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瑋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挑戰,親和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其提升實效性的關鍵,也是應對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迫切需要。為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要緊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三個統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三個做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兩個創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兩個優化”,只有充分發揮各要素的功能,才能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路徑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歷經30多年,成績斐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為此,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親和力”一詞源于化學術語,13世紀煉金家阿爾伯特·馬格納提出了親和力這一概念,認為親和力是物質相互吸引的力量,是一種愛力,是姻親關系[1]。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意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教育對象所具有的親近、吸引、融合的傾向或特征,是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的和諧感、親近感、趨同感[2]。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全面提升親和力是我們現階段的主要目標。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三個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互動關系和融合狀態,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所產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紐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基本構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否具有親和力,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目前,在教學中,存在內容模式化、教條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等現象,導致學生內心產生對教育內容的懷疑,教學效果不明顯,親和力也大打折扣。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首先要注重內容之間的有效統一。
1.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展的不竭動力。真理影響著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對于人的思想品德發展具有育情、導行的功能,是人們明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基本內核。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學真理性,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枯燥乏味的現象。隨著社會成員受教育程度的加深,那些空洞說教和膚淺的內容日益失去市場。因此,我們要加大真理性內容的含量,挖掘教育內容的新意,減少空話、大話、套話,增添教育內容的人文性和價值性,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合經濟、政治、文化于一體,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技含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2.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以實踐為依托;實踐接受理論的指導,檢驗理論建設的成果,并賦予理論以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實踐的,實踐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只能在實踐中體現出來,目前,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模式化、教條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的現象,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缺失,淪為理論灌輸的工具。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因此,即便是已經灌輸到人們頭腦中的思想內容,也需要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以此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3.綜合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學科既有深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是當今學科的一大發展趨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知識體系,融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應該綜合運用這些學科,并使內容介入人們日常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過程,融入生產、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環節,而這些有效的綜合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形成需要整合的內容、全體性的力量和協調性的方法,豐富生動的內容只能以某種方式協調與和諧地排列起來,從而使內容處于一個協調的結構之中,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三個做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教師要具備寬廣的政治知識、良好的政治素養以及對待學生親和的態度,這是親和力能否實現的關鍵。
1.做到情懷要深。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和管理者,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授者,他們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保持家國情懷,心有國家和人民,關注社會的發展動態。具備親和力的教育者并不是簡單地與學生親近,而是要真正地關懷學生,用自己的理論素養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難題,這樣才能在教育過程中具有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從“小我”走向“大我”,這樣的教育者才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實現。
2.做到儀態得體。得體的儀態是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外在體現。教育者的完整形象是內心世界與外部姿態的和諧統一,教育者的內心世界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步展示給受教育者的,而外部姿態則是通過儀表、動作、表情直接被受教育者所感知。得體而大方的服飾、真摯而從容的笑容、端莊而優雅的神態、平和而深刻的言語,完美地體現教育者的獨特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助推器。
3.做到品格高尚。我們要格外注重教育者的人格育情的作用,《論語》中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中包含了教師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最有效的教育莫過于以身作則,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追求遠大的理想,達到“說教勝于管教,身教勝于說教,心教勝于身教”的效果,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教育者的工作熱情,從而幫助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感覺到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關鍵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兩個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溝通和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媒介,能為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教育者要在繼承傳統載體的基礎上利用好載體功能,創新活動形式,著力增強載體的教育功能,以現代化的手段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同度,以此滲透在理論知識中,這是保持親和力的重要條件。
1.合理利用網絡載體。互聯網是集通信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日用電子產品于一體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伴隨著信息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趨勢,人與網絡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網絡相比傳統的教育媒介,更生動、更廣泛、更快捷,還實現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學生也喜歡運用現代化的方式來接受新的知識。另外,網絡可以變傳統對話式的交流方式到現在的平等溝通,更容易使學生敞開心扉。教育者也能利用網絡平臺,選擇學生點擊率最高的社會熱點話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失時代感,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語言是人類溝通和交往的主要工具。聲情并茂的語言表達為抽象的內容增添了光彩,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徑。利用好語言這個傳播媒介,既有利于教育者傳播思想觀念,也有利于教育對象快速融入教育情景。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不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充滿真誠的、心靈上的雙向互動。生動的語言表達可以改變傳統式的教師主導地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溝通的教育活動,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育中去。語言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實現的有效途徑。
四、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兩個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為教育活動開設的具體場景,對教育主體的認知和行為具有激發作用。傳統的教學環境就是一張黑板、一支粉筆,僅靠教育者的說教,容易造成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的脫節,不利于教學效果的形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與環境的關系時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4]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在對環境的改造中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1.優化學校環境。學校是影響人、培養人的專門機構,也是青少年最為集中的場所。學校環境有著其他環境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學生成長成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中良好的育人氛圍,特別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都能對學生產生“先入為主”的積極影響。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就要先從學校環境入手,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要建設符合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有著不可代替的輔助作用。
2.優化媒介環境。媒介環境是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迅速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蔓延。現代大眾傳媒集新聞性、商業性、娛樂性于一體,無差別地向社會成員傳遞信息。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要擴大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增強實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從內容、教育者、載體、環境入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能使受教育者凈心、凈情、凈目,磨煉意志,實現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合理性探析[J].人大復印資料,2009(11):34.
[2]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3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