了大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才突擊”的投機心理,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高校藝術類課程有自身的特點,學生在創作中需要查找資料、構思、推敲、激發靈感等,以往的終結性考核方式不利于對學生真實水平的考察,不利于優秀作品的產生。終結性考核的成績評定結果后滯,不利于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校藝術類課程絕大多數要進行練習實踐,需要在練習實踐過程中進行師生互動,指導學生及時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專業技能和技巧,為今后進行藝術作品創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在指導美術臨摹和寫生的過程中,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以便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就要求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成果考核由以往的終結性考核模式向過程性考核模式轉變。這種過程性考核模式的轉變,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有利于大力提高藝術類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往的終結性考核模式容易“為考而考”,死記硬背,高分低能,助長“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投機心理,形成六十分萬歲、蒙混過關的不良學風,挫傷平時刻苦用功同學的積極性。與之相比,過程性考核模式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手段,如筆試、手工、作品展示、畫展參觀、課程論文寫作和理論基礎知識筆試等,全方位地考核學生的繪畫技能、理論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尤其在當前淘汰傳統“水課”、建設“金課”的背景下,過程性考核模式改革是金課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金課建設以“兩性一度”為基本目標,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金課建設的“高階性”,要求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金課建設的“創新性”,不僅要求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全面革新,還要求對教學評價模式進行全面革新。金課建設的“挑戰度”,要求增加課程內容和考核方式的難度,讓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度。這要求我們對藝術類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模式進行全方位改革。
二、高校藝術類課程過程性考核模式的實施及效果評價
“美術基礎”是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美術的基本理論和兒童繪畫的特點,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繪畫基本技能。鑒于以往終結性考核模式的諸多弊端,并針對當前作為教學改革主流方向的金課建設的基本目標,我們對“美術基礎”課程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1.教學內容模塊化。我?!懊佬g基礎”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主要針對學前教育專業一年級無專業繪畫基礎的學生。該課程在內容設計上緊密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方案,將“美術基礎”課程分為“美術基礎一”和“美術基礎二”兩部分,通過基礎造型和基礎色彩兩個階段九個模塊設計教學內容?!懊佬g基礎一”由平面形畫、立體幾何體寫生、創意素描三個教學模塊組成;“美術基礎二”由簡筆畫、彩色鉛筆畫、油畫棒繪畫、兒童水粉畫、兒童紙版畫、中國畫六個教學模塊組成。教學內容模塊化的劃分,有助于制訂過程性考核的具體方案。
2.考核方案制度化。藝術類課程的考核模式,一向是比較“主觀的”,往往同課不同考,教師的自主性比較強。根據“美術基礎”課程的模塊化教學特點,我們制訂了過程性考核的具體方案,方案中包括具體每一階段性的考核內容、考核要求、評分要求,讓考核客觀公正,評價有據可依,避免不同教學班級相同課程的考核標準不統一而造成評價不公現象。同時,將學生的過程性繪畫作品拍成照片,并按教學計劃要求編排成電子文檔,作為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學管理部門教學檢查提供備案。
3.教學成績多元化。根據上面制訂的過程性考核的具體方案,我們調整了成績構成比例,考核評價由教學改革之前的期末終結性考核占70%,平時成績占30%,改為模塊實訓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模塊實訓成績由每個教學模塊的分階段成績取平均而得,從作品創意、繪畫技能展示、整體色彩搭配等方面,全面考核學生對繪畫理論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對幼兒園美術要求、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平時成績由課堂參與度和考勤兩部分組成,對遲到和曠課的扣分做出具體規定并嚴格執行,對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有獨到見解的學生,則給予適當的獎勵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4.高校藝術類課程過程性考核模式的效果評價。通過過程性考核模式改革,對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種方式的全面考察,培養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過程性、全方位的監督和管理,促進學生用功在平時,并能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實現教與學的及時互動和教學相長。與教學改革之前的應試型期末考核相比,過程性考核的效果是令人鼓舞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都有明顯提高。應試型終結性考核模式重理論、輕實際,重形式、輕應用,重分數、輕技能,考前突擊、考過就忘的投機之風得到根本改變。
三、對過程性考核模式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的一些思考
1.藝術類課程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其中審美情趣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審美視野的拓寬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美術基礎”課程主要限于模塊化教學改革,學生的視野局限于課堂,不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審美視野的拓寬和繪畫靈感的激發。在今后教學改革中,我們擬充分利用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富教育資源,帶領學生參觀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博物院等藝術展廳,觀摩國內外藝術大師的作品。帶領學生到戶外學習寫生,激發他們的繪畫創作靈感。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還應了解學前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我們擬帶領學生到幼兒園觀摩教學,讓他們了解將來工作實際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針對性學習和個性化發展。
2.淘汰傳統水課,建設以“兩性一度”為目標的金課,已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主流。金課建設的“創新性”,要求課程內容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我們要與時俱進地革新課程內容,注重啟發性和互動性教學,注重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我們擬在模塊化教學和過程性考核方案中增加靈活性和自由度,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充分開發潛力。
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求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迫切要求我們在“美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積極開展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如何將課程思政建設有機融入金課建設中,在專業教學中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堅持積極正確的價值引領,是今后教學改革的方向。作為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能夠從數不盡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中挖掘和凝練出豐富的課程思政素材。例如,通過向學生介紹清明上河圖、敦煌壁畫、秦始皇兵馬俑、各種摩崖石刻等享譽世界的藝術瑰寶,以及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世界級藝術大師的國畫作品,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塑造健全人格,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堅定他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帶領學生到戶外,以畫筆描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生動的事實堅定他們的制度自信,激發他們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和為中華民族全面復興而發奮努力的熱情。
以上這些教學改革內容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大趨勢,也是今后進一步改革的努力方向。它們都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反映在過程性考核方案中,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結語
本文在對以往應試型終結性考核模式的弊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藝術類課程的特點,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摸索出一套比較系統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和過程性考核方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過程性、全方位的監督和管理,對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階段的過程性考核,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實踐表明這套過程性考核方案對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有良好的成效。基于當前全國高校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建設和“金課”建設為主線的大趨勢,對“美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過程性考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提出了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戴晶晶.基于實踐教學的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以色彩寫生課程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19,33(1):153-155.
[2]陳昊,胡果,李璇.學分制視域藝術類課程考核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8):151-153.
[3]曹國洪.藝術設計類課程展評制考核評價方式改革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8(4):162-164.
[4]董文澎,潘志群,曹權.本科教學過程化考核特征研究及系統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7(2):154-155.
[5]朱蘭珍.《美術基礎(色彩)》課程基于作品開卷考試改革的探索[J].商情,2016(18):229.
[6]許凱.高校課程過程化考核的改革與實踐——以蘇州大學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7):144-145.
[7]王春子.如何打造幼師美術教育金課[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160-161.
[8]王波,孫旭春.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創新路徑探究[J].戲劇之家,2019,34:149-150.
本文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教學改革課題“基于過程性考核的教學評價模式改革與實踐——以“美術基礎”課程為例”(課題編號:2017XJJG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