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芳
摘 要:山西是一個戲劇大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晉劇的發展定位于農村,隨著電視臺和主流媒體的傳播,晉劇逐漸成為山西城市的文化輸出。晉劇扎根于民間,民間才是晉劇的市場陣地,由于演出形式、人才培養、傳播方式等原因,再加上各種新媒體的強力沖擊,當下,晉劇的傳承、傳播與發展面臨諸多困境。筆者試圖通過文獻綜述和研究新媒體以及調查問卷的方法對山西晉劇民間戲劇的傳播和生存狀況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梳理,探尋民間晉劇的突破口。
關鍵詞:戲劇;晉劇;傳承;戲劇生存;新媒體
一、晉劇概況
山西是戲曲大省,主要有四大梆子劇種,分別為蒲劇、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中路梆子為晉劇,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地處黃河中游,素有“中華戲曲搖籃”“戲曲之鄉”等美譽的山西,以及商賈云集、富庶發達的晉中地區是孕育晉劇形成發展的沃土[1]。晉劇是山西戲劇劇種覆蓋面積最大的劇種,影響最為廣泛。
晉中地區有眾多的民間表演藝術,尤其是祁縣、太谷縣更被晉劇界稱作“戲窩子”。晉中地區多有木偶、皮影等非遺民間藝術,或多或少都對晉劇的形成與發展有過影響。2006年5月20日,晉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晉劇代表著山西的戲曲,早些年與民間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晉劇和其他戲曲一樣面臨著嚴峻的危機。新形式下,晉劇面臨著市場的萎縮,逐漸失去年輕的觀眾群體,劇本無法及時更新,使得晉劇的發展停滯不前。
二、晉劇的傳播
(一)發展的四個階段
晉劇的傳播大概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晉劇興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階段晉劇一直在民間傳播,在日常的節日和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第二個階段為傳統媒體傳播時期[2]。大量晉劇音頻的錄制及傳播不僅是晉劇愛好者與之結緣的主要方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晉劇受眾的藝術認知。發行于20世紀30、40年代的百代、勝利晉劇黑膠唱片,是至今留存最早的晉劇音頻。
第三個階段為與影視媒體結合的傳播階段。山西各地方臺到省臺,都在電視普及之初,就意識到戲劇的重要性。2001年3月,山西電視臺創辦了《走進大戲臺》欄目,是最早一批的戲曲頻道。作為一檔在上星衛視頻道霸屏18年的戲曲欄目,《走進大戲臺》始終以傳播中華戲曲藝術、弘揚戲曲文化為宗旨,以服務廣大戲迷朋友為己任,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成為眾多戲迷朋友每周日晚9:15準時守望期待的黃金欄目。
第四個階段是新媒體階段。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社交方式多種多樣,晉劇也自然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進行傳播。
晉劇目前更廣泛的傳播途徑是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
(二)山西在晉劇傳播中的探索
山西省是中國的戲曲大省,對戲曲的重視和發展都在努力嘗試著做出改變,并且卓有成效。
1.《走進大戲臺》欄目的摸索
