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偉
摘 要:在小學教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小學生多項優質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學科。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我國很多地區的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隨之呈現上漲趨勢。因此,教師應該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結合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促進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培養;留守兒童;感恩品格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0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27
隨著我國新課標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和深入,教改的春風也吹入了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堂,在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也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感恩品質不僅是每個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適應時代發展、傳承傳統文化的基本條件。因此,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該融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下面我們就針對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展開探討。
一、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感恩品格的意義
由于一些學生家長選擇外出務工,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生活條件,這就形成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我國小學留守兒童的個體素質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家長不在身邊的緣故,獨自或者和老人一起承擔起家務責任,養成了自立自強、堅強樂觀的優秀品質;而另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少家長的陪伴與關心,成長壓力增大,導致學生喪失了原本的陽光心態。
“感恩”不僅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優秀的思想美德,只有喚醒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才能消除留守兒童因家長不在身邊而產生的不良心理問題,促使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對父母長輩、師長同學常懷感恩之心,養成積極向上的美好品質。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務,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是一種適應現實需求的教學理念。感恩品質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有著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基于這兩種現實需要,教師想要實現培養留守學生美好思想品質的教學目標,就應該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基本的人生信條和道德準則,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使感恩的優良傳統可以代代傳承,提升留守兒童的素質內涵。
第二,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上述我們提到,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少家長的看護與關懷,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隨著互聯網時代席卷而來,沒有家長的監督,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到網絡游戲和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學習效率。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注重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就可以妥善解決這些教育弊端。當留守兒童形成感恩之心,就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自主規避不良信息,同時還能領悟到父母的艱辛不易,進而自身更加發奮圖強,有效避免了留守兒童誤入歧途的風險,促使留守兒童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二、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感恩品格的策略
(一)教師積極溝通,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教師想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首先應該和留守兒童進行積極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掌握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知識基礎和學習理解能力,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制訂人性化的感恩教育計劃。
留守兒童通常具有內向、敏感的心理特點,教師和留守兒童溝通的過程,就是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教師積極溝通,和留守兒童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當學生對教師產生欽佩、喜愛、尊重的情感時,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改善學生一直以來對教師嚴厲死板的印象,學生會更容易敞開心扉和教師分享內心的感受,敢于發表學習中的觀點,打消學生對接受感恩教育的抵觸心理,從而顯著促進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的養成。積極溝通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也是連接教師和留守兒童心靈的橋梁,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力度,融入學生的群體中,做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同行者和合作者,與學生一起成長,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也為教師順利開展培養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的教學工作創造有利的先決條件。
(二)教師聯合家長,了解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
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是一項偉大的靈魂工程,僅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應該聯系留守兒童的家長,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比如家庭成員組成、外出務工和在家陪伴的是哪些家庭成員等。教師首先應該向家長闡明合作意圖取得家長的支持,與家長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完善與家長遠程溝通的通訊平臺。學生家長及時向教師傳達關于留守學生的關鍵事件,幫助教師更加全面地掌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以及德育水平,進而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留守兒童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和提升,讓感恩品格的培養更加有的放矢。與此同時,教師也不要忘記與在家陪伴留守兒童的老人積極溝通,倡導老人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不要溺愛孩子,輔助教師的感恩教育工作,教師還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引導留守兒童尊重老人、分擔家務[1]。
(三)挖掘教材內涵,培植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材是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知識輸出的主要藍本,教材中很多內容雖然沒有提到感恩二字,但是實質內涵都和感恩教育密切相關。比如熱愛祖國、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等,這些課程內容實際上都是表達對祖國、對社會與自然、對父母、對他人的感恩之情。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該利用這一有利的教學素材,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課堂教學不再停留在淺顯的表面,使留守兒童深刻領悟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和素質。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大力開采課本中蘊含的情感元素,激發留守兒童的情感共鳴,培植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實現培養留守兒童感恩品格的教學目標[2]。
(四)結合故事教學,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情懷
留守兒童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對世界的認知能力較弱,對接受感恩教育的態度通常也是興趣使然的。教師應該以小學生的興趣喜好為突破口,采取小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入接受感恩教育的行列中。故事教學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首先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故事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其次,很多中華傳統故事不僅富有趣味,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感恩思想,具有很大的教學作用。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該搜集與課程內容和感恩教育相關的傳統德育故事,對留守兒童實施講故事的教學策略,調動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情懷。
(五)建設校園文化,讓感恩教育潤物無聲
良好的校園氛圍和校園風尚可以對提升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該聯合學校致力于為學生建設感恩校園文化,促使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在校園文化的感染下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學校可以著眼于校園風尚環境的建設工作,在教學樓中的走廊墻壁上張貼名人感恩事跡和名人名言的宣傳畫,在校園多媒體屏幕上滾動播放感恩故事,為學生打造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校園文化對留守兒童潤物無聲的感恩教育作用,讓留守兒童受到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六)組織感恩實踐,鍛煉留守兒童的感恩能力
留守兒童長期處于孤單的成長環境,即使內在形成了感恩意識,但由于缺乏參與感恩交流的機會,很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不利于留守兒童感恩品格的養成。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時,應該將教材教學與感恩實踐活動相結合,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教師可以采集教材中的優質感恩思想,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感恩實踐活動。教師在組織實踐教學時,可以打開教學思路,將感恩實踐活動分解為三個活動類型,即家庭感恩、校園感恩、社會感恩這三個方面。家庭感恩的主要活動內容包括主動承擔家務,孝順長輩等;校園感恩主要體現在尊敬師長,和同學友善相處等方面;社會感恩的主要活動內容包括樂于助人,在公共場所給老人讓座等。留守兒童通過參加感恩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更加明確感恩品質的內涵,也能將感恩思想踐行到校園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顯著增強留守兒童的感恩能力[3]。
(七)建立評價機制,促進留守兒童感恩品格的形成
在以往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試卷考核作為學生的主要評價形式,這是不科學的,也是和新課標教學指導思想相悖的,還會引起學生對感恩教育的抵觸心理,不利于留守兒童感恩品格的養成。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想更有效地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質,還應該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使感恩教育計劃有始有終,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用。對于感恩品格發展有障礙的留守兒童,教師要盡量采用鼓勵式評價,和學生一起尋找造成問題的原因,幫助學生攻克障礙,提升感恩品格;對于已經具備優良感恩品格的留守兒童,教師可以適當調高評價標準,促使這類學生堅持不懈、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感恩品格。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該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品德素質的發展情況,與留守兒童的家長合作,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品格,促使學生道德修養與文化素質同步發展,大力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宏偉進程。
參考文獻:
[1]姜元蘇.論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41.
[2]王美嬌.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感恩教育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6(5):71.
[3]高金輝.淺談《品德與社會》中的感恩教育[J].才智,2009(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