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
摘 要: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是對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方向。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有助于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文章對實施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對策,有助于我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進一步開展,有助于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
隨著我國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全面開展。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 ? ?傳統制度的約束
新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不斷出臺,但是很少針對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去修訂原有的傳統政策。出臺的新政策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激勵作用,但是未修訂的傳統舊策大多數情況下對其發展會形成約束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要求會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生制約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通常要求教師準備好課程標準、教案等資料,并將要講授的內容最終以PPT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的要求對傳統理論課教學是合理的,因為,傳統的理論課教學中,一套教學資料準備齊全后,只需要做適當的修訂就可以使用很多年,所以在開一門新的傳統的理論課前,要花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準備好整套教學資料,但是用于現在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課程研發和教學,就是極不合理的。現代技術日新月異,如果必須要把所有教學資料準備齊全后才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新課,那么有可能教學資料還沒有準備齊全,這門新課的技術就已經過時、被淘汰,即使沒有過時,也存在準備時間過長、使用時間很短的現象。由于現代技術的日新月異,對開設的新技術課程必須有一定的包容度,不能完全按照對傳統理論課的要求開設新技術課程。
在頒布一些新的關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政策的同時,還必須根據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特點對一些舊的傳統政策進行適時修訂,減少因為政策與政策之間的沖突而對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造成的阻力。
2 ? ?師資力量不足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教師資就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作為職業教育教師,既要懂理論、懂技術、懂操作,還要有“淡泊名利”“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對職教師資的培養也遠比對傳統學術型師資的培養困難得多。我國曾經增設和組建過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期望能通過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來培養職教師資,解決我國職教師資短缺的問題。有研究者統計,截至2013年,8所職技高師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大約為11萬人,校均1.4萬人。但有調查顯示,8所職技高師師范專業教育的比例都比較低,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顯然,即使是按60%的比例測算其師范專業人數,每年8所職技高師院校為社會輸送的職教師資數量僅為2萬人左右,數量也非常有限[1]。除了建立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我國還在探索職業教育在職教師培訓、職業教育學位教育等方式來解決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但時至今日,我國職教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
現代技術日新月異,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自己消化、吸收后再教授給學生。但是職教領域的生師比長期不達標,職業教育教師忙于上課,忙于應付各種事務性工作和檢查,能夠用于學習的時間并不多。再加上高職百萬擴招,使得生師比問題更加突出,教師能夠用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時間更少。
希望在加大對職業教育硬件投入的同時,能夠加大對職業教育軟件的投入,提高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增強對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培養,擴寬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招聘渠道,增加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數量,使職業教育工作者有合理的工作和學習時間。
3 ? ?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改革開放以后的校企合作問題,是一個在市場經濟時代建設校企合作關系的問題,既然所處的是市場經濟時代,就一定要把問題放在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中去思考,而不能再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方式,然而現在正是在這一點上出現了偏差[2]。
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需要大量實質性投入的。投入之后,有沒有收益、有多少收益是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前首先考慮的問題。從歷史的經驗和國內外的經驗與實踐來看,長期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獲得的收益比付出的成本多的企業很少見[3]。即使某個企業能夠長期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獲得收益,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很可能會只重視辦學,最終會由一個企業變成一個學校。大部分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都是在特殊情況下,臨時參與或者在政策的驅使下被動地參與。企業不具備長期主動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動機。
現階段,要督促有盈利能力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投入,下達其投入指標。對沒有盈利能力的國有企業,可將其拆分后,將部分資產和人員注入合適的職業技術學院。
現階段可通過抵稅、減稅、獎勵等方式吸引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長遠來看,要加強理論研究,找到或者創造出企業通過參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既能保持辦企業為主、辦學為輔,又能長期獲利的理論。最終使企業自覺、自愿地以辦企為主、辦學為輔,長期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從中受益。
4 ? ?結語
截至2018年,我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在校生2 685.5萬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規模分別占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由職業教育大國走向職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是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重要手段。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對策,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孫翠香.職教師資培養: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J].職教論壇,2013(25):63.
[2]徐國慶.從分等到分類—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之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高靚.鍛造大國工匠奠基中國制造—新中國70年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歷程[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