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關系。引導學生探究、調查、思考,在實踐中學習并有所創新,使學生成為在教師指導下成為富有個性的學生。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真正把能力和創新凸顯出出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和實踐;培養創新
一、 在感受和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創新
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并不在于否定知識、能力和創新的教育價值,而是改變了知識、能力、創新在教育過程中的性質和地位,就是要改變知識在傳統教育中的傳統看法,在傳統的教育中,知識的學習在教育過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而在創新教育中,知識由目的因素變成過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識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一種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而在我們教學中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二、 寧可少學一點,也要把創新突出出來
在以前課堂上,有一種認識,認為教師教的內容越多,就說明學的越多,學生的成績就能越好。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滿堂灌,使課堂的知識容量和密度越來越大,這樣學生成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成了“復制”知識的工具,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沒有個性也沒有創新,無疑成為知識的傳聲筒。如果在一定的課時內要學習的知識量太大,那么學生就只能主要以接受的方式來學習知識的結論,而并非所有能力的培養與知識的掌握方式在同一過程中實現。許多能力,包括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時間與機會去主動從事探究和具體實踐,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這些過程獲得發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占用的時間過多,學生根本沒有獨立的思考機會,只能隨著老師的思路去思考。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構建,獨立思考,必須要把創新培養突出,使培養出的學生有自己的個性,有創新的能力,成為建設中的棟梁之材。因此,在課堂上把知識作為載體,寧可知識的密度和容量小些,也要把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潛能開發出來。如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根據我們前面所學的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證明小學生用原有的知識自我構建對兩個公式的證明過程,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探究能力得到培養,也是學生醞釀創新的過程。如果要追求知識的密度和容量,我們用10分鐘就可以把兩個公式的推導過程推導出來,但是學生獲得的只是知識,而能力和創新素質卻無法獲得,一旦學生能以舊知識為載體,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對于學生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無可估量的。在新課改的形式下,寧可少學一點知識,也要把創新凸顯出來。
三、 知識、能力、創新三者必須統一教學目標
課堂是教學目標實施的主要渠道。教師必須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創新生長點,在教學的預習中,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就要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創新素質的培養體現出來。這種含有創新要求的教學目標就是創新性教學目標,沒有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就無法將創新落實到教學之中。一是因為創新素質目標是理論形態的東西,如發散思維、思維活力性等。這些理論形態的東西是無法操作的,我們必須為它找到一種具有學科特點的具體形式。二是教學目標中如果不提出創新要求,這些教學目標中最高水平只能算是開發智力,而智力并不能等同于培養創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制定出以知識為載體,發展智力培養創新的教學目標。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同時知識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狀況的基本因素。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也是人類個性發展價值的要求、創新與實踐可以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創新和實踐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吧,使學生獲得生命的全部意義。新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習方式作為顯著特征和根本任務,而改變學習方式的根本意義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
周國紅,吉林省榆樹市,吉林省榆樹市秀水鎮大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