山西衛視的戲曲節目一直是電視臺重點打造的欄目。1994年,河南衛視首先推出了戲曲欄目《梨園春》,吹響了電視戲曲欄目以競技方式進行演播的號角,喚醒了戲曲欄目的春天。隨后,山西電視臺開辦了《走進大戲臺》(2001年3月),山西電視臺公共頻道和各地市級電視臺也相繼開辦了《戲劇大觀園》(現用名《百家戲苑》)《超級票友》《蒲鄉紅》《梨園堂》《我愛上黨戲》《戲里戲外》等電視戲曲欄目[3]。
《走進大戲臺》植根于基層人民群眾,勇于擔當戲曲藝術的傳承者,邀請全國各大劇種亮相熒屏,展示戲曲絕活技藝。18年的積累沉淀,累計制作播出900多期節目,大型晚會30余場,為傳播戲曲文化和戲曲藝術,努力拉近群眾和戲曲的距離作出巨大貢獻。
18年間,《走進大戲臺》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終于在戲曲界闖出了一番天地。在初創期,《走進大戲臺》扎根民間,尋訪民間戲劇人,以傳播和弘揚山西戲曲為己任,節目在工礦企業、田間地頭現場錄制。輝煌時期,《走進大戲臺》欄目的收視率為全臺第一,成為山西廣播電視總臺的品牌欄目。
2013年,《走進大戲臺》模仿其他電視臺以及互聯網的節目形式,回到演播室,開始了新的探索。2015年,《走進大戲臺》力邀央視主持人白燕升加盟,擔任主持人兼總策劃、總導演。隨著白燕升的加入,《走進大戲臺》將劇種覆蓋全中國。同時借用《歌手》一類的紀錄片模式,選拔戲劇選手,增加選手背后的成長故事。
2018年,走進大戲臺上線抖音,除上傳精彩的節目瞬間,同時也將普通人的海選視頻上傳分享,未在電視上完整播出的內容看到自己參與的選手,也可以通過抖音和大家互動。
作為山西晉劇最有代表性的輸出平臺,《走進大戲臺》一直堅守為山西戲迷愛好者提供學習和表演的平臺。從最初的只有山西主要戲曲拓廣到全中國范圍內的戲劇劇種,可以看出山西對于戲曲的重視,和想要打造全國知名戲曲名牌欄目的決心。
《走進大戲臺》為何在電視臺江河日下的趨勢中依然做著如此努力的轉變?其原因還是在于山西強大的戲迷團體。這是晉劇戲迷最大的觀看平臺,也是最容易有參與感和得到認可的舞臺。
2.各種新型傳播方式的摸索
晉劇的傳播在發掘傳統傳播媒介優勢的同時,將其合理運用于晉劇的現代傳播中。
通過網絡的輔助,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晉劇廣播”“晉劇電臺”,眾多在網絡播放的晉劇電臺與廣播,如喜馬拉雅FM的《晉劇藝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的《晉劇欣賞》等隨即映入眼簾,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晉劇迷都可以隨時收聽,真正使晉劇實現了不受地域限制的傳播。
2012年11月,山西省政府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關于戲曲發展傳承的指示,創辦了集門戶、論壇、視頻于一體的晉劇現代化綜合門戶網站“中國晉劇藝術網”。同時,推出了晉劇新聞資訊、晉劇名家戲迷動態、共享晉劇視頻及音樂、晉劇戲迷之家網絡資源共享保護中心等。
湖南京劇團下屬的京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第一部晉劇經典原創動畫《鳳臺關》,人物扮相設計、表演環節的動畫制作都頗具晉劇風味。
2015年7月,中國首屆戲曲微電影大賽在北京開幕,期間啟動的百部精品微電影工程將給具有百年歷史的晉劇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晉劇字抖音持續發起話題,#誰說晉劇不抖音#的話題超過283.5w的播放量。#晉劇皇后#等一系列名人在抖音刷起了屏,引發一大批戲迷朋友的追捧。
三、晉劇的民間傳播和生存狀況調查與分析
晉劇源于民間,民間才是晉劇發展最肥沃的土壤。筆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山西人,深刻感受到晉劇在新時代媒體沖擊之下的艱難生長。對此,筆者簡單制定了調查問卷來分析晉劇的發展和生存狀況。
