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雨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中,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鄉村傳統文化也在維護鄉村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的發展遇到一些困境,本文通過分析鄉村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及其產生原因,為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振興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農村;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206-02
一、鄉村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
由于外來文化沖擊和自身傳承保護不力,我國鄉村傳統文化出現了明顯的衰落趨勢,甚至有很多鄉村文化形式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鄉村傳統文化面臨著巨大困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有些鄉村民間戲曲、民間歌曲、民間舞蹈等傳統民間文化藝術逐漸消失;二是鄉村傳統文化價值認同感降低,傳統文化產生的積極影響正在逐漸減弱;三是對鄉村傳統文化遺跡、建筑的保護力度嚴重不夠,使之處于被遺棄或者被損毀的狀態中;四是一些鄉村傳統工藝、手工技法因過度商業開發而產生異化,失去傳統特色。
二、造成鄉村傳統文化困境的原因
(一)人口外流導致文化傳承主體流失
原始社會以來,農村人口大量掌握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田間勞作,飼養牲畜,推動社會不斷發展,文化也隨之相伴而來。幾千年來,農村人口在自己的家園生產勞動,家與家之間、家庭成員與家庭成員之間來往密切,傳統文化便隨著代際傳承流傳千年。農村人口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是文化傳承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留守農村的以老年人為主,農村中傳統的民俗、技藝以及良好的傳統道德等似乎已經沒有了傳承人。文化傳承的主體大量外流,人口缺失,意味著文化傳承缺失了代際傳承的途徑。
(二)短期利益至上導致文化價值認同感低
一種文化、思想要想得到傳承和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讓人們產生價值認同感。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思想逐漸涌入,很多農村年輕人趨向于追逐經濟利益、短期效益。加之進城的人們遠離農村,遠離了之前賴以生存的文化原產地,導致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逐漸降低。傳統文化在農村年輕人中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
(三)管理不力導致文化傳承方式單一
近年來,國家由上到下掀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熱潮,對于農村也是給予了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部分鄉鎮領導者和村兩委們對文化建設和傳承工作不夠重視,認為文化建設以面子工程為主,農村最主要的是解決物質上的問題。部分村干部雖想發展鄉村文化,但是因文化水平有限、人力不足等原因陷入發展困境。即使有認真傳承傳統文化的鄉村,也因資金和人力有限,沒有能很好地利用現在的新媒體手段,導致傳承和發展只能按照落后、老套的方式進行。這種管理不力和傳承方式單一的情況導致鄉村傳統文化不被外界所了解,缺乏刺激文化發展的外部動力。
(四)開發方式不合理導致傳統文化被破壞
一些基層政府為追求鄉村居住環境的整體效果而簡單移植城市建筑元素,嚴重缺乏對鄉村本土傳統建筑風格的了解,最終導致傳統建筑風貌喪失。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十分突出,一些獨具價值的歷史建筑、文化遺跡受到破壞或被拆毀。同時由于過度商業化的開發,部分鄉村傳統文化的根基遭到破壞。這些破壞性開發行為直接導致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危機。
三、傳承和振興鄉村傳統文化的對策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變革不斷加速,傳統文化日益消亡。新時代傳承和振興鄉村傳統文化應做到“順應、回應和適應”,積極探尋應對辦法和措施,確保文化的原生性及傳承的有效性,最終實現鄉村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創新。
(一)在鄉村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中激活內生動力
文化從創造到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人,所以激發人的內生動力,發揮其能動性至關重要。文化傳統最容易勾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從而激發人們濃厚的興趣和真切的感情。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便能喚醒文化的靈魂,激起文化的活力。文化部、中宣部、民政部、中央文明辦及教育部曾聯合下發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的意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鄉村各級領導干部要真正樹立文化自信,喚起人們的文化自覺,學習國家關于文化建設的政策指導和相關法律法規,積極主動地支持和參與文化建設,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努力營造文化惠民、文化樂民及文化富民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
(二)發揮創造力,實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溝通和融合
對傳統文化不僅要保護和繼承,更要發展和創新,讓傳統文化基因得以永久存活和不斷繁衍。傳統文化如何與新時代實現溝通和融合,在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用現代新觀念新思想指引傳統文化的走向
文化發展是有走向的,走向何方,走向何處,決定其未來的前景和命運。利用現代新觀念新思想對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行指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文化基因只有以與現代環境相調適所形成的文化常態為存續載體,并接受現代新觀念新思想的指引,方能實現健康發展和有效弘揚。這是傳統與現代不斷碰撞并融會貫通的結果。傳統文化如果不與現代融通,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用新技術手段助力傳統文化品位的提升
用新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這是傳統文化在保住其基因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的形貌重塑。對傳統文化持保護的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又不能讓其始終囿于傳統的籠子,還應持開放的態度,讓其吸收外界的新因素。一些作曲家吸取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運用現代作曲技法進行藝術創新,創作出很多極具民族特色又具有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既具傳統價值又能引領時代風尚,經久不息,世代流傳。有些傳統工匠采用新技術手段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革新,制作出很多更為精美獨特的工藝品,價值連城。
3.通過文旅融合及產業帶動,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延伸
鄉村是都市人群放松休閑、靜心養神和體驗觀光的好地方,到鄉村游玩的不同人群會不經意地帶來很多現代信息和異鄉風韻,讓鄉村民眾大開眼界,產生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從而形成外向效應,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通。文化與旅游融合,不僅能夠增強文化在社會及經濟方面的作用,還能夠進一步增強、延伸和凸顯其原本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再通過文化自身的反哺,使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與弘揚。文化與旅游融合,同時還滿足了旅游的需求,實現雙贏。
(三)消除不利和有損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各種因素
當今存在著一些不利和有損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的人為因素、社會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法律保護、政策保護和地方保護等措施。首先是法律保護,如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物保護法》及各地相關保護條例中的有關規定,對那些已被納入國家各級保護的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要通過進一步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在全社會彰顯法律威嚴,引導全民樹立法律意識。其次是政策保護,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和修訂有關政策和方案,劃定保護底線和紅線,確保在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撐和保障。最后是地方保護,可以通過建立鄉規民約等形式,讓村民共同簽訂條款,形成正能量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確保鄉村傳統文化擁有良好的地方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09/c_137025846.htm,2018-03-0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3]嚴文芳,羅萍萍,吳聲怡.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J].福建農業,2007,(6).
[4]江立華,陳文超.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旅游發展[J].湖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
[5]王立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以賓縣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1):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