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無論是垂髫小兒,還是白發老者,都可以通過閱讀來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了解新的世界。但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閱讀能力有限,在閱讀中想要獲得好的成果也并不容易。本次研究對利用背景知識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分析,總結了閱讀教學的新方案、新方法,相信對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幫助。
關鍵詞:背景知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和背景知識的解讀有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所接觸的古詩詞、現代文、詩歌等也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生活經歷或者心情狀態下的產物。每一部作品都有著它的特殊的背景存在。我們讓學生了解閱讀內容的背景知識,就是在了解文章、作品誕生的原因。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是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過程。了解了一篇文章的來龍去脈、產生原因,這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領會文章的情感情緒和中心思想等顯然是有幫助的。
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點不足
(一)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足
一個人的閱讀水平直接關系到他在閱讀中能有怎樣的體驗和收獲。大學教授有他讀不懂的書籍,小學生也有他讀不懂的文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學對于課文或者拓展閱讀材料懵懵懂懂,沒有太深刻的體驗,把握不好文章的主旨,也無法真正領會文章的魅力。這與小學生本身的閱讀水平不高,生活經驗閱歷較少有直接關系。
(二)閱讀教學的組織落實形式化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我們看到很多老師對于閱讀教學的組織缺乏嚴謹,對閱讀過程缺乏跟蹤。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能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同學們去閱讀課文,但對于學生的閱讀成果如何,在閱讀中遇到了怎樣的問題或者有怎樣的想法卻缺乏跟蹤。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閱讀成果也會受到影響,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
二、 背景知識在語文閱讀中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知識幫助學生身臨其境
經驗閱歷的不足使得小學生在閱讀中對文章往往難以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古詩《惠崇春江晚景》,其中描述的詩意畫面,很多學生在腦海中無法形成逼真的畫面,也無法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對詩歌的鑒賞審美能力大大弱化。再比如課文《北京的春節》,其中描繪了過去北京的春節風俗習慣。但由于今天的小學生并不是生活在課文描述的那個年代,對于課文中描述的那些春節的場景和風俗文化也就難有一種畫面感,在閱讀的時候自然難以被其情感所觸動。但如果同學們閱讀了這些作品的背景知識,也就可以彌補自身在經驗閱歷上的不足,可以對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文章所描繪的那些事物等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這對幫助學生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情感與情緒,體會文章的文學藝術魅力都有積極的作用。
(二)背景知識幫助學生開拓視角
一篇文章或者一類文學作品,其背景資料是多方面的。就比如小說《西游記》,它的背景知識可以涉及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當時的文學藝術潮流動向、作者的生平閱歷、作者的思想主張等很多方面。包括《西游記》中關于道家各類神仙、佛家各類知識等的解讀和體現,都屬于背景知識可以包涵的內容。學生如果沒有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在品讀鑒賞文學作品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思路狹窄,感悟膚淺,對于一些深層內涵寓意或者一些情節設置的始末緣由等可能就無法通透的理解掌握。而在有了充分的背景知識支持下,學生就可以學會從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文學潮流、作者思想主張、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等各個方面去做解讀,可以有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路。這是提升學生的閱讀成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糾正誤區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于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閱讀和體驗,難以保證全部都精準無誤。事實上,針對各類文章,文學界、學術界常常會有一些爭議和分歧。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在閱讀中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和感受。但根據我們的觀察,學生在閱讀中的認知并不都是準確的,有些學生會因為經驗、眼界等方面的因素而對文章產生誤讀。比如課文《小英雄雨來》中,描寫了雨來為了保護交通員而堅決抵制日本鬼子的各種威逼利誘,甚至最后被帶到河邊執行槍斃的故事。因為不了解曾經的那個時代,不了解民兵、交通員是一種什么樣的身份和崗位,一些孩子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就可能產生誤會,曲解了雨來保護交通員的意思。而在融入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學生就可以了解當時日本人扮演的角色,民兵存在的意義,交通員是一種怎樣的身份,就能了解當時的人民群眾是怎樣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也就可以明白雨來為什么寧死不屈,要保護一個“交通員”。背景知識的教育滲透,是讓學生正確閱讀,消除誤區的重要途徑。
