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黃晶晶
〔摘 要〕建筑的形態特征是這個時代社會文化的映像,只有將建筑形態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從整體的發展過程中尋找規律總結特點,并形成設計師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真正體現建筑史教學的文化意義與價值?;诖耍乱惠喗虒W改革探索的著眼點落在重點發展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這一核心素養之上。
〔關鍵詞〕建筑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一、課程教學概況
建筑史原本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我國各高校的建筑系就開始陸續設立該課程,而在《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文件》(2018 年版·總第六版)中,也有著對于建筑歷史與理論教學的目標的具體要求,其包括:掌握中外建筑歷史發展的過程與基本史實;熟悉各個歷史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態、特點和風格的成因;熟悉當代主要建筑理論及代表人物與作品;熟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既存建筑利用的重要性與基本原則,能夠進行建筑的調查、測繪以及初步的保護或改造設等。從這些目標來看,建筑史課程中的不同時代、各種流派的審美理論與建筑案例,為建筑學專業學生豐富知識結構、提高設計素養、積累創作素材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長沙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最早開設與建筑史相關的課程是2004年的《建筑欣賞》,當時為三年級學生的專業選修課,教學計劃32課時。到了2006年,隨著教學計劃的調整,該課程更名為《建筑設計史》,雖然仍只有32課時,但已經由考察課變為必修的考試課程。在2007年的教學計劃中,《建筑設計史》被細分為《中國建筑史》(第四學期)與《外國建筑史》(第五學期)兩門課程,每門32課時,課時量增加了一倍。而接下來的兩次(2011、2013)教學計劃調整中,兩門課程開設時間每次被相應地提前了一個學期。目前,《中國建筑史》開設時間是第二學期,《外國建筑史》是第三學期,課時不變,屬于考查課性質,但在已著手進行修訂的新教學計劃中,這兩門課程又都重新被調整為考試課程。
二、教學改革的思路
由于不同的專業特點,環境設計專業與建筑學專業在進行建筑史教學時,側重點與深度會有所不同。譬如《中國建筑史》中的“古代木構建筑的特征與詳部演變”部分,有著大量專業性非常強的概念,在建筑學的教師看來,這應是值得用較多課時來講透徹的內容;但對于環境設計的學生而言,這些內容枯燥乏味、難以理解而且也并非十分重要,所以,他們背誦記憶此部分的內容只是被動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效果其實并不理想。而從教學過程來看,那些關聯了文學、藝術學、民俗學、文化學等相關知識的教學內容,往往更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譬如,教師在課程作業中要求學生挖掘傳統建筑文化,以重構的形式來進行裝飾陳設的設計與制作,不少學生最后完成的作品都富于創意,還有2組學生作品在2019年第六界湖南省青年文化藝術節傳統手工技藝展獲得金獎;又譬如,在講“園林”章節時,教師借助楹聯、匾額等類型園林題詠案例來分析園林審美意境的營造手法,有一些同學因而對楹聯這一種具有文學審美意義的景觀元素產生了興趣,于是,基于對傳統楹聯當代文化價值的思考,2019年夏天,有7位同學組成了“楹聯文化的傳播發展調研”社會實踐團隊,對長沙、重慶及成都三地名勝景點、文化步道、特色街區中的楹聯融入及傳播情況進行考察。
雖然以上成績的取得與實踐活動的開展尚不足以作為建筑史教學的普泛性成果,但確實引發了任課教師對于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的思考——建筑史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內容,并不是單純地記憶或了解即可,而在新時代語境下,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建筑史教學又應該豎立什么樣的目標、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該怎樣進行呢?
1、開設建筑史課程的目的是什么?
這是建筑史教學的立足點,也是開課時許多學生會提及的問題。在長沙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大綱中,“中國建筑史”與“外國建筑史”這兩門專業基礎類課程的教學目的被闡述為以“引導學生從中西建筑的發展中理解建筑與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以及建筑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從而提升設計理論修養、建立正確的設計價值觀,并為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基礎”來完成專業啟蒙。
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設計思維、審美品位與創造能力提升的前提是文化藝術知識的積累——就像寫作必須有儲備足夠豐富的詞匯以供作者能夠自如地運用一樣。建筑史包含有對建筑發展理論的辨析與經典設計案例的羅列,學習建筑史,既是建筑語匯積累的一個有效途徑,也可以使學習者了解各種建筑思潮的源流與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作用從而建立正確的建筑觀,前者關乎設計作品的視覺品質,后者則關聯著作品的美學意象。因此,教學計劃中的開課時間向前調整,意在于為學生的專業學習盡早地夯實基礎。
2、建筑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在2014-2016期間,任課教師依托長沙學院優秀課程建設平臺開展了《中國建筑史》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實踐活動,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教學框架的調整。經過整合與細分之后,其框架系統強調將建筑的形態發展置于社會的時空中,通過各種建筑實例的橫向與縱向比較,引導學生挖掘隱藏于傳統建筑形式之中諸如政治制度、宗法倫理、哲學思想、社會心理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在歷史上的各個不同時期,建筑會以不同的形態來呈現,其特征是物質技術的表達,也是這個時代社會文化的映像,所以理解建筑的意義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梢哉f,相比于其他設計類型,具有公共藝術性質的建筑及其空間環境具有遠超出任何單一學科范圍和影響的復雜性,設計師們需要對其規模和性質進行更加嚴謹的探索性分析,而不能只關注于淺表的風格品位。尤其是在當下,當人類面對城市擁擠、污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時,建筑作為人類改造環境的一個部分,需要產生一定的變革來增益人們的生活、表達人類對未來的樂觀信念。但這種創新性的變革不等于拋棄歷史——歷史除了給既成觀點提供實例的傳統功用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要提出問題、啟發洞察力”,而只有將建筑發展融入社會整體發展的視野之中去思考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各種條件的影響并進而融入文學、藝術學、民俗學、文化學等交叉學科的知識進行闡發,才能從歷史的連續性中領悟正確的設計價值觀。所以,只有將建筑形態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追溯源流、審視當下、思考未來,從整體的發展過程中尋找規律總結特點,并形成設計師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真正體現建筑史教學的文化意義與價值。而基于此,新一輪教學改革探索的著眼點落在重點發展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這一核心素養之上。
