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美術教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術教學,而是融入了很多新鮮內容,除了傳統的美術教育,還有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眾所周知,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在東方美學還是西方美學中,美育早有定義,即通過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種形式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所以,美育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從理論到實踐涉及多門課程內容。本文僅對美術教育進行探究,結合筆者多年美術教育經驗,對現代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的意義,中學美術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等方面進行論述和分析。
關鍵詞:美術教育;審美教育;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0-0093-02
引 言
18世紀末,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20世紀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提倡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美育。現在很多學校大力提倡美育,以豐富學生的美好生活,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使學生從感性認識提升到審美的認知,實現更高的自身價值。
一、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1.實現現代化審美教育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初中階段,教師進行美術教學,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審美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1]。
生活中處處存在美。愛美是人的天性,審美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的美需要個人去創造。例如,對于孕婦來說,一個美的環境和良好的心態有利于寶寶健康地誕生。蔡元培先生曾言:“孕婦完全在平和活潑的空氣里面,才沒有不好的影響傳到胎兒,這是胎兒的美育。”現代審美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個人在生活環境中創造美的事物,進行美的活動,增強自身的創造想象力,形成審美的意識和人生態度,成為生活的藝術家。
2.有利于美育理論研究
審美教育一直是美學界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和很多理論有所聯系,與德育最相關。美育和德育有很多共同之處,都是對于人的心靈和精神上的教育,都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整體素質,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但是,美育和德育是有區別的,德育僅僅關注人的道德,美育則關注人的全部。因此,審美教育的影響范圍更廣,對美育理論研究有著重大的學術貢獻。
3.有利于構建受眾文化心理結構
不同階段的審美教育面臨的受眾是不同的,教育目標也是不同的。對于普通的受眾來講,審美教育可以喚起他們的審美情感,使他們獲得更深刻的審美感受。而學生不僅需要懂得欣賞美,還需要有創造美的能力。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讓學生擁有審美意識,在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審美素養。
二、中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校不重視
學校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場所,初中是青少年對美術產生興趣并形成美術意識的關鍵時期。美術教育可以分為專業美術教育和普通美術教育。目前,學校對美術教育并不重視,一些學校的專業美術教育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普通美術教學時間經常會被其他學科教學擠占。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很難在美術課堂上有所收獲,實現全面發展。
很多學校的美術教師單純地將“繪畫”這樣的基礎知識當成美育,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無法對學生進行真正的美育。
2.資源配置不足
在信息化時代,美術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改進美術教學方法。但是,很多邊遠地區和小城市的學校無法滿足現代美術教學的要求,甚至有些學校沒有專門的美術教室,導致泥塑、雕刻、動畫設計等課程教學無法順利進行。
還有一些美術教師缺乏美學專業素養,對很多美育觀念沒有理解透徹,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帶領學生進行美學學習。此外,邊遠地區的美術教師匱乏,很多美術人才不會選擇去偏遠地區的學校執教,致使偏遠地區的美術教育無法順利開展。
3.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足
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但是,部分教師不重視美術教學,只是讓學生自行看書學習,致使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不高,審美能力不足[2]。例如,在教學《日出印象》一課時,部分教師只會對作品、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不會詳細地帶領學生從構圖布局和畫面的色彩關系、空間關系等角度進行分析、學習美術知識,無法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真實、有效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解基礎的色彩知識、還要帶領學生進行美術作品技法的具體賞析。如這幅畫中運用了很多色彩方面的技法,水藍色、淡藍、紅色、橙色、黑色等色彩的表現具有很強的沖擊力,讓那一輪紅日及水中的倒影給人鮮活的感受,畫面中的幾抹藍色、寥寥幾筆勾畫的船只和太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感和空間感。
學生在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后,會想要有更佳的審美視野、更強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美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擁有表達、模仿和再現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實施
1.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美術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例如,在教學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學生如果單純地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就不會知道畢加索在畫些什么,只會認為畫面雜亂無章。所以,教師應帶領學生全面了解畫作內容。首先,教師可以通過PPT或視頻向學生展示作者的畫派風格和這幅畫誕生的歷史事件背景,讓學生了解這是一幅運用象征的手法表現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事件的畫作。看似有些恐怖的圖畫表現了無辜受害群眾情感上的痛苦和恐懼,是畢加索對該事件的態度和反應。這些內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擴展學習,以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美術鑒賞產生興趣后,即使再遇到相對枯燥的理論內容,也會盡量克服困難,深入學習。
2.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美術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增強青少年的求知欲。在審美的過程中,審美者面對的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美的形象,會對這個美的事物產生各種聯想和想象。美術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能激發和調動欣賞者展開積極的想象,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造。在理解、欣賞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會深入、具體地理解美術作品塑造的形象和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長時間美的熏陶,強化了美感,培養了美學思維。因此,在美術教育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引導并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作潛能。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作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在教學“雕塑”一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方面觀察雕塑。多方面觀察不僅是對客觀存在的雕塑進行簡單的復制,還是通過內心的感悟獲取事物的內在內容。學生可以根據構圖的法則和對雕塑的觀察,將看到的內容雕塑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物體的空間關系與造型所帶來的藝術美感。
此外,美術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創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的創作潛能,讓學生具備審美能力的同時,真正地成為有創意的藝術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重視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聯系及作品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通過欣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體驗新的審美生活。
4.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美術教育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美術教師不能只是枯燥地講解知識,應在教學中添加和生活有關的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出發,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美的魅力。例如,一些中學生很喜歡涂鴉,但是,在學校涂鴉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衣服的涂鴉設計,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將想要表現的內容在白色T恤上展現出來,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分組進行涂鴉設計,在結束后,一起評比。為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師教學時更加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專注度,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創作能力。
5.通過美術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實踐包括美術創作、美術鑒賞和其他與美術相關的人生活動[3]。如今,美術作品不僅存在于美術館和畫廊,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學生不僅能感受到畫家對生活的認知和對藝術的理解,還可以感悟人生的哲理。通過美術實踐活動及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
結? ? 語
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培養他們對美的思考,還能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審美能力。針對目前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創造一個良好的美育環境,從而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信心。
[參考文獻]
凌國榮.初中美術人文素養教學策略探究[D].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14.
姚振雷.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對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實踐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龍健才,李映山,龍雅.論美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途徑[J].湘南學院學報,2007(06):94-98.
作者簡介:林月森(1971.5—),男,廣東英德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