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悲鴻的藝術生涯及藝術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對青少年具有教育價值的精神元素。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筆者提煉和解讀其中“關心民族興旺、胸懷家國天下”“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謀實事”“對藝術孜孜以求,精益求精”“錚錚鐵骨,不屈不撓”四個方面的精神元素,以期弘揚“悲鴻精神”,并發揮“悲鴻精神”對青少年的育人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課程思政 徐悲鴻 精神元素 家國情懷
徐悲鴻是中國20世紀初杰出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活動家,被稱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創作了無數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為國家培養和造就了眾多優秀的美術人才。他的藝術成就、社會貢獻及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其成為中國近現代畫壇的一座豐碑。在全國大力倡導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提煉、挖掘和宣揚徐悲鴻藝術生涯及其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元素,為新時代青少年樹立一個忠貞愛國、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學習榜樣,有助于激勵青少年成長為愛國敬業、敢于創新、勇于擔當、追求卓越的棟梁之才。
一、“關心民族興亡、胸懷家國天下”的精神元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品質,它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之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常寫常新的主題。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徐悲鴻作為一位藝術戰士,他的作品大都與時代緊密相連,其中飽含著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體現了拳拳的愛國之心,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徐悲鴻的愛國事跡和精神力量是對青少年厚植愛國情懷的良好“營養劑”,有益于引導青少年把個人抱負和祖國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自覺踐行“愛國、強國、報國”。
《田橫五百士》《八駿圖》《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作品堪稱徐悲鴻的經典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或者贊美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推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或者表達了徐悲鴻對民族存亡的憂慮以及對抗戰勝利的向往,或者寄托著他對人民解放和民族崛起的期盼。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徐悲鴻作為藝術家,以自己的畫筆做武器,從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為民眾注入頑強斗志,樹立了文化抗戰的旗幟,他雖然沒有上戰場,卻同樣為中華民族的勝利做出了偉大英勇的斗爭。
徐悲鴻筆下的駿馬,有的昂然佇立,有的回首長嘶,有的騰空躍起,給人以陽剛雄健、堅韌不拔、精神煥發的強烈感受。他借駿馬抒情言志,以馬之精神喻人,體現了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1941年徐悲鴻在異國他鄉舉辦義展時創作的《奔馬圖》中,將一匹駿馬凌空馳騁的氣勢、豪放不羈的性格、氣勢壯闊的馬尾及鬃毛刻畫得非常富有感染力,顯出戰無不勝、勇往直前的氣派。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上奮筆疾書“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也。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題跋之中那種憂憤之情以及對祖國命運的關心躍然紙上。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同樣是英雄式的杰作,他賦予“愚公精神”以新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內涵,譜寫了一首贊美中華民族頑強不屈、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質的贊歌,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二、“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謀實事”的精神元素
“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青少年只有從小培養敬業精神,才能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徐悲鴻的一生可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廣大青少年樹立了一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不斷開拓進取的學習典范。
徐悲鴻終身致力于中國畫改良,在藝術創作和中國藝術的國際傳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突出成就,他還長期投身于美術教育工作,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美術教育的基石,桃李滿天下,被贊譽為“畫壇伯樂”。 徐悲鴻認為,“一個畫家,他畫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過是他一個人的成就;如果把美術教育發展起來,培養出一大批畫家,那就是國家的成就。”徐悲鴻以振興中國美術為己任,希望多為國家培養美術人才,從而以藝術興國。從留學歸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徐悲鴻先后在上海南國藝術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北平大學、北平藝專和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院校任教,他不辭辛苦,輾轉北京、重慶等多地任教。在徐悲鴻的言傳身教下,所教授的學生中涌現出眾多人才,有吳作人、馮法祀、艾中信等20世紀堪稱大家的藝術家,為中國美術界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力量。為了促進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的革故鼎新,徐悲鴻擔任北平藝專校長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期間,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不計出身,頂著巨大的壓力和質疑,以“一口反萬眾”的堅定態度聘請齊白石為教授。徐悲鴻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影響深遠。
