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晶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生本,讓學于生,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本文主要從強化教學互動、及時鞏固知識、注重拓展延伸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構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關注學生發展,引導學生探索求知,提升他們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的主動發展。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思考、互動、總結的空間,為他們搭建思維的階梯,促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一、強化教學互動,促進深度理解
在生本課堂中,教師要增加學生開展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探索、交流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做學生的啟發引導者,要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體驗的能力。如在《認識周長》一課教學中,教師出示花園的圖片,提出問題:為防止小朋友到花園玩耍而踩疼我們的小花,要給花園周圍圍上柵欄,大家想一想,你怎樣圍才能好看又起作用?學生到黑板上指畫圖,教師適時指出沿花園邊線圍會既美觀,圈起來的地方也大。但我們應該買多長的柵欄呢?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指出測量一下邊線的長度。接著教師分別出示一朵花的圖片,讓學生指出它一周的邊線并指出它的周長。讓學生找一找熟知的物體,并說說它的周長。
數學教學離不開生活場景的營造,教師以情境創設對話情景,讓學生在問題的刺激影響下,促發對話興趣。學習是一個知情并行的過程,在認知信息過程中也要融入師生的情感因素,小學生感性占據主要地位,教師還學生精彩的生活世界,能有效將學生自然引入對話之中。教師也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營造新奇的氛圍。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與他們進行積極的互動,讓他們在安全的氛圍中增加學習自信。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一課教學中,教者以警長與偵查員的對話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報告準確位置的重要性,故事情節能催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高昂的熱情,也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現實意義,讓學生思維因情節變換而深入。對話依附于問題,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多角度的深思。小學生有較強的問題意識,但往往限于認知能力不足,難以提出有價值問題。教師要培育學生的提問能力,為學生提供有效資源,讓學生從素材中提出問題。教師提問后不必為學生提供現成答案,而要在他們困惑時啟發,讓他們有所探、有所獲。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故意設置疑問:你認為圓的周長是如何計算的?圓的周長跟什么有關系?為什么?學生會猜想圓周長與直徑有關系,直徑越大周長也會越大。學生會產生疑問: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在互動中,有學生以化曲為直的方法將圓“拉長”再比較,認為圓周長會大于兩倍直徑,也有學生將圓與正方形疊放在一起,他們發現圓周長肯定小于4倍直徑。通過大家的努力,圓周長被限于一定范圍之內。教師再次設置疑問:到底是幾倍關系?有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我們該如何探索?教師以問促疑,為學生提供思索的指引,讓學生努力探索求知,能培養他們想思考、善思考的習慣。
二、及時鞏固知識,夯實數學基礎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只有及時地復習新知,學生才會掌握得牢固扎實。在生本課堂中,我們要精心設計作業,借助數學知識去探尋生活問題。如在學習百分數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去嘗試編寫有關百分數的應用題。這樣的開放性問題能讓學生主動去收集、整理知識,發展自己的個性,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教師還要依據問題的難度選擇講評的方式,對于簡單的題目,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講解,可以采用組內互判的方式,這樣能促進組內的討論交流,也能大大節約時間。對于中等題,可以用“小老師”進行一對一的講解,兒童化的語言講授易于讓其他同學接受,也鍛煉了“小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采用板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理解。在課堂結束前,教師做好課堂小結,讓學生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師要將小組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回顧所學內容,并建立與其他知識的聯系,使認知結構更全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如在蘇教版六上《圓柱表面積的計算》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在求圓柱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要注意什么?弄清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什么時候只要求側面積?課堂檢測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鞏固、能力的提升,檢測題要具有針對性,要圍繞重點內容展開,教師要巡回檢查,及時點撥,當堂面批,以提高檢測題的完成實效。
三、注重拓展延伸,擴充認知視野
在生本課堂中,教師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對教材有所超越、有所延伸,或加深所學內容的寬度,或拓展所學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數學文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如在學習《圓的周長》內容后,教者向學生介紹“割圓術”,在學習《認識方向》后,教者向學生介紹指引方向的工具——指南針,讓大家說說對指南針了解多少,它是如何指引方向的。通過指南針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我國數學家們的聰明才智,從而引發他們的自豪感。
教師在結課時對知識梳理,能讓學生產生意猶未盡的效果。教師結課的方式多樣,可以由教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概括、教師補充。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總結如下: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你們會有什么收獲呢?讓我們一起用手勢來表示一下成功的喜悅。有了角的存在,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關于角的知識還有很多,讓我們在課后一起去探尋更多角的奧秘吧。學生在表示時,有人畫“V”,有人畫“√”,他們能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生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互動、討論、總結的機會,增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