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倡導學科教育要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實現教育思維,教育模式的調整和優化,繼而進入到更加高效化的教育教學格局。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正確理解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而運算能力的提升,就是核心素養鍛煉的題中之意。本文結合自身小學數學運算教育經驗,提出新形勢下的教學思想和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運算能力;教學策略
小學生運算能力的強與弱,可以反饋出其數學思維的敏捷性,因此在實際核心素養培育中屬于基礎性工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更應該懂得采取有效的策略,站在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對于運算課程進行優化設置。
一、 融入生活化素材,進入生活化情境
在小學運算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給學生提供單一的運算題目,而是要將其滲透到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地還原生活場景,展現出數學運算在生活中的運用,由此引導小學生正確看待數學運算的價值,繼而更好地參與到實際的運算訓練中去。如同在課題開題研討會上重點課題教師提及的“深度學習的狀態的達到,就需要引導學生去看清楚生活現象的外表,去尋找生活表象背后的數學運算本質”。
以“混合運算”為例,可以引入學生比較熟悉的公交車的生活素材,生活化情境為:張華在菜市場公交站臺上車,數了數車上的人,有38人,然后在下一站市文化宮上了12人,接著在希望小學站臺下了13人,請問從希望小學站到下一站,公交車上有多少人?這些情節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因為很多學生都有乘坐公交的習慣,對于這樣上下車的情況也比較熟悉,在題設環境中學生這種生活熟悉感,會引導其去探究應該如何去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在相互交互之后,學生們意識到實際的運算為38+12-13,之前學習的都是兩個數的運算,這里的題設中有三個數,這是大家不熟悉的內容,此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樣的運算怎么來進行,我們就以站臺為節點來進行計算,就是說先計算清楚從文化宮之后有多少人,然后再去階段希望小學站臺之后有多少人,將其轉化到實際運算中,就是先去計算38+12,這是學生所熟悉的,在獲得對應結果之后,再去確定下面的運算,那就是50-13,由此就可以得出對應的結果。在這樣生活化的情景中,教師可以很好地詮釋運算順序的問題,這也可以使得學生明白在這樣的運算中是存在一個順序問題的。接著,教師將上述的算式羅列出來,按照對應的順序來進行計算。這樣的案例中學生可以迅速地進入到對應狀態,積極去探索應該如何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遇到解答困難的時候,再學會將數學問題引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解決,繼而就能對于本次章節學習的知識有著良好的認知。
上述生活化元素的引入,教師注重的是學生所熟悉的,其實在實際生活元素滲透的過程中還需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將他們感興趣的生活現象滲透其中,引導其學會將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問題,將生活問題轉化為運算問題,繼而以數學的視角去審視生活,這將成為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前提和基礎。另外一個方面,生活化元素的滲透,還可以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比如說在學習到一定知識點之后,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與對應知識相關的情境,然后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這樣的反思過程,會使得實際的運算訓練進入到更加強化的狀態。
二、 優化教學中情境,增強運算的體驗
陶行知曾經指出“數學學習是一種經驗性活動,經驗性的重要體現在于,操作運算行為是數學認知的基礎性行為”,因此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必須要重視運算體驗的強化。除了創設生活化情境之外,在實現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過程中,還需要以更加多的渠道去實現不同情境的創設,繼而引導學生進入對應角色狀態,以確保實際的運算體驗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比如在“復式統計圖”知識點學習的時候,文本中主要展現的是你最喜歡的活動,然后按照性別來進行統計和歸結,繪制出對應復式統計表,從本質上來講述這也是一個完整的情境,但是實際情境的體驗性不是很明顯,對于學生運算能力的鍛煉也是存在局限性。于是教師擺脫文本,設定更加實踐性的教育教學情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著班級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展開實踐調查活動,大家可以真實的反饋自己的意見,然后將全班學生的情況進行匯總,在匯總的過程中學生自然需要進行多種運算,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知道了應該如何去進行實踐調查,這對于其更好的理解實際復式統計圖的基本知識而言,是很有價值的。小組范圍內對于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歸類和分析,想辦法將其匯總到一個表格中去,這個表格應該如何去呈現,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此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在ppt上動態呈現如何將兩個維度的表格融合到一個表格中去,并且鼓勵學生去思考如何將自己統計的數據做成一個表格,學生在得到老師的啟示之后,迅速進行實際的操作,繼而繪制出對應的復式統計表,在復式統計表得出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比如喜歡玩手機游戲的學生中,男生是多少?