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陽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類給我國經濟與人民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與沖擊。在重大事件面前,也是正確引導、教育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好時機。本文從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與主要工作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愛國主義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疫情下各個行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響。在這特殊時期我們雖然出現了很多困難,但我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在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決執行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規定。部分黨員不顧疫情風險,前往社區進行幫助社區開展防疫工作。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進一步升華,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社會的影響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正確引導。
一、大事件面前,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意義重大
當今,國際化進程日趨加速,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國家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人才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歷史發展的規律表明,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代青年,特別是走在時代前面的大學生,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更是重中之重。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成為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當代大學生是最有朝氣、最有活力的群體之一,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品德的途徑和方法。引領大學生愛國思想教育,用以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讀書報國的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不失為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面貌的一項重要舉措。引領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既要正面教育又要客觀引領。既要教育大學生們以學習為本,又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正面引導大學生的愛國思想,使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得到升華。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防控期間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有理想、愛祖國的人生觀,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全國共同攻堅克難這一時機,因時而教。讓學生們體會到,面對疫情時,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體會國家制度帶給我們的自信與驕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強化民族精神,使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心靈。
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當代大學生出生于和平年代,成長于衣食無憂的時期。人生經歷中,并沒有切實經歷重大事件的洗禮,僅僅從日常生活中和書本上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顯的不足。本次疫情中,個別留學生的不當言論充分證明了我國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最重要的是現代大學生人生經歷中,切身困苦的經歷少,為此,本次疫情是其人生經歷的真正意義的“大事件”,以此為契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與引導意義重大。
二、中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工作
在本次疫情戰役中,中央政府以人為本,把百姓生命放到首位,在經濟上做出了巨大犧牲,讓世界和中華民族切實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疫情得到穩定后,復工復學工作逐步推進,歸校后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應因勢利導地開展。
1.理論知識重專業教育、更應重愛國主義教育
高校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育人先育魂,高校教育不應理解為只是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人,而應是培養有責任、懂擔當,有正義、講正氣的一代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青年骨干力量。
高校復學后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理論課程教育和實踐內容教學。我們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將此次疫情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升華延續到面對面的課程,樹立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有用人才到德才兼備,具有社會責任感、有造福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和擔當的高校優秀學生,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工作,磨煉和培育大學生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意識和觀念,進而將這種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2.增強實踐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工作,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組織開展一系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親身感知時代的脈搏、人民的呼喚。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人民情感。當下,疫情期間組織學生積極開展防疫情活動,通過開展各種防疫抗疫活動,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疫情,積極面對疫情,普及防控疫情的科學知識,增強自我防護意識,號召學生肩負起疫情防控的責任,堅定信心、共渡難關。并在各項活動中弘揚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增進大學生責任感,增強凝聚力。
日常校園生活中,要廣泛組織開展創建文明校園,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開展一系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們了解社會,體驗民生,增進社會責任感,培育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及外在行動。
3.開設愛國主義教育專題講座
在本次疫情中,大學生通過媒體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國抗疫工作偉大成就,但僅僅是短視頻、短新聞,并沒有深入詳細的了解。為此,學校應以典型案例為題材,深入解析一線抗疫醫療人員以高超的醫術,頑強的毅力,冒死的精神在艱苦工作的事跡。當疫情徹底解除后,應聘請典型抗疫英雄來校講學,讓學生切身體會英雄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通過以上方式引導學生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和愛國主義的動力,讓愛國主義旗幟始終在我們心中高高飄揚。
參考文獻
[1]溫凌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愛國主義精神一脈相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05):20-23.
[2]彭錦水.愛國主義教育貫穿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04):64-65.
[3]張娜.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研究——以“抗疫”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