這次調查問卷筆者以《關于山西民間戲劇的新媒體傳播方式調查》為調查內容。筆者通過八個簡短的問題對周邊的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朋友圈和微信群的收集共收到34份反饋。下面將對反饋信息進行分析。
(一)調查
1.晉劇的受眾人群
同全國整體的劇種狀況一樣,山西仍然有熱愛戲劇的家庭,但是91.18%都是老人在觀看,年輕人微乎其微。同時有26.47%的家庭已經沒有喜愛戲劇的親戚朋友,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2.晉劇戲迷的民間傳播
筆者對戲迷的觀看方式進行了調查。38.24%的戲劇愛好者已經沒有了戲劇的觀看習慣,44.12%的戲迷會固定收看電視戲劇節目,55.88%的戲迷朋友會收看走進大戲臺,主要是陪老人一起觀看。隨著新的電子設備的普及,26.47%的觀眾會通過手機或者平板觀看戲劇節目、綜藝,年輕人通過網絡給老人下載經典劇目。除了晉劇以外,41.18%的戲迷會收看外省的劇種,包括京劇、昆曲等。11.76%的戲迷會通過全民K歌、唱吧等社交軟件聽取周邊朋友的作品,同時自己也會加入創作。5.88%的戲迷會通過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聽戲。
3.關于民間晉劇的傳播和發展問題
戲劇的傳播范圍很受限,很多年輕人接觸不到也沒有時間去了解。年輕人基本不看是戲劇沒落的最主要原因,戲曲的娛樂功能失去了年輕人的市場,自然就失去了生命力。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問卷的農村受訪者仍然有對晉劇的思考和熱愛。在村莊里,村里趕會時賣的戲匣子很給力,這不僅是年輕人對父母孝敬的象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老年人相互攀比的象征,因為不同的戲匣子可下載的戲曲數量不同,價錢也不同。趕集、祝壽、葬禮等都是晉劇很好的傳播途徑。
(二)分析
1.媒體的傳播與受眾群體矛盾
通過筆者的調查,山西的民間戲劇基本狀況與全國整體戲劇發展狀況基本相同。老人是主要觀看群體,年輕人沒有興趣和沒有基本的收看途徑。由于老人群體是主要戲迷,晉劇的傳播就出現了很多問題。老人仍然會用傳統的媒體來收聽戲曲,如收音機、電視臺固定節目等,很少用抖音、快手、全民k歌這些新媒體平臺,但這恰恰是如今主流的傳播渠道。戲曲在主流傳播渠道沒有受眾,年輕人自然不會主動去接受和學習。
2.晉劇內容的更新緩慢
晉劇早期在民間能夠很好的扎根是因為劇本會隨時代更新。新媒體時代,人們對外界知識及信息的接收量大幅增長,傳統的晉劇戲曲已經很難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
晉劇諸多劇本的描寫內容主要涉及宮廷與市民生活的樂趣與瑣事,與收看節目的觀眾信息獲取斷層,無法銜接。新劇團沒有持續的創作動力,僅僅依靠國家養著的劇團能夠提供新內容也是非常緩慢。
運用平板和手機的老人,會請求年輕人幫助下載經典劇目,但是主流的視頻平臺不能提供這樣的內容,艱難的搜索讓老年人和年輕人都失去了耐心。
對于愛看戲劇的戲迷們,晉劇不算發展非常好的劇種,知名度不高,宣傳力度還有待提高,在國家的戲曲電視臺等傳播中,京劇、昆曲這些更多人的聽的戲劇占據了主要的資源。
3.晉劇民間娛樂的消逝
作為戲曲大省,晉劇曾經在民間活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城市和農村的改革,戲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傳統的春節,中秋以及其他集體性節日中,不見戲劇的身影。隨著傳統藝術的離去,戲劇也就隨之消失了。常年正月十五的花燈,皮影、木偶、戲劇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現在除了現在的高科技燈展,新型娛樂設施的建立,均不見戲劇的身影。缺離了多種表演形式,戲劇變得單一起來,人們可能在某個劇團的角落深處才能聽到晉劇的聲音。
四、新媒體時代晉劇的傳播與發展思考