女生是多少?男生和女生合計是多少?此時可以以口算考察為主導,實現迅速反饋,使得運算訓練與表格訓練融合起來。最后要求學生針對實際調研數據,撰寫對應的調研報告,想一想自己通過這樣的調研可以發現什么?你認為大家喜歡的活動是否需要進行調整?如果需要調整的話,你認為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實際的運算雖然不是教學的焦點,但是在實際表格繪制的過程中進行上述角色的滲透,創設出探究的學習情境,可以使得小學生更好地參與進去,加上運算版塊的滲透,可以使得實際的教學課堂的交互處于高質量的狀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懂得在實踐教學中使用這樣的情境創設法,當然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將多媒體滲透其中,這對于增強實際運算體驗而言,是很有價值的。而對于小學生而言,在運算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實際的學習質量也會越來越理想。
三、 使用激勵化手段,鼓勵創新化思維
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作為行為主體,其可能對于不同的運算題目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此時教師應該以激勵理論為主導,積極對于這種行為進行贊揚,鼓勵學生樹立運算創新思維,繼而使得運算題目的解答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小學生而言,自身創新性的解答思路得到了認可,可以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到實際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而其他的小學生在看到老師比較推崇創新解答方法的時候,在自己想到不同方法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地表現出來,這對于引導實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質量朝著更加理想方向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在“乘除法”知識點教育教學的環節,很多題目都不止一種解答方法,此時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解答。比如7÷28×4題目計算的時候,此題目主要在于引導學生熟練使用乘除法的交換律,當然一開始很多學生都傾向于以一般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說先計算前半部分,再去計算后半部分,但是實際的計算中牽涉到了小數的知識,這就給予很多學生造成的困擾。正在很多學生使用常規方式來解答的時候,有學生提出可以將4和28的位置換一下,也就是說先做乘法,再去做除法,這樣就可以很快得出答案,并且還不用去關注小數的問題。教師鼓勵這位學生講述出自己的想法,他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就感覺三個數字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確定實際關系之后,就知道這個題目的設定是有技巧的,因此實際的解答也不能用常規的思想來對待,繼而聯想到乘除法的交換律,就可以確保實際的題目迅速地得到解答,學生在被贊揚之后,覺得自己的運算思想得到了老師的認可,繼而會以更加理想的狀態參與到實際運算訓練中去。在實際運算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地使用轉化的思想,比如25×4=100或者125×8=1000,這些完整性的乘法應該作為基本元素存儲在自己的腦海,在遇到對應題目的時候,可以隨時地調取出來,比如在計算127×8的時候,就可以將腦海中的基本式元素滲透其中,以找到更加理想的計算方式,這也是實際運算訓練中應該教會學生的技巧。還有在小數運算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將小數轉化為整數,然后進行對應的運算調整,以便獲得對應的結果。這些規律最好是學生自主發現的,然后引導學生去歸結,這樣可以使得實際的運算素質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對應的運算習題,不能僅僅將其看作為簡單的題目,要學會去觀察運算中數字之間的特點和規律。
學生參與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想法,此時教師要懂得去聆聽,可能是運算知識方面存在的偏差導致了錯誤的認知,此時可以及時的進行調整;還有可能使得學生運算方面的確有創新思維,可以積極給予其適當激勵,由此使得其以更加高的熱情參與到各項工作中去,由此使得學生運算的經驗得以不斷積累。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運算素質也會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培育的視角下,小學生數學教育教學必須要跟上發展的節奏和步伐,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懂得在學生運算素質提升方面進行投入,積極將生活化的元素滲透到課堂中去,積極創設更加理想的運算體驗格局,增強小學生之間的交互性,還可以將激勵機制滲透其中,確保小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實際的運算訓練中去。
參考文獻:
[1]郭莉群.小學數學混合運算有效性的教學策略[G].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2020:639-640.
[2]時寧福.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J].學周刊,2020(12):160-161.
作者簡介:
陳永明,廣東省汕尾市,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區田墘街道南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