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廣萍
摘 要: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核心主體是森林,而且森林也是確保生物多樣性重要基礎環境,對于社會及生態效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我國林業的不斷發展,雖然可以保護森林資源,可是隨著不斷增加的林下可燃物,導致自然保護區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對此,文章將對有關防火措施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形勢;森林草原;防火措施
一、資源現狀
古城自然保護站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端,位于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南部,地理位置東經102°26′~102°51′,北緯36°45′~37°07′,整體沿大通河自西北向東南呈長方形,長約40km,寬約20km,總面積85880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47833.23hm2。林區內分布的主要喬木樹種有青海云杉、圓柏、白樺、紅樺、油松、山楊等;主要灌木樹種有杜鵑類、金露梅、柳類、薔薇類、錦雞兒類等;草本植物有禾本科草、苔草、蒿類、火絨草、紅景天、多裂萎陵菜等。轄區涉及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天堂鎮、炭山嶺鎮、賽什斯鎮和東坪鄉三鎮一鄉,周邊涉及青海省互助縣、門源縣和甘肅省永登縣等區縣。居住著漢族、藏族、土族、回族等多種民族。林區春季干燥少雨,秋季多陰潮濕,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0.2℃,無霜期90d,生長期100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411.3mm,年平均蒸發量為1590.6mm。主要野生動物有狗熊、馬鹿、狍鹿、巖羊、藍馬雞、雪雉、雉雞、狼等。
二、簡析森林草原火災高發時間點特征
在春季與冬季是高發森林草原火災的主要時段。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為森林防火期,也是高發季節性火災的時段,因為受到高溫、干旱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和可燃物的不斷累積,提高了發生森林草原火災的概率。
傳統節日是森林草原火災的高發期。十月初一、臘月三十、正月十五、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是防火緊要期,轄區農牧民群眾會進行祭祖、焚紙、燒香等活動。森林草原火災發生的次數及時間相對集中,火災區域性及數量大的特征十分明顯。
三、森林草原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
(一)撲火隊伍力量薄弱
雖然組建了半專業化消防隊伍,但人員分散在各管護站點,集結需要時間。到位最為便捷的村組群眾義務撲火隊,因常年外出務工,缺乏青壯年,一旦發生森林草原火災,無法組織人員開展撲救。
(二)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高
隨著近年來保護區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公益林建設、山水林田湖草工程等一系列生態工程的建設,林區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復,加之近幾年夏秋季節降雨較多,林區雜草生長茂盛,還有一部分林區內的枯立木、風倒木、雪壓木沒有及時清理,可燃物載量大幅增加,引發火災的可能性增大,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防火形勢十分嚴峻。
(三)野外火源管理難度大
由于林區地勢復雜,森林資源點多面廣,森林防火戰線長,森林、草原、農田、村莊插花交錯分布,農、林、牧矛盾突出,墳灘、礦點、峨博、畜圈遍布林區,林區內人畜活動頻繁,野外火源多,火源控制難度大。
四、防護森林草原發生火災的有關路徑
(一)加強領導落實防火責任
認真落實森林草原防火責任制,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把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切實落實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將森林草原防火責任從上到下按照管護面積和難易程度,分解落實到資源管護人員頭上,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做到林有人護,山有人管,火有人防。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落實到人員、山頭、地塊。
(二)做好森林草原防火有關人員的培訓工作
加快半專業化森林消防隊伍建設,以集中舉辦培訓班、實戰演練等形式,努力提高消防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戰能力,強化撲火安全教育。要加強森林防火應急處置辦法的宣傳和解讀,對轄區內鄉鎮、村組、生產經營單位、森林防火負責人、群眾義務撲火隊員和從事防火工作的專兼職人員進行火災預防、緊急避險和安全撲救等知識的培訓,提高防火人員的管控和實戰技能,確保有火不成災,有災無傷亡。同時在森林高火險期間保證人員到位,保持高度戒備,隨時做好撲火準備。還要積極爭取防火資金,加大防火設施的投入力度,確保防火物資充裕,防火設施完善。要嚴厲打擊那些故意燃放山火、防火期違規野外用火或者用火管理不善而引發火災的人員,形成有案必查、違法必究的高壓態勢,從嚴從快查處各類涉火治安案件,嚴格追究當事人責任,以此教育廣大群眾。
(三)運用先進技術,提升預警能力
因為一旦在森林草原出現火災便很難進行撲救,所以針對防火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提高對預警機制建立的重視程度,從而達到未雨綢繆的目的,應積極推廣與應用GIS、RS、GPS等多樣技術及時監測草原火情、合理劃分火險等級、對火險進行風險評估與預警。利用阿沿溝口、菜籽灣山、上崗嶺、加龍山、大灣村后山、先明寺梁子已修建運行的6處森林草原防火視頻監控系統,進一步加強對轄區視頻監控范圍內的監控觀測,及時了解和掌握林區最新動態信息,有效提高轄區森林防火預警能力。
(四)做好巡護工作,加大火源管理力度
最為有效與常見的火源管理路徑之一就是日常巡護。對于保護站而言,應在其工作過程中將森林防火方針落到實處,依據“點面結合管理”的草原防火要求,與轄區交通線路、森林草原資源分布情況、地形地貌、輸電線路走向等諸多因素相結合,從而對重點防火區域進行動態性、綜合性劃定。尤其是在發生火災的高風險期,一定要提高對日常巡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在源頭扼制火源,避免森林草原火災發生。
(五)從全民防火出發,科學構建群防體系
針對全民防火來講,其屬于長期預防火災工作的關鍵。雖然說是“預防為主”但依然要將“防”放置在制高點,通過已經形成的“重視林區防火”這一社會共識,從而營造出氣氛良好、覆蓋范圍廣的防火宣傳環境,從而構建具備高度群眾性特征的防火基礎。以立體式、多角度的方式積極進行宣傳教育,向群眾積極普及有關基本常識與法律法規,有助于在群眾間構建互相影響、教育機制,而且還能創造“人人防火”的社會大環境,在森林草原火災高發期,例如“清明”“十一”等時段,科學制定針對性防火預案,在積極宣傳的同時做好重點防范工作。
五、結束語
發生森林草原火災,一方面會對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造成危害,另一方面還會對生命財產帶來威脅,因此采取合理地預防措施十分重要。應該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提升消防意識與預防森林草原火災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預防森林草原火災發生。
參考文獻:
[1]達國秀.華隆自然保護站森林防火現狀及預防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9(18):58-59.
[2]白曉麗.祁連林區森林草原防火管理解析[J].現代園藝,2019(14):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