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君
本文主要從少數民族地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內涵、課程內容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關系,通過對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區別和聯系分析,得出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選擇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而定的結論,希望能夠更好的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培養少數民族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漢語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而言的非常重要,正確認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漢語課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夠更好的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進程,通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績和漢語水平,使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能夠動態平衡、統一協調發展。本文研究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漢語課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夠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育失衡問題提供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理論依據。
1.1 體現國家法律賦予的權利
對于國家而言,如果一個公民不能很好的使用本國的通用語言或官方語言,那么他的公民身份是很難得到法律認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中明確指出,我國每位公民都具有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權利。我國作為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民族國家,漢語是我們國家通用的語言,是促進民族團結、加強民族間友好交流的重要手段。
1.2 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語言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根,記載著國家歷史和民族發展的悠久歷史,能夠有效增強民族國家認同意識和文化認同,有利于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富強。但由于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并沒有很好的開展“雙語教育”——即民語和漢語教育,不能很好的掌握相關漢語漢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我們可以知道,全國范圍的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夠有效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幫助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提高公民的國家認同感,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素質文明精神建設。
1.3 加強民族交流和溝通
在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語言,如果沒有統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那么如何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和相互了解呢?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通過統一國家語言,加強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了解,加深對其他民族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的了解,促進我國各民族的進步和發展。少數民族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能夠加強與基層的漢族干部的交流,讓基層的漢族干部能夠更好的了解少數民族人民的需求和問題,達到語言通、心靈通,帶領少數民族脫離貧困、發家致富。
1.4 提高民族教育質量
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效開展漢語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族教育的質量。就我國教育現狀而言,大部分教材、課外讀物用的都是漢語,而有關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習資料和課外讀物都非常少,有的只是學習教材和練習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少數民族地區不大力開展漢語教育,那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如何在學習資料匱乏的狀態下學習更多的知識?懂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可以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就業渠道,就不再單單局限于本民族地區,而是可以走出去,走向更大的城市、國家,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從而培養出更多民族型人才。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可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包括規范漢字和普通話,而普通話廣義來說,就是指以北方話(北京語音)為基礎,語法標準為現代典范白話文標準的一種語音、語法標準。一些人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關系認識不到位,沒有以嚴謹的態度去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內容,造成實際工作開展不順利,效率不高。
2.1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的關系
語文課程內容主要學習語言文字應用,其綜合性、實踐性較強,學習內容覆蓋面較廣,不僅要學習現代漢語課程,還要學習古代漢語課程。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語文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的是對現代漢語的學習,并不包括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對學習范圍有明顯界定,不能很好的涵括語文課程的全部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中曾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學習就是要將祖國語言文字進行綜合性、實踐性應用。
2.2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漢語課程的關系
《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義務教育)》(2013版)中曾明確指出,漢語課程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但是,就我國目前教育現狀來看,全國各地的漢語教材、課程內容中都增設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理解的部分(包括相關漢語考試),通過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我國古詩文,讓更多的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不能全面概括漢語課程學習的全部內容。
由此可以得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如果不加上古詩文課程的學習,就不能涵括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學習的全部內容,要想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之間的關系進行更好的闡述,需要結合相關國家法律法規,以嚴謹、全面的態度進行分析研究。
語文課程的主要學習對象為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學習側重點為培養學生將口語與書面語、將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靈活轉化的能力。而漢語課程的主要學習對象為母語不是漢語的學生(多為少數民族),學習側重點為培養母語非漢語的學生能夠將民族語言與漢語靈活轉化的思維能力。雖然二者學習側重點和學習對象都大不相同,但是二者都是以讓學生更好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目的,通過讓學生(包括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古詩文,培養學生語言漢字的運用能力,讓學生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有些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采用語文課程教學替代漢語課程教學,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學的辛苦,老師教的也辛苦。
對母語不是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對漢語的學習是所有課程的基礎。在我們看來,少數民族學生的成績普遍很低,學生成績在50分左右浮動,這絕不是少數民族學生智力上存在問題,而是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漢語課程內容設置有問題。雖然很多少數民族學校都增加語文課程學習的時間,但是由于學習側重點掌握有偏差,沒有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思維轉換能力,不能對拼音、語言、語序等進行更好的轉化,導致學生做題時不能理解題意,不能很好的回答題目中的問題。
一些少數民族學校會外聘漢族語文老師進行授課,課堂效果要高于本地語文教師很多,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于漢族語文老師不會說少數民族語言,只能以漢語與學生進行交流,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漢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應用到漢語,有更多的機會培養、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轉換能力。
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都是國家課程,但兩個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不同,我們應該根據當地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全面分析,為學生選擇更適合其學習思維和習慣的課程內容,幫助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讓少數民族學生也能夠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客觀看待語文課程和漢語課程的側重點,從當地學生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等多方面出發,從根本上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和學習成績,讓少數民族學生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全面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
(作者單位:新疆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