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從管理方面滲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從兩方面開展:一是學校管理層面的滲透教育;二是班級管理層面的滲透教育。
1.1 制度管理
在學校管理層面上,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從校長、處室、各教研組等到班級需有效配合,形成健全的層遞式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規章制度,并對學?,F有的各種規章制度進行修訂,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指標,并以學校管理文件的形式下發,要求全校師生遵照執行。從制度上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融入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
1.2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管理
學校的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外顯形態。學校深刻挖掘、提煉辦學理念,發展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將學校理念、行為和視覺文化充分融入環境文化之中,使校園格調和環境氛圍處處洋溢品質之美。校園的一景一物,都設計精巧,獨具匠心,用意深遠。力爭使得校園每面墻壁、每個功能區、每個走廊都能發揮育人的功能。樓道、教室放置的盆栽和書架讓學生們在課間休息時能為花松松土,澆澆水,看著花開花落,體會生命的珍貴;隨手翻閱各類書籍,從中獲得知識,悟出道理,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學校以校園廣播、校報為載體,營造感染、教育的氛圍。
1.3 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
學校心理咨詢室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性,它接觸的是學校里正常的,有了困惑、苦惱的小學生。而且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比起青年和成年人心理問題相對簡單,特別是三年級以下兒童還很難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準確描述,因此對小學來講心理咨詢室更偏重于面向全體,學校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還從教師中選擇心理素質好,熱衷于心理健康的教師,通過進修、培訓、擔任專兼職心理咨詢教師。每周定期對學生開放,不少于10小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直接指導,排解心理困擾,并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另外,心理咨詢室還編印了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傳單發放給教師和學生及家長。校園還設立了心理信箱,通過心理信箱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問題,及時采取疏導,教育措施,幫助學生解除疑慮。
1.4 學校開設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課表,每周至少一課時。從小學到初中每個年級專門開設了一節獨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專職心理健康老師代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活動為主,體系完整,均有教學計劃、教案與課件等。授課內容豐富,有《我堅持、我成功》、《請讓我來幫助你》等,課堂上除了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同時增設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和諧人際關系、親子教育、理想教育等專題講座,這樣,真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抗挫折能力,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現實、悅納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減少心理障礙和其他心理問題的發生,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2.1 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石,它是形成班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班級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表現出一個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并且這種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一定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各班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十分重視教室環境的美化工作。班主任帶領班級成員通過設計班級管理體制、優化對班級的領導、協調好班級的人際關系,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取得成功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2.2 班級文化精神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只有培養學生的品德與修養,激發他們的夢想與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班級文化不能停留在物質層面上,更為重要的則是確立班級文化的精神價值,班級風氣、班級的共同理想、班級價值觀念,從而形成班級積極向上的輿論壓力,是形成良好班級文化的關鍵。離開了這一點班級文化則無從談起,可以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班級文化精神的培養要從教育細節做起,以科學的價值觀為導向,以班級規章制度為保證,以培養學生誠實做人、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為主要內容的班風、學風,促進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2.3 引進各種激勵機制
孩子天真幼稚,良好的激勵往往是滿足其好勝心、促進其上進的“良藥”。教師創設各種獎項來滿足孩子的表現欲,激發他們的競爭活力?!笆右华劇?、“特長獎”、“助人為樂獎”、“特殊貢獻獎”等的設立,重視每位學生的各個方面的進步,使他們學得主動、活潑,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歡樂。
2.4 建立班級心理檔案
實行班級聯絡員和周報表制度,每班每周由聯絡員向心理健康咨詢室交一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周報表”。讓心理咨詢室的輔導員老師及時了解各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動態。
2.5 班主任老師要進行心理健康培訓
學校對班主任老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在學校,班主任教師與學生交往最為頻繁,師生之間心理關系最為密切。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最大,同時班主任肩負著組織學生班集體、教育班集體的重要職責,班集體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培訓班主任,對于搜集學生心理健康資料,聯系各科任課教師協同搞好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學生集體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對于班主任來說,除了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論,還應當學習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矯正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另外,組織班集體,對班集體進行教育,協調學生人際關系,
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等理論和方法,都是班主任應掌握的內容。
班主任只有具有了良好心理素質,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好班主任心理輔導的角色。
2.6 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班級中,師生之間要彼此信任,班主任和其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貫徹民主思想,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把班級環境的建設權、活動的組織權、工作的管理權和班風的培育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熱愛班集體,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增強自信心。
2.7 在班級管理中,實行“人人一崗制”
每個學生都有一份為班級服務的工作,都有為班級服務的機會。小干部輪流擔當,人人都有做小干部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來嘗試管理的苦衷和樂趣,培養學生的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中找到自信與自我價值。
2.8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作為老師,應當把微笑帶進課堂,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老師精神煥發、情緒飽滿走上講臺,教態親切自然,學生聽講的注意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教師要關愛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強項,要允許有差異,耐心指導。善于發現學生的強項,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適時表揚、鼓勵。其實表揚和激勵最能使學生產生十分愉悅的心情和極大的滿足感。特別是對于個別學生的獨特見解,教師要學會欣賞,并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或激勵性評價使學生感到被欣賞、被尊重,為他們營造一個平等、友愛、寬松的心理環境。尤其對于自卑、敏感的后進生而言,或許一次精彩的回答后全班同學的掌聲就能讓他們走出自卑的陰影。在課堂中,教師應當注意觀察學生的神情、動作和語言,通過激勵性語言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一句溫和地“別怕,慢慢想、慢慢說,老師相信你能做到”、“別緊張、再好好想一想,待會再告訴大家”都能克服他們的自卑心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真實情感,發展他們的獨特個性,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學校的管理息息相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給孩子創設了自我發展,尋求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從而使學生樹立積極陽光的人生觀、世界觀、以豁達的胸襟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875)的結題研究論文。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東方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