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自提出“雙一流”建設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都在創新發展一流學科與一流大學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體育課堂教學,提升體育教學水平成為必然。研究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水平,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解決體育課堂中“學而不練”的教學現象,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關鍵詞:對分課堂;體育教學;教學模式;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4-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03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學生發展的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是一種非常明顯的現象,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效率和質量有待提高。因此,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可以將對分教學法與體育教學的特點相結合,對體育課堂進行重新調整設計,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
一、對分課堂教學理念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根據我國高校課堂教學現狀,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注重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強調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對分課堂在具體操作上是把教學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過程,分別是教師的課堂講授,即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精講,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框架、重點難點知識內容;學生課后的內化吸收,即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后通過閱讀教材或其他資料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經驗,是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過程;討論結束后學生以討論和作業的形式展現學習成果。
二、體育教學對分課堂相較于傳統課堂的優勢
對分課堂教學法和傳統被動式的教學方法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注重學生進行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教師講授、課下作業以及小組和班級討論等教學方法和形式,把課堂講授法、自主學習法、討論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進行有機的融合,大大提高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質量。
(一)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學身份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一種全能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和支配的教學地位,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而對分課堂教學法改變了這種情況,教師由原來的課堂主導者逐漸轉變為課堂引導者,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獲得提升。與此同時,對分課堂教學法也大大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壓力,使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并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二)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實施完全相同的教育,但學生之間往往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一體式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而對分課堂教學法可以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
三、高職體育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體育課程是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改革體育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調動學生自主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借助小組合作的形式,監督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目的。
目前高職院校大多是“90后”“00后”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生活條件較好,重視技能學習,忽視體育鍛煉,再加上體育課程一般為每周2課時,上完課后沒有很好的措施監督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導致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是學習專業技能就是在宿舍睡覺或玩手機,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重點會監督學生在體育課堂外的鍛煉情況,使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走進操場鍛煉身體。
四、對分課堂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實踐方法
體育課堂教學以每個項目的技術動作為主,教師通過示范動作與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每個項目的技術要領,然后通過重復的練習達到技術運用嫻熟,內化吸收成自己的運動技能,最后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提升身體素質的過程。通過對分課堂理念的教學,可以加強學生自主鍛煉的行為次數,使學生將課堂所教的運動技能在課余時間進行內化吸收,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一)課上精講運動技能教學
對分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提綱挈領梳理學習內容的整體脈絡和精要知識,對學習重點和難點進行思維導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框架和思路。運用對分課堂理念,在體育課堂上教師應通過精練的講解和準確的示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抓住動作的主要環節進行教學,不應過多強調動作的細節。
(二)課下自主鍛煉內化吸收
課下,學生獨立練習或小組集體練習教師課堂所教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訓練方法,完成個人作業。個人作業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想一想,與之對應的是運動技能的泛化階段,學生通過想一想教師的講解、示范以及自己的練習等一系列過程,形成初期的動作,此時技術動作僵硬,不協調、不準確;練一練,與之對應的是運動技能的分化階段,學生通過深入的練習,克服錯誤和多余動作,建立運動動力定型,使動作更加準確;幫一幫,與之對應的是運動技能的鞏固階段,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找到自己的問題,在討論時求助別人,糾正自己的錯誤動作以提高動作質量;考一考,與之對應的是運動技能的自動化階段,隨著運動技能的鞏固和完善,學生自動掌握技術動作,通過個人展示或小組集體展示動作,最終形成運動技能的遷移與內化過程。這四個部分的組成符合運動技能形成泛化、分化、鞏固和自動化四個階段的規律。
(三)課堂展示,評價與交流
課堂交互討論是對分課堂最大的特色和亮點。體育課堂討論形式可采用小組展示運動技能或個人展示技能的方式進行,然后教師點評、學生相互討論與交流。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重復的練習,僅依靠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是掌握不了運動技能的。通過課堂展示與討論交流,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控力,最終使學生達到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強健身體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
(四)教師多元化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對分課堂評價多維,更加強調平時成績。這正是符合評價體育學習效果的方法,因為身體的鍛煉是持續性的過程。對分課堂對學生的評價是通過作業與討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成果及能力的展示。通過對分課堂理念,體育課堂學習成果的考核就轉變了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形成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側重過程性評價考核。平時可以讓學生寫每次自己鍛煉過程的心得體會,可以展示小組自主鍛煉的視頻資料,可以通過舉辦小型比賽展示學生的運動技能,還可以通過在線體育課程學習等多種途徑,同時結合教師評價、小組互評的方式,最終給學生公平的考核結果。這種多元化評價,可以提升學生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也可以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種很有效的監督方式,監督學生在體育課堂之外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
五、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反思
通過一學期對一個自然班進行對分課堂的實踐教學嘗試,期末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獲得以下經驗。
(一)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對分課堂的評價是多元化的,每個環節緊緊相扣,課上、課下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這就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不組織活動學生就不鍛煉的壞習慣。但何時學、學多少、如何學,由學生自己安排,自主性更強。學生要完成運動技能的考評,必須在課外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加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這種實踐教學理念,使學生課下鍛煉目標明確,避免了鍛煉身體僅局限在課堂,能夠鼓勵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鍛煉身體。
(二)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水平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上課的時間相對靈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講授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對體育課堂而言,學生自由掌握鍛煉時間尤為重要。學生僅依靠課堂的學習,達不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通過一學期實踐嘗試,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得出,學生為了完成每節課的體育作業要求,課余時間鍛煉次數由1次增加到4-5次,鍛煉時間均在30分鐘以上。比較實踐前后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來看,實踐后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數據除了身高外,其他測試項目成績明顯優于實踐前的數據。所以說,這種教學模式從課堂內到課堂外,激發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培養了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三)提升了體育教學質量
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種教學理念的落實,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技能。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訓,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體育課堂上的示范動作更準確、更標準,內容講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通過課下克服自己的懶惰,積極鍛煉,提高了身體素質。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是一種有效的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的方法。同時也避免了在傳統課堂上,學生運動技能得不到鞏固,教師無法進行新技能教學的無奈。
總之,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要結合每個年齡階段學生發展的身心規律,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問題,尋找合適的體育教學方法。對分課堂這種教學理念對體育課堂教學來說十分重要,能充分調動起高職院校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課外鍛煉時間,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倫厚.大學體育課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4).
[2]潘玉舟.淺論對分課堂教學法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3]楊翠蘭,趙思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科學大眾,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