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歡歡


摘? ? 要: 翻譯批評與鑒賞課是外語類院校翻譯專業的必修課程,顯示出開展課程思政的獨特優勢。本文從翻譯批評與鑒賞課的課程特點出發,探討翻譯批評與鑒賞和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翻譯批評與鑒賞? ? 課程思政? ? 家國情懷
高等教育位于教育的頂端,對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言,如果再不明確回答“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教育之根本問題,就是失敗的教育,畢竟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一方面,對廣大教師而言,自身定位在教書匠還是教育工作者?上課僅僅是完成知識的傳授還是協同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實,每一位老師都有“課程思政”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尤其大學老師,因為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對廣大學生而言,潛力如何充分發揮?每個個體獨特的個性如何發展?自身對于社會的價值如何實現?教育界有識之士達成共識: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形成合力,發揮協同效應,能為解決上述問題盡一臂之力。這就好比家庭教育中,雖然父母是主導,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要和孩子父母育兒觀念一致,形成合力。“課程思政”旨在挖掘和發揮專業課、通識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功能,側重點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李國娟,2017)。每一門課程都有“課程思政”的功能,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特性和育人強項。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狈g批評與鑒賞課是外語類院校翻譯專業的必修課程,自身特點顯示出開展課程思政的獨特優勢。
一、翻譯批評與鑒賞課的課程特點
翻譯批評與鑒賞課有自己的學科特性和育人強項。首先,我們看看該課程對學生的要求。在翻譯批評與鑒賞課上,學生扮演的是翻譯批評者的角色。我們對翻譯批評者具有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思想道德修養。包括實事求是、與人為善、嚴謹等核心修養。二是語言文學修養。三是理論修養。包括哲學、相關學科常識、翻譯理論。四是知識儲備,要求翻譯批評者是一個雜家(許鈞,2016)。從以上四點不難看出,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要求很高。人文性和思辨性是該課程的育人優勢所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外語學界迎來一個靈魂拷問:我們究竟是學語言還是通過語言學習?我想后者才是外語學習的終極目的。結合翻譯批評與鑒賞課來看,這是一門特別需要學生深度思考的課,用國際視野、中國情懷賞析雙語佳作,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再從課程教學論的角度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時代,外國語言文學類課程的教學任務設計要遵循三個原則:對學生認知有沒有挑戰,學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語境。本科階段開設的翻譯批評與鑒賞課一般一周僅兩個課時。我們在對同一原作的不同譯作進行賞析的時候,怎樣在很短的課時里對學生的認知形成挑戰,并且有學術趣味,案例分析與各式各樣的翻譯理論結合起來講是一條正道。前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用對方能聽懂的語言跟他交流,他會記在腦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跟他交流,他會記在心里?!痹S多翻譯批評與鑒賞類的教材中既有英譯漢篇章,又有漢譯英篇章,雖然都涉及雙語,但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在賞析漢譯英篇章時,確實“有更多的話說”。畢竟記在心里的東西,更有深度和高度可言。篇幅原因本文主要探討鑒賞佳作時用到的翻譯理論教授方面的思政引導,探討如何讓教育內容“不露痕跡”地隱含在創設好的批評與鑒賞課情境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思想、經驗和做事方法,并內化為行為規范。學習翻譯理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而且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翻譯活動的基本規律,提高鑒賞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學習翻譯理論,還可幫助學生認清翻譯活動對人類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認清翻譯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就翻譯理論而言,西方人由于比漢民族更擅長理性思維,理論比中國本土理論豐富和成體系。但是,如果我們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時候,有意識地多列舉“中國特色”的例子,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翻譯批評與鑒賞和課程思政的結合點舉例
中西議論對比與課程思政理念的結合點示例。可自然拓展,由中西議論對比見中西文化對比。首先引導學生探討,為何教材上的翻譯理論幾乎全是西方翻譯理論?中國的傳統譯論,如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神似”、許淵沖的“音美、形美、意美”等,從歷時的眼光和是否成系統性來看,是進展緩慢的。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白中西譯論差異的根源,教師可再講解下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講完后讓學生舉例驗證。悟性思維借助形象,運用直覺、靈感、聯想、想象等思維形式,把感性材料組織起來,具有直覺性、形象性、主觀性、整體性、模糊性等特征;理性思維借助邏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具有邏輯性、抽象性、客觀性、分析性、確定性等特征。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雖含有理性主義因素,但更注重直覺、體驗、領悟,因此本質上是悟性主義的;西方哲學思維方式本質上是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又為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打上烙印。
多元系統理論與課程思政理念的結合點示例。我們看看多元系統理論中的關鍵詞“中心”和“邊緣”。其他學者的舉例以一國中文學多元系統內部來看居多,教師可另辟蹊徑從全球的角度看,道理是一樣的,卻能更好地與課程思政結合。近代中國應該說在世界多元系統中處于偏邊緣的位置,翻譯大流也是“西學東漸”之風。近代中國,明清之后,中國在科技、軍事、醫學等方面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隨著大量的西方科技、軍事、醫學、農業等領域的成果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得到應用和推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此句讓同學看到翻譯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互動)。大批西方作品被翻譯成了中文。比如學生論文中經常提到的嚴復和林紓的翻譯。民國時期尤其五四運動后,翻譯出版將西方部分較先進的思想觀念引入中華文化,這些翻譯作品進入中國文化多元系統后在中心和邊緣之間動態發展。中華文化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創造性地發展中華文化。歷史走到今天,同學們應該感受到了時代的巨變。中國雖不說已走到世界多元系統的中心,但早已不在邊緣,同學們有沒有感受到翻譯領域的“東學西漸”之風?祖國現在非常重視中華文化的譯介,且國外也渴望了解中國。往大處說孔子學院,諾貝爾文學獎出現中國獲獎者,等等。往小處說,同學們的專業八級考試翻譯題幾年前取消了英譯漢,只保留漢譯英。“東學西漸”“一帶一路”等,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的東風正緊,老師之所以選擇講這個理論,就是喚起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好好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