“文化理解與傳承”是指人們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繼承與揚棄、發展與創新的過程與行為,具有這一核心素養的個體,能在時間深度(歷史視角)和空間廣度(國際視野)上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以平等尊重的態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這一價值取向正是構建文化自信的基石。而同時,對于建筑史教學而言,在知識學習中強調價值引領以培養學生形成與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建筑史觀,又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于是,在融入“課程思政”的思路之后,教學改革的具體目標可做如下闡述:
使學生理解隱藏于建筑發展脈絡之后的文化內涵如價值觀念、審美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不僅在情感上自發地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理性自覺的文化接納,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同時通過設計實踐及創新,鼓勵學生知行合一,將文化理解與認同落實到具體實踐層面,以設計的方式來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建筑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是什么?
總的來說,建筑史的教學過程,是使學生通過對經典建筑作品進行美學品位而獲得知識積累與審美提升的教育過程。而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內容框架與教學形式都是不能忽視的——這正是建筑史教學改革的兩個關鍵環節。
(1)教學框架的建構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以古今比例而言,《中國建筑史》包含有古代建筑與近現代建筑兩個部分,但通常更加注重古代部分(尤其是唐代之后的部分),而《外國建筑史》在19世紀末葉之前和近現代兩個時期的比重則相對均衡的;以空間范圍而言,毋庸諱言的是雖然中外建筑史的課時數量相當,但擁有古今各種重要流派、風格更加多樣的西方建筑在設計層面顯然具有更大的文化影響;以敘述方式而言,《中國建筑史》中既包含著發展通史描述,又有針對不同建筑類型或者不同的專史分析,《外國建筑史》也交織著國別史與斷代史??梢哉f,不論是《中國建筑史》還是《外國建筑史》,內容都非常豐富,想要在有限的32學時之中面面俱到地講述清楚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在課程改革進行之初,新建一個清晰的教學框架就非常有必要了。
在上一輪的《中國建筑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基于讓學生開拓專業視野的目的,任課教師建構了如上圖所示之框架系統。而相比較之下,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探索存在著兩個方面的顯著變化,即一方面,課程內容增加了《外國建筑史》部分,另一方面還需要體現“課程思政”的理念,但不論如何,教學依然要注重從宏觀層面闡釋建筑發展歷程與歷史文化背景之間聯系,在此基礎上,結合設計經驗,對在相應的時間與空間范圍具有典型性與系統性的具體案例進行剖析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各種風格體系的美學主張與藝術特色等。
(2)教學形式的調整
首先,環境設計專業對于建筑史學習的重視程度肯定不如建筑學專業,學習要求自然也會相應降低,這難免使學習者產生片面性的認知——譬如,教學計劃將考試課調整為考查課,本意是以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來避免學生不求甚解地死記硬背知識點,但許多學生卻錯誤地理解為建筑史可有可無。而這種態度,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任課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為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新的教學計劃預計將建筑史又重新調整為考試課。
其次,當學生開始重視建筑史課程之后,教師也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在課堂上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印象,因為講述建筑的發展歷史與進行案例分析都容易流于平鋪直敘,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而通過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可以發覺,要使學生能較為深刻地分析理解建筑案例,并能對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闡釋,不僅可以采用常見如厘清基本概念、選擇典例解析等教學方法,還可以進一步作中西案例的橫向對比評述、對設計手法的變化應用進行總結、關聯其他課程設計任務布置作業。這樣,學生會覺得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對設計有實際的參考價值,學習的興趣與主觀能動性也會隨著提升。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北京、南京、廣州、武漢等地有著許多中國古代建筑、西方古典建筑與現代建筑的實例,出于課時與經費的考慮,任課教師無法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但可以建議學生在假期時有意識地去游歷以增加感性認識。這也可以視為“翻轉課堂”的一種特殊形式。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劉先覺.外國建筑史教學之道——跨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
[2]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文件(2018 年版·總第六版)[EB/OL].http://www.mohurd. gov.cn/jsrc/zypg/201806/ t20180622_236511.html,2019-01-07.
[3]林鶴.我們為什么需要建筑史[A].楊永生,王莉慧.建筑百家談古論今:圖書篇[C].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本文系湖南省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理解與傳承”語境下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研究成果,編號:934;系長沙學院2019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中國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