徐悲鴻將整個生命投入到工作當中,嘔心瀝血地進行藝術創作和教學工作。20世紀50年代,徐悲鴻著手創作巨幅油畫《當代愚公》,希望通過這件作品來贊美新中國的建設者,在健康狀況欠佳的情況下,仍堅持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工地上的勞模、農民工畫肖像。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徐悲鴻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學生講課。春蠶到死絲方盡,徐悲鴻為了祖國的美術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三、“對藝術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元素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徐悲鴻作為20世紀初美術界的精神領袖曾經影響了一個時代,他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執著態度,面對困難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等精神元素,是激勵青少年勤奮上進、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寶貴精神財富。
徐悲鴻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和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坎坷,飽嘗人間冷暖,青年時代的徐悲鴻終于獲得公費留學法國的機會。他胸中懷揣著以藝術救國的宏大理想,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孜孜不倦地鉆研,如饑似渴地學習,對藝術的追求已經到了癡狂的程度。在他游學德國期間,經常到博物院臨摹,每天既不吃飯,也不喝水,忘我地畫十幾個小時。天道酬勤,徐悲鴻憑借著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和頑強的意志,通過不懈的奮斗和探索,最終從技法到理論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作品日漸精微,進入佳境,先后共有《老婦》《簫聲》《遠聞》等十幅作品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特別是1927年有九幅作品同時入選,這在整個歐洲美術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徐悲鴻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鳴驚人,他的藝術成就在法國藝術界引起了轟動,不僅本人贏得了很高的贊譽,更是為祖國爭得了榮譽,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徐悲鴻常年夜以繼日、筆耕不輟地進行藝術探索和創作,完成數千件國畫、油畫、素描、書法等作品,在歷史、神話、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多種題材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徐悲鴻酷愛畫馬,為了畫好馬的精氣神,他對馬的肌肉分布、骨骼結構以及在不同狀態時的表情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僅是繪馬的速寫稿就超過了一千幅,經過刻苦執著的觀察、探索與總結,終于做到“胸中成馬”,可以將心中的情感和酣暢的筆墨融為一體,將奔馬勇往直前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徐悲鴻不僅畫馬堪稱一絕,他筆下的獅子也是威風凜凜,呼之欲出。徐悲鴻經常到柏林的動物園中精細地觀察獅子站、臥、走、躍等各種姿態,認真研究獅子的結構,一絲不茍地畫獅子的速寫,可見其對藝術的癡迷以及嚴肅的創作態度。正是徐悲鴻腳踏實地、刻苦勤奮地不斷探索,最終成就了無數翰墨精品。
四、“錚錚鐵骨,不屈不撓”的精神元素
徐悲鴻一生都踐行“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的座右銘,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在他身上體現了“不慕名利,不畏權貴,萬難不屈”的君子之風。徐悲鴻高尚的品格和堅貞的氣節,是指引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風向標,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優秀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徐悲鴻留學歐洲期間,雖然身處逆境,卻以頑強的毅力和曠達的胸襟與貧困、疾病、饑餓等種種困難做抗爭。當有一名外國同學出言不遜,發出瞧不起中國人的言論時,他義正詞嚴地向那個同學發起挑戰,表示要通過努力證明自己一定會學有所成,并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和豐碩的藝術成果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留學歸國后,徐悲鴻歷時兩年創作了油畫作品《田橫五百士》貶斥那些毫無氣節、為了個人名利趨附國民黨和帝國主義的人。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的文化運動,賣畫集資支援抗日,多次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義賣的錢款全部捐獻出來。面對國破家亡和當時的社會現狀,徐悲鴻義憤填膺,不顧個人安危,創作巨幅油畫《傒我后》,通過描繪百姓不堪忍受夏桀暴政,期待英明之主商湯帶兵解救的畫面,從而表達了徐悲鴻對統治者的痛恨,以及為國家和人民呼吁和平生活的急切心聲,發出救亡圖存的吶喊。新中國成立前夕,徐悲鴻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在《陪都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字,表達對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盼望,面對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拒絕撤回簽名。徐悲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
五、結語
新時代,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深入挖掘、研究和宣揚徐悲鴻的生平事跡及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元素,既可以弘揚傳承“悲鴻精神”,又有助于熏陶、滋養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激勵青少年“以富強祖國為己任,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志存高遠、昂揚向上、追求卓越。
參考文獻:
[1]徐悲鴻.奔騰尺幅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2]裔萼.徐悲鴻畫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石晶.藝術家的自我實現與時代擔當——談徐悲鴻藝術創作中的民族精神[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176-181.
[4]王文娟.徐悲鴻精神的現代性闡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03):146-15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2018KY0915)。
(作者簡介:劉利敏,女,碩士研究生,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美術與設計理論、美術課程與教學法)(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