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瀟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有效的課外閱讀是作為教師所應該思考的問題。正因為新課改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更好地與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相匹配,教師應重視和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保證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和質量,更好的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有效勾連課內課外,讓語文要素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課外閱讀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被誤認為是在讀閑書。一些家長和老師認為學生在課外閱讀是在浪費時間,不能得到啟發(fā)和教育。這讓家長或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產生了偏見,從而限制和減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局限。
一些家長和老師對課外閱讀產生功利化傾向,他們認為課外閱讀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技巧,讓學生在寫作相關考試中獲得高分,而忽視學生課外閱讀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培養(yǎng)。
有的老師認為,閱讀已經成為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負擔,是一個硬性的規(guī)定和任務。老師組織規(guī)定的時間和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使學生失去了課外閱讀的興趣,課外閱讀的任務和負擔,很難讓學生主動進入課外閱讀的內容,不能從課外閱讀,通過思考和啟示獲得啟迪,從而對學生的有效閱讀產生了影響。
讀書越來越平庸枯燥乏味。受網絡大數(shù)據(jù)的影響,沒有營養(yǎng)的閱讀書籍占據(jù)了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的主要部分。這些書缺乏指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能引起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認真和深入思考,也不能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的喜悅,最終無法帶來閱讀給學生帶來的真正生長。
2.1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能力
實施課外閱讀課程化的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應對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幫助學生組織收集閱讀圖像閱讀材料,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而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應通過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記下閱讀筆記、標記自己的困惑、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習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獲得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必將獲得閱讀的內驅力。
2.2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情境并形成一個積極的閱讀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獲得閱讀能力。統(tǒng)編教材中明確提出“和大人一起讀”“我愛閱讀”“快樂讀書吧”的版塊要求,就是實施課外閱讀課程化的明確要求,即實施“1+X”的課程化要求。如: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習要求和單元學習目標,科學地推薦書籍,語文教師在課后利用課堂的拓展環(huán)節(jié)向學生推薦課外書籍,學生可以和父母一起閱讀,感受閱讀的獨特魅力,同時還能使親子之間關系更加親密。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地接受課外閱讀要求,并在行動中有效地實施課外閱讀。此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推薦喜歡的書,互相借閱,互相分享閱讀經驗。如筆者在執(zhí)教的班級長期指導并實施:星期三和星期五的晨會指定為“好書分享”時間,讓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書或故事,或談論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實施過程中給予有效的指導:圈點勾畫、做批注、寫感悟、繪制思維導圖……當興趣自然發(fā)生時,要為閱讀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的客觀條件,教師要減輕學生負擔,少布置簡單重復的作業(yè),增加閱讀作業(yè),保證閱讀時間的延長,督促學生離開課本,進入圖書館,廣泛狩獵感興趣的書籍,擴大教材知識面,以學校和班級為媒體平臺,保證學生閱讀的廣泛性和有效性都能夠得到保障。
2.3整合課程化閱讀體系助力有效閱讀
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教學中,從中年級開始,以閱讀策略為主線,學習閱讀策略單元,以引導學生獲得必要的閱讀策略,從而促其成長為積極的閱讀者。鼓勵學生在閱讀大量課外閱讀材料的同時,加強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加入詞句段的應用練習、小練筆等,從而更好地達到通過評價促進寫作的目的,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統(tǒng)編教材以大單元結構編排,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選文內容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課外閱讀課程化的過程中遵循這些特點并落實語文要素。如:五上第三單元為民間故事單元,筆者將本單元閱讀主題定為“智慧在民間口耳相傳”。在學習伊始,筆者便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四大民間故事,隨著課內學習的深入繼續(xù)推薦閱讀《中國民間故事》,依據(jù)“快樂讀書吧”的要求再推薦閱讀《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間故事》作為本單元學習的拓展與延伸。同樣的編排意圖適用于六上第四單元小說單元,故筆者將本單元閱讀主題定為“希望在黑暗中熊熊燃燒”,與學生共讀高爾基的《童年》,拓展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張海迪的《芭蕾仙子》與莫言的《講故事的人》。
2.4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可以在平時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基本的閱讀方法:
細讀,即一字一句地細細品讀。略讀,就是以較快的速度進行瀏覽,快速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比如指導閱讀《童年》:在姥爺?shù)谝淮未虬⒘锌酥x的閱讀中,姥爺?shù)睦淇峤o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阿列克謝的母親回來要帶走他時,姥爺?shù)难孕杏纸o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讀一讀,與你的同伴交流。引導學生思考:感情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罵是否意味著姥姥厭惡阿克列謝呢?不要被表面的現(xiàn)象所迷惑,要看到內在真正的感情。像這樣可以讀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語言現(xiàn)象還有很多,注意仔細體會,還可以寫下你的閱讀感受。
使用像這樣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可以使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效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而滲透到課堂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堂閱讀語言積累的拓展和補充。閱讀方法指導“語言積累”是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的途徑之一。如背誦、節(jié)選、剪輯等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應用所學的小課堂、大課堂語文學習,讓學生在課外學到的知識在課堂上進行進行展示。但不限于課堂上的簡單教學和灌輸模式,而應輔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和課文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發(fā)現(xiàn)不足,跨越不可翻越的鴻溝,從而找到差距達到供需平衡。
在組織小學生開展適量有益的課外閱讀活動時,作為老師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在適當?shù)娜ψ永飳ふ疫m合自己的書籍,形成屬于自己的閱讀特色,不至于讓學生在浩瀚的書籍里迷了路。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應以良好的思想內容為標準,良好的語言,堅決抵制違法出版物和學生之間的不健康的書籍擴散,以免引起各種不利影響。
其次,要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保持閱讀習慣,課外閱讀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沒有檢查和監(jiān)督,很容易自我放縱,必須潛移默化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持續(xù)提高閱讀質量。引導活動的深入開展,每學期應定期和不定期進行讀書評價、匯報,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與持久性。長此以往,良好的閱讀習慣必將養(yǎng)成。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不斷變革,課外閱讀不單單是一味地對書籍進行翻閱瀏覽,對于現(xiàn)在的小學生來說,學校、家長作為引導學生閱讀的正確指路人,必須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高度的重視,只有學校和家長齊發(fā)力,才能讓學生通過正確的途徑渠道和方式,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大的方面來說,課外閱讀不僅僅是人類生活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支撐人類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良藥。在任何情況下,語文教育是時代所撼動不了的,閱讀所帶來的正能量也是無可厚量的。因此,為了語文教育能夠與時俱進,我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育必須進一步超越傳統(tǒng)課堂,走出課堂,從而為學生開辟廣闊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育新領域。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