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哈溪自然保護站境內森林以涵養水源為主,是內陸河石羊河流域一級支流雜木河、黃羊河的發源地,區域內森林、草原、農田、村莊交錯分布,人員活動頻繁,現代化的建設步伐加快,對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對其結構與功能轉變進行探究,針對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森林資源;保護;策略研究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哈溪自然保護站境內森林以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為主,發源于轄區內的雜木河、柳條河、峽門河、哈溪河是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源頭支流,也是下游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工農業生產的命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通過理論與專業技術方法的支撐,將祁連山水資源涵養以及生態系統的問題進行分析,建立對生態系統以及森林資源的保護機制,采用科學的管理對策以及方法,促進其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發揮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的功能。
一、基本情況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哈溪自然保護站位于天祝縣西北部,祁連山東端,海拔一般在2400~4500m之間,最高處是位于雜木河上游祁連山北坡的冷龍嶺主峰卡洼掌,海拔4874.4m。本區屬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干燥,夏季涼爽多雨,秋季多陰潮濕,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1.8℃,該地區的氣溫變化很大,降雨量常年不均。降雨量與溫度都是隨著該地區的海拔高度呈現出垂直梯度狀態,降水量及平均溫度起伏較大,區域內的年降水量達400mm。林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雪豹、馬麝、馬鹿等一、二級保護動物20余種,羌活、秦艽、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草藥10多種,有煤、金、鐵、銅、螢石等多種礦藏資源。
二、森林類型及分布情況
哈溪自然保護站轄區內主要的森林類型有灌木林、青海云杉林、祁連圓柏林、山楊林。根據立地類型灌木林分為高山灌木林和中低山灌木林,高山灌木林分布在海拔3100~3900m之間的陰坡、半陰坡、半陽坡;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波2500~3200m之間,由于降水量和溫度的關系,青海云杉多生長在陰坡、半陰坡上,呈帶狀和塊狀分布。由于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的不同,青海云杉的林型結構有明顯的差異,主要有灌木青海云杉林、灌木蘚類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分布在中山的陰坡、半陰坡或半陽坡,海拔2500~2800m的坡地上。林分郁閉度0.4~0.7;祁連圓柏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3500m之間的陽坡、半陽坡中上部,平均高7m,平均胸徑16cm,每公頃蓄積40~100m3,郁閉度0.2~0.5;山楊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700m之間的陽坡、半陽坡青海云杉林中下部,林分生長整齊,平均樹齡20~50a,平均胸徑6~12cm,平均樹高12~16m,每公頃蓄積量30~80m3,郁閉度0.5~0.8。
三、森林資源的基本特征
(一)喬木林增加
通過近年來森林資源調查,發現在區域內眾多的森林資源當中,喬木林面積比較大,森林覆蓋率較高,整體的森林發展狀況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與現階段的調查,發現喬木林的面積處于一種逐年增長的趨勢,生存能力以及適應力很強。
(二)人工干預少
喬木林是水源涵養林構成主體,占到整個涵養林面積的22%左右,又因為喬木林多半以天然林木為主,人工種植面積較低,所以從現階段森林群落類型構成來看,人工對該地區的干預較少。
(三)不適宜持續經營
哈溪自然保護站的喬木林大多都是中齡林,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一半以上,下來則是近熟林和成熟林。喬木林中幼齡林木和過熟林面積較小。因此從其未來的發展狀況來看,由于幼小林木的支撐不足,那么樹種組成分化很容易形成單一的形式,其森林整體成長的穩定性比較差不敢保證能夠長期進行持續性的經營活動。
四、森林生態的現階段發展狀況
(一)后期儲備以及更新資源不夠
區域內喬木林逐漸增多,如果該地區青海云杉增加那么將整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天然環境很容易受到動物或病蟲侵害之后不能及時更新。在這種條件之下,幼苗不能及時接受光照活動事宜的生長溫度,造成后備更新資源的嚴重不足。
(二)林木矛盾問題,灌木林的退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各個行業產業都是同期進行的,從畜牧業的發展狀況來看。牧場需要承受的壓力逐漸增加,從而導致在生態區內的放牧時間增長,尤其是不同季節交替的情況之下。通過統計與調查分析當地的畜牧單位逐年增加,但草地分布以及數量不能滿足該產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常常會對蓋度低的灌木林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草場的數量顯著增多。
(三)病蟲害防治難度大
區域內鄉土樹種比重大,且結構單一,部分優良樹種雖被引種推廣,但所占比重很小,對整體結構影響很小,特別是在防護林和護岸林中多以青楊為主,且多為純林,給林木病蟲害的防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五、保護對策與建議舉措
(一)創建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穩定該地區保護成果
我國在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停止任何形式的采伐之后,其中喬木林的發展速度加快。因此現階段需要建立保護機制,解決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的主要矛盾,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林政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林業執法及監管體系,對該地區管理和保護進行規范。
(二)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減輕內部系統壓力
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較為嚴重地還是人為因素,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采取管理與教育工作,重視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減輕森林系統的壓力。
(三)開展人工造林,擴大森林面積
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穩定發展的基本原則開展人工造林,為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促進森林的健康穩定,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實行多樹種、喬灌搭配造林提高林分質量。尤其是在光照比較差的地區,適當選用抗旱與抗陰能力較強的樹木進行造林保證林木的成活率。
(四)優化樹種結構
要改善現有不合理地樹種結構,按照喬灌草結合、針闊混交、多樹種搭配、鄉土樹種培育的原則,優化造林地的樹種結構,改變樹種單一可能造成的地力衰退、生物多樣性下降等隱患;按照群落演替規律和近自然經營模式,加強混交林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杜麗.哈溪自然保護站森林保護和經營措施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9,17:91-92.
[2]劉東堅,陳梅.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9(7):32-33.
作者簡介:劉亨華(1973—)本科,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