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思
摘 要: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下,互聯網推動了社會多元化發展,我國的傳統民間工藝不斷的受到外來藝術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本文針對杭繡工藝展開研究,對杭繡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進行分析,輔以其傳承發展到現在遇到的一些困境,來闡釋杭繡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必要性。
關鍵詞:杭繡;傳統;當代價值
一、引言
宮廷杭繡經過了長期的歷史發展與變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獨有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現如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術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在當今社會,市場似乎成為了檢驗民間手工藝能否存留的絕對標準,以致出現不少嚴峻的問題:工藝產品流水作業化,傳統特色減弱,個人風格淡化,甚至出現了粗制濫造、設計低劣、缺少匠心的作品。
杭繡工藝是我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奇葩,植根于杭州本鄉本土,它與我國所有民間工藝一樣都面臨著“如何在高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妥善的保護和繼承發展?”的考驗。
二、杭繡概況
據記載,杭繡起源于吳越,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設杭繡為“宮廷繡”,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杭州在南宋時期作為都城,一直是繁華的商賈聚居之地。朝廷特別設立少府監,專管皇宮內苑的用品定制,如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并在杭城內外開設了眾多手工藝作坊,以滿足官府的需求,因此又被稱為“宮廷繡”。少府監所屬的五大院: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各司其職,負責這些事務。其中文繡院就是專門掌管皇家服飾乘輿和祭祀用品的刺繡工作,云集了300多名技藝出眾的繡工和畫師。因此,杭繡在南宋時期得到了有力發展,并出現了第一個高峰。《武林舊事》《老學庵筆記》《中國刺繡技法研究》《清秘藏》中都有文字記載下了這段杭繡發展的盛世之時。直到明清時期,杭州也一直都是官府的主要制造地之一。清末時期,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橋、三元坊、弼教坊一帶共有十多處民間繡坊,刺繡藝人共計二百余名,以男性繡工為主要技術力量,故也稱“男工繡”,這也成為了杭繡的一大特色,其中趙亦軍老師是杭繡的傳人和代表人物。
宮廷杭繡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尤以為傳統吉祥圖案為主,特別是民間喜聞樂見的龍鳳、牡丹、孔雀、麒麟等,以此來表達平安喜樂的祝福。杭繡具有結構嚴謹,針法多變;金碧輝煌,古樸典雅;柔中帶剛,粗細交織等特點,具有明顯的杭州地方風格,在中國刺繡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杭繡工藝的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提升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之一,杭繡傳統手工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傳承性,其中還融入了杭州傳統民間風俗,具有濃重的地域風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杭繡受到了廣大社會群體的關注,逐漸從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被提煉出來而成為一種精神文化,不僅僅是作為一門工藝,更是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
(一)杭繡工藝的經濟價值
通過對杭繡文化的發掘和宣傳,不僅能夠為杭州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更能給杭州帶來旅游經濟價值,從而推動杭州經濟建設。“文化+旅游”,是近年來旅游業發展的一種新思路。旅游業介入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是基于手工藝的地域性特征,代表了一種地方特色,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從而引起游客的購買興趣。在傳統社會,民俗假日各式各樣的活動會刺激工藝產品的銷售,在現代社會也是如此,節假日人們休閑旅游的同時,必定伴隨的是對各種產品的消費,具有地方風格的杭繡產品也是消費者的首要之選。另外,從手工藝市場前景角度來談,在工業產品的日趨成熟和商品經濟的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現代工藝品卻有了新的土壤。中國加入WTO,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有了更好的機會向國際社會展現本民族藝術的魅力,如上海APEC會議上唐裝秀,2003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云錦秀,都產生了很大的商業影響。
(二)杭繡工藝的文化價值
