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潤 李敏 夏婷
【摘 要】德育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協同發展,通過分析二者協同育人的可行性,探究二者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在創新優化教育方式中增強藝術美育的感染性,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實現二者的協同育人功能,是高校探索綜合素質教育實踐的重要創新手段,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藝術審美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66-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這就明確要求在對待人民教育這個百年大計上,要將德智體美勞教育五位一體協調推進,提升在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社會主義復合型人才。高校將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探索繪畫、舞蹈、音樂等藝術審美功能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合的切入點,發揮藝術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作用,使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審美分析與體驗,領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內在的精神力量,實現學生藝術修養和道德思想的全面提高。
一、藝術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協同育人的可行性
高校藝術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協同育人功能,一方面的表現是,藝術審美教育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過形象生動的審美體驗,激發教育主體的審美情感,達到“健全人格、美化心靈”的教育目標,實現學生藝術修養和道德思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的表現是,德育教育可以運用藝術美育的藝術性和審美功能,將藝術審美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以實現更好的協同發展和教學效果。藝術審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學內容的相通性、教學形式的交融性和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共同決定藝術美育與德育教育協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二者的相通性
藝術審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類課程的教學內容看似關系不大,實則具有極強的相通性。藝術審美教育主要通過音樂、繪畫、歌劇、舞蹈、戲曲等直觀的藝術鑒賞和體驗式學習,通過藝術形象的感化與熏陶,使美育直抵教育群體的心靈深處,由內及外塑造完美個性,提高個人修養,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實現德育美育化功能,使個人自發地為實現崇高的審美理想而奮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則是包含多領域的系統性教育,基本涵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2]兩者分別從美育和德育兩個層面幫助學生成長,適應未來發展、民族振興的需要。
(二)二者的交融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交融性,藝術審美教育通過繪畫、舞蹈、音樂、戲劇、詩歌等感性的藝術熏陶和互動體驗的形式,讓課堂教學不再單調乏味,而是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由內而外感染教化學生,對他們的個性品質、精神狀態和價值觀念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實現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3]單一的知識灌輸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但具有創新意識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們,運用他們的能力與智慧,可以做到既讓思政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又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大膽將藝術類課程引入思政課堂,最終達到寓學于樂、修身養性的目的,使學生在藝術的欣賞和創造過程中得到理智的滿足和情感的陶冶,在自愿的審美活動中不知不覺受到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生活本質,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自發接受其中蘊藏的主流意識形態,自覺按照美的規律去認識自我、改造世界。
(三)二者目標的一致性
從其教育目標上看,藝術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藝術美育通過培養教育主體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甄別“假丑惡”,追尋“真善美”,升華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純潔心靈的目的,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力,促進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4]而思想政治教育則通過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改變學生的政治意識和道德觀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和正確立場,提升道德行為和作風,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5]由此可見,二者共同的教育目的,就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使個人發展更好地融入到國家民族的發展中。
二、藝術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
高校德育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通過合理的引導,積極的探索,有益的嘗試,可以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摸索出一條藝術美育與德育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道德教化,使其在發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樹立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斷實現人生的價值目標,提升高校立德樹人中心工作的水平和實效。
(一)培養教育主客體的審美育德能力
培養教育主體的審美意趣,提升教育客體的育德能力,能夠推動實現藝術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協同育人功能。藝術專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藝術審美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培養他們的美感,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體驗世間萬物的美,以增強他們的審美體驗,同時提升授課時語言表述的感染力,培養鍛造美、傳播美的基本能力。學生作為教育主體,應當積極配合,有意識去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趣。[6]在思政課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符合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審美追求,篩選出最適合本校大學生的教學素材,并根據實際需要,運用自己的能力進行課程藝術化設計,使之更加符合德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規律,讓學生真正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認同教學內容,使得德育入腦入心。如在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的課堂教學或課外實踐中,讓學生學唱紅歌、欣賞抗戰題材電影等,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使藝術美育與思政教育真正同向同行,形成“1+1>2”的協同效應,以取得傳統灌輸教育所不能達到的教育成效。
(二)增強教育實踐的審美立德體驗
立德樹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無論是藝術審美還是德育,都應當把這一中心任務擺在首位,都要將其作為綜合教育理念,貫徹在實際教學全過程。藝術美育和德育教育的生命在于實踐和生活,要發揮出二者的協同育人功能,必須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教學小課堂,主動融入實踐大課堂,通過走進現實留心生活,發揮藝術審美教育功能,培養學生面對現實、對待生活的審美態度。深入挖掘貼近現實、反映生活的藝術作品作為鮮活的學習素材,把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價值目標通過美育這一載體藝術化地表現出來,用學生喜聞樂見、切合他們話語體系、符合主流價值的文藝作品,對書本中的道理進行形象化、生活化、具體化解讀,使學生在追求美育的過程中,自愿接受思政教育,從中找到樂趣,達到育人于自然、化人于無形的教學效果,[7]在體驗式教與學當中獲得審美體驗,讓學生心中“真善美”的種子萌芽生根、開花結果,并能以美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個人見識與道德同步增長。
(三)拓寬教育過程的審美修德渠道
藝術審美是一項感性的意識活動,在進行審美意識活動時,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會產生微妙的心理暗示,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實現審美愉悅功能最大化,受教育者從中通過暗示進而產生審美感受,獲得審美體驗。[8]而德育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相統一的活動中形成思想品德主體的過程”。[9]要實現二者協同育人的功能,就要創新教育載體和方式,在教學實施中就不能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需要搭建二者協同發展的育人平臺,采用典型案例導入、互動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參與感強的教育方式。例如武漢某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藝術教研室聯手思想政治教育系,在“思政+藝術”的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分別將繪畫、舞蹈、音樂、戲劇和詩歌五種藝術形式融入思政課堂,開發了“藝術審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專題課程,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效,已讓五千多名在校大學生從中受益。通過“思政+藝術”的創新方式讓教學過程“鮮活”起來,讓課堂教學“生動”起來,使學生能夠掌握領會課程所要傳達的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并主動思考如何將其學以致用,用來提升素養、服務大眾。[10]這既創新拓寬了高校綜合素質教育的方式與路徑,又豐富發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01).
[2][4]李駿,黨波濤.公共藝術課程融入高?!按笏颊苯逃齽撔麦w系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
[3]凌曉蕾.藝術美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5][7][10]傅 琴.新時代高校德育美育協同育人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5).
[6]陳茜,金瑤梅.探析高校德育美育化之路[N].美育學刊,2019(02).
[8]林丁穎,陳金亮.藝術審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馬克思審美人類學視角[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4).
[9]范樹成.德育過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