三、 圍繞背景知識開展的語文閱讀優化策略
(一)通過信息技術充實背景知識
關于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的融入,老師會發現依靠紙質書籍和口頭的介紹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關于背景知識方面的內容往往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章,反映了國難當頭的時刻,中國人民共度時艱的偉大情懷和不屈精神,其背景知識涉及了家仇國恨、社會環境等很多方面。對于這些背景知識,需要一種相對系統的途徑來進行教育灌輸。我認為,信息技術支持的專題課件、視頻微課是更好的選擇。借助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和內容的多樣性,可以有效將背景知識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串聯起來,讓學生更充分地進行把握。
例如,在學到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時候,老師可以從網上下載搜集相關資料制作一份PPT課件,將這部小說的精彩書評、世界文學界對這部小說的分析研究文獻、小說的創作背景、小說作者的生平經歷等內容整合起來呈現給學生。只需要對照PPT課件,學生就能比較系統的了解這部小說創作的背景知識。而在閱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首先給大家了解了關于作者葉永烈的背景知識,以及關于文章中提到的“波義耳”“魏格納”“阿瑟林斯基”等人物的背景知識;然后為了幫助大家身臨其境的感受科學的精神,老師還給大家播放了一些反映各個行業領域科學研究事跡的紀錄片、新聞視頻材料等。比如關于中國高鐵的主題紀錄片中,介紹了中國科學家為了開發高速度、高穩定性、高安全性的高鐵線路而不遺余力、刻苦鉆研的內容。類似這樣的背景知識雖然和閱讀素材無直接關系,但卻也可以作為閱讀的背景知識而存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加深閱讀體會。
(二)開展背景知識創新教學活動
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識可能會涉及很多方面。即便我們面向小學生不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背景介紹,但關于作者生平、時代環境等幾個基本的方面還是要涉及的。我認為,既然是以背景知識增強閱讀教學成果,適當地考查學生對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是很有必要的。但從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來看,我不建議用生硬灌輸的方式或者死記硬背的方式去組織背景知識教學,也不提倡動不動就抽查背誦和默寫。我們可以用創新舉措激勵學生去掌握文章的背景知識。比如在涉及何其芳的作品《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的背景知識教學中,老師可以采用趣味知識問答的方式來進行。我在課堂上隨機取出一些信紙、便簽紙,在每張紙上寫一個關于課文背景知識的小問題,然后放在盒子里進行抓鬮,讓抽到紙條的同學宣讀問題,讓其他同學分組進行競答。這樣的方式簡單有趣,也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更可以通過競答和討論的方式增強學生對背景知識的認知。
(三)圍繞背景知識進行深入的閱讀探究
讓同學們了解背景知識,這并不是最終目的。以背景知識服務閱讀,可深化提高學生的閱讀成果目標。因此,在了解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我們理應為學生提供深度閱讀的機會,通過布置任務、組織討論等方式激勵學生的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比如在學習《猴王出世》小說背景知識之后,我給同學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引發思考。其一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句話該怎樣理解?你認為這句話對猴子的個性塑造有影響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在考驗同學們對《西游記》的背景知識理解是否牢固和透徹,是否能看出猴王具有怎樣的個性。因為通過背景知識的了解可以知道,猴王就是孫悟空,而孫悟空正是師徒四人中少有的看似頑皮但又非常守信用、重承諾的一個人。在節選課文中,猴王說出那一句話,說明他對信用的看重,而這也同樣是對后面孫悟空取經除魔的一系列行為的鋪墊。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討論,結合所了解到的背景知識進行學習探究,就可以感覺到文學創作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并且積累一定的寫作經驗。
在背景知識參與的閱讀教學中,為了體現啟發性,老師還可以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閱讀。大家一起學習背景知識,一起組織討論對話,一起交換意見看法,這樣就可以變換更多的思路和視角,讓小學生的閱讀有更多的新發現。
四、 結語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小學生面臨的一大難點。通過有效措施幫助學生了解閱讀資料的背景知識,這對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很有幫助。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妥善做好語文教學引導,讓孩子充分了解閱讀資料的背景知識,從而在閱讀中有更好的收獲。
參考文獻:
[1]朱玉仁.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4):143-144.
[2]劉利琴.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4):260.
[3]盧秀娟.圖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0(2):87-88.
[4]唐玉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實施情境教學法的優化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91-92.
[5]李學銘.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75-76.
[6]馬娟,公嬌嬌.淺析背景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164-165.
作者簡介:
楊興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卓尼縣喀爾欽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