通過對杭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傳統工藝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以服務于民眾的日常生活為最終目的,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為導向,以不同時空背景的地域文化為內容,以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依據,以經濟制度和社會組織管理為準則,將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加以創新,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再創造。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逐漸在紛繁嘈雜的現代化社會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前進的方向,無論是我們的國家、民族還是社會大眾,都急切的需要建構屬于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園,從而實現自我認同和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傳統工藝振興已然上升到了國家政策層面的戰略新高度,我們更需要加快加深對杭繡傳統工藝文化價值的發掘,從而為構建新的文化共同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杭繡工藝的社會價值
通過對杭繡工藝的關注與重視,有利于培養當代的工匠精神。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率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詞。該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討論主要圍繞“工匠精神”的具體含義、作用等方面來展開。不少學者也紛紛撰文熱議。這在傳統工藝領域也引起了關注和重視,我國悠久的傳統工藝和文化囊括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軍事、政治等領域也有涉及,所謂“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在傳統工藝行業中,“工匠精神”更多的是指凝結在工匠身上,在工作中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態度和品質:工匠們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對產品的認真負責和精雕細琢、對細節的細心耐心和執著以及對技術的創新和持之以恒,這些都是我們現代社會中企業和個人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所需要學習的。
四、杭繡傳統工藝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在近年的調查中發現,杭繡手工藝技術在逐漸流失中,杭繡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難以突破。問題的產生和如下4個因素有所相關。
原因一:隨著時代的變革,企業的改制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杭繡的相關企業與機構已不復存在,造成大量杭繡藝人分散和流失。與大部分傳統工藝一樣,杭繡也同樣面臨著傳承的問題,傳承人出現斷層危機,杭繡手工業從業者出現明顯的老齡化趨勢,傳承問題面臨嚴峻考驗。
原因二:高成本導致競爭力下降。杭繡的精湛工藝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無法批量生產與銷售,在市場價格上缺乏優勢。傳統技藝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離不開當代社會民眾生產生活的現實需要,事實上,生產性在非遺保護類別中,特別是在傳統技藝中大都存在,但市場的需求是起決定作用的,沒有需求、沒有消費,就沒有市場,生產就是徒勞的。
原因三:科學技術的發展強烈沖擊著這種傳統的手工藝繡品。通過流水線制造的廉價繡品泛濫,而使得杭繡真正的價值難以得到體現。在杭州工藝品市場上出現的杭繡題材產品,普遍為機器加工制品,在制作工藝上較為粗糙,并且題材陳舊,缺少文化價值和杭州地方特色,不能很好的將杭繡傳統工藝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在設計中,缺乏時代的活力。
原因四:市場上所謂的創新產品缺少文化底蘊。工藝美術暨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必須是符合其規律的,才能夠為行業所接受,進而為社會所接納,為歷史所認可。這樣的創新需要研究工藝美術暨傳統手工藝的規律,研究幾千年來所積淀的傳統,研究傳統所反映的事物之本來的面目。這樣的任務是艱巨的,同時也是光榮的,需要長期的實踐和體悟,還需要認真的思考。
五、杭繡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路徑探索
杭繡工藝與所有傳統工藝一樣都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遭遇了傳承人斷層、產品缺乏競爭力、原材料短缺等困境。國家的引導、社會氛圍的營造、對傳承人的引導及其自身的努力以及傳統工藝產品與現代社會的有效融合,則構成了傳統杭繡進現代生活的必要途徑。
首先,政府需要發揮自己強大的政策引領功能,通過對杭繡工藝的政策支持和生產性保護等具體做法來將杭繡現代生產生活。其次,社會層面可以通過社會普及教育和各種體驗活動來宣傳傳統工藝,尤其要發揮學校和專家的作用。再次,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重點是要有一批優秀的傳承人。一方面,外界要滿足傳承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傳承人自身也需要積極主動的走進現代生活,從而帶領該項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最后,在工藝產品設計方面,傳統工藝不僅要與創新理念相結合,更要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在產品定位上面,不僅要分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的人群,還需要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導向:在產品品牌方面,不僅要培養自主的手工品牌,還要扶持和振興老字號企業。這樣從國家、社會、傳承人等多個方面來推動杭繡工藝產品全方位的走進現代生活。
參考文獻:
[1]孔佳.探尋杭繡工藝的發展與傳承[J].大眾文藝,2011(13):196-197.
[2]常沙娜.中國織繡服飾全集:刺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朱以青.傳統技藝的生產保護與生活傳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4]徐永麗.傳統工藝如何走進現代生活[D].南京:南京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