山西是戲劇大省,扎根于民間的戲劇沒有中斷,國家和政府也在努力進行戲劇的傳播和發展工作,只要有戲迷,我們就必須要思考怎樣讓戲劇更好地傳承下去,對此筆者提出幾條思考建議。
(一)在新媒介環境下去重新審視戲劇的傳播空間
場域是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的分析社會現象的重要參數。他認為:“社會是由各個相對自主而獨立的小社會構成,在這些小社會里充斥著各自獨立的運作邏輯。”
我們不能忽視小的群體傳播空間。山西重視戲劇的傳播,想要打造戲劇大省,這就要求民間要有源源不斷的戲迷生命力來為節目輸送優秀的人才。戲劇愛好者的草根社交還處在艱難的階段,無人關注,沒有粉絲就失去了生命力。戲劇不能成為某個劇團、某個家族的使命,要成為像云南山歌一樣受重視的社交方式。有些戲劇愛好者會在微信全民k歌里唱一段,那我們就要提供這樣的社交氛圍,為戲迷提供交流的場所。
(二)提高晉劇知名度
晉劇在全國的知名度不高。電視臺請來白燕升這樣的名人打響了不少的知名度,但整體還是缺乏廣泛的受眾群體。最可靠可行的辦法是多把謝濤、孫紅麗這些名角推到國家級的舞臺表演,名人的效應是最快打響知名度的方法。打響知名度,提高省內文化自信,自然而然,戲迷們也會來互動、學習。
除了推名角,晉劇也應打造有知名度的影視作品和節目。晉劇的扮相與地方結合的戲劇內容可以從動漫、微電影入手,創作優秀的影視內容。晉劇不是不好看,而是內容劇本的陳舊吸引不到年輕人。山西的晉劇可以依托皮影木偶,在創新手法、扮相以及故事內容上進行改造,依托現代的環境創作,加入年輕人團隊,或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晉劇的人物扮相是重要的一部分,像故宮設計的周邊戲曲人物一樣,可以在宣傳的過程中制作精美的小周邊,手賬本設計,從而起到很好的推廣和宣傳作用。
(三)情感敘事:用講故事建構文化認同感
人類早期社會就是以情感為交流的基本媒介,它不但是人類生物的一種共性和基礎,更能夠“定向行動”和“喚醒他人”,而在藝術世界的情感敘事,演員的文化自信與受眾自身的文化認同鑲嵌,從而建構起對于傳統戲曲藝術的文化認同。
縱觀各大綜藝節目,都是以人物為主,用紀錄片的手法來完成敘事,為何?成長與愛引發共情,故事是永恒的真誠。戲劇的內容要有故事性,表演的人更要有共情,要有故事,才能把一個經典的劇目表演好。戲劇不只是唱,還要有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戲劇有四個元素,“演員”“故事(情境)”“舞臺(表演場地)”和“觀眾”,缺一不可。
在《走進大戲臺》青年戲曲演員2019年擂臺賽一路過關斬將的冠軍張雨,最后的決賽再次唱響師傅的《戰冀州》,以干凈有力的唱腔,加上搶背硬僵尸、360度僵尸、垛子雙叉硬僵尸倒撲虎3個這樣的高難度戲曲技巧動作勝出。白燕升及其他導師對其肯定,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得過癮。這種到達極致的表演,已經不是在比拼技藝的范圍,這是一個演員用盡心血對于戲曲熱愛的凝練。看似對于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挖掘、角色刻畫,實則是戲曲節目的深耕。
五、結語
晉劇的土壤沒有流失,大多數在山西這片土壤上的山西戲迷仍然深愛著這來自民間的劇種。山西的電視臺都在努力嘗試,與新媒體融合,構建傳統戲曲文化的共同體意識,政策和新時代融合,為晉劇戲迷提高文化自信,讓晉劇走出山西,提高全國的知名度,才能促進晉劇的民間傳播和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燕.晉劇藝術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7:7.
[2]邱懷生,蘆柳源.傳播媒介變革下的中國傳統戲曲發展——以晉劇為例[J].藝術百家,2016(5):200-202,207.
[3]董悅,趙文軍.《走進大戲臺》:戲曲平臺,人文名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