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 ? 要: 本文基于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探討和優勢條件的闡述,提出從社會、學校、企業和高職學生自身等四個方面培育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關鍵詞: 產教融合? ? 高職院校學生? ? 工匠精神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宏偉計劃,從這一刻開始,預示著一個強大的中國正在從“制造業大國”努力邁向“制造業強國”的行列,要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需要千千萬萬的大國工匠前仆后繼為之努力、為之奮斗。工匠精神是工匠技藝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內在動力和精神實質。“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然成為當下最具時代特征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探討
1.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在我國古代被稱為“百工”,是從事技術類工作人員的總稱。工匠精神古來有之,指手工業者在制造與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的道德標準、精神品質與工作態度。與古代的工匠精神相比較,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在傳承古代職業倫理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緊貼時代發展的要求,更具新時代的特性。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執著堅定”的職業取向。大國工匠要具備堅定執著的職業取向和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韌勁,以及為了實現自身的職業價值而不斷奮斗的決心。其二,“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勤學苦練、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職業態度的體現。“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正是工匠們對產品品質的完美的追求,通過在日常工作中的勤學苦練,逐步形成了“精益求精”的高尚的職業態度,同時在精神上鍛造出了屬于這個職業特有的堅強的意志品質。其三,“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國之工匠應該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具備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履行自身的職責,肩負起國家由“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的歷史使命。其四,“守正創新”的職業追求;堅守職業倫理,創新職業技術是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前提,守正創新的職業追求賦予了新時代工匠精神更具時代性發展特征的內涵。
2.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首先,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培育。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中國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高職院校學生是未來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來源,社會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高職院校應大力提高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質量,為“中國制造2025”儲備更多優質的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我國實現制造業強國戰略目標的內在要求。其次,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亟待工匠精神的回歸。精神是社會文化和意識的產物,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與核心,它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與力量的源泉,代表了企業的價值與追求。縱觀歷史上發展力持久、基業長青的企業大多是將工匠精神融入自身的企業文化之中,形成特有的價值追求與標準,這是工匠精神與技術技能的結合。只有這樣的企業才會具備不斷創新,不斷追求完美與卓越的價值目標,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不斷發展與壯大。其三,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為企業和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當下,掌握了先進技術技能的高職學生兼具良好的職業素養與職業品質更容易獲得企業的青睞。因此,高職院校在注重學生技術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還要加強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特別是大國工匠優秀品質的培育,將學校的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的用人標準統一起來,推動雙向價值互動,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優勢條件
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辦學機制的整合升級,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與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加強了高職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的銜接,構建了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雙主體育人模式”,為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1.產教融合豐富了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工匠精神古來有之,實質是一種“道德之上的人文精神”,是從業者“堅定執著”的職業取向、“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和“知行一體”的職業倫理規范的綜合體現,代表了從業者崇高的職業價值追求。高職學生是未來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來源,產教融合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提前接觸企業和行業的機會,通過在企業實踐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能夠幫助高職生更好地體會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豐富了高職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
2.產教融合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優質環境氛圍。工匠精神與職業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依靠企業的精神文化環境和崗位工作環境完成。一方面,企業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崗位工作環境,通過崗位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提高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另一方面,優秀的企業文化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職業態度與職業觀,增強學生的職業認知與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意識與品質。
3.產教融合充實了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與企業新型學徒制使高職學生擁有“學生”與“學徒”的雙重身份。學生既可在學校接受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可在企業由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師傅指導實踐工作,這樣拓展了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面。同時,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學生技術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師傅優秀的職業精神與品質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師傅成為學生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位導師,在很大程度上充實了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師資隊伍。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策略
產教融合為高職院校學生搭建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校企合作育人平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以高職院校教育為主體,由社會、企業和學生自身共同參與完成。
1.高職院校要發揮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陣地作用。首先,高職院校應從學生的職業價值理念的培育入手,積極弘揚工匠精神,傳遞工匠文化,在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上注重與工匠精神意識文化的融合,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等各個教育教學工作環節,以工匠精神作為全校師生的價值引領,從而有效促進高職院校立德樹人、人才培養質量工作的開展。其次,不斷完善和優化高職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措施。工匠精神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對人內在的品行的塑造。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專業和未來行業的特點,剖析各個專業所對應的不同崗位需要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要求,以校內專業課教學和實踐教學為載體,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內容,將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工匠精神的培養有機結合,塑造高職學生優秀的職業品質。第三,積極營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在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過程中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應注重宣傳和弘揚工匠精神與文化,通過邀請企業名師、技能大師開設講座、技能節等校園活動營造工匠精神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可以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宣傳工匠精神與優秀人物事跡,創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教育陣營。
2.企業要加強工匠精神實踐育人平臺建設。企業在高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與提升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既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校外實習場所,又是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場所。企業要重視自身企業文化與工匠精神的結合,積極發揮工匠精神實踐育人平臺的作用。首先,在企業管理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企業管理文化是企業組織文化與價值標準的凝練與體現,企業可以從經營理念、工作制度、工作考核、員工操作守則、產品質量管理等方面融入工匠精神的內容與要求,結合企業的組織文化特點,建立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企業管理文化,使高職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親身感受到工匠精神與技術技能、崗位工作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與意識的內化,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其次,通過現代學徒制與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鍛造學生的工匠意識與品質。企業為高職學生安排實踐學習的指導師傅,以師傅帶徒弟的教授方式,細心教導與傳授自己的工作經驗與技術技能,還要從職業價值、職業態度、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引導高職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與人生觀,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成為學生職業人生的導師。第三,將工匠精神納入學生企業實習的考核評價指標。把工匠精神納入實習考核評價指標,明確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工匠精神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有助于提升企業工匠精神培育實踐平臺的價值效用。高職學生在明確實習任務和考核標準的前提下,可以更靈活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重點地實現實習目標,有利于形成工匠精神的自我培育意識。
3.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和支持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社會媒體要宣傳和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導向。“國之重器”“大國工匠”等系列電視節目的播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社會媒體對工匠精神的宣傳與社會輿論氛圍的營造,有助于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與職業觀。同時,社會要大力肅清網絡和新媒體中,非主流文化和社會消極意識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其次,家長應幫助學生消除對“工匠”社會地位的錯誤認知,轉變就業觀念。當下,一些高職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行政管理工作,部分學生甚至排斥一線技術崗位,認為“工匠”的社會地位較低,職業起點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悉心教導,讓他們明白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棟梁之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積極投身于一線技術工作崗位。最后,營造全民參與和學習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社會中任何一個職業群體或者未來的職業人群都需要學習和弘揚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和守正創新的職業追求融入社會優秀文化之中,營造全民學習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工匠精神已經成為新時代職業人必備的優秀的職業精神與品質。
4.高職學生要注重工匠精神與品質的自我培養。首先,通過學習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實質,將專業技能的學習與工匠精神的學習有機結合,準確把握工匠精神對于自身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在專業學習中自覺內化工匠精神與意識,培養工匠品質,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最后,高職學生要肩負起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責任與使命,積極投身于祖國建設的一線,懷揣匠人之心,砥礪前行,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魏際剛.實施“工匠中國戰略”再造工匠精神與工匠隊伍[J].智慧中國,2019(12):44-47.
[2]歐陽河,戴春桃.產教融合的內涵、動因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07):51-56.
[3]胡先云.“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湖南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職業,2018(34):26-27.
[4]婁權鑫.工匠精神:沒有工匠哪來精品——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產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研討會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9):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