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被應用到各行各業中,推動著市場經濟的前進。當前會計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急需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換。簡要分析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內涵及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技術 復合型 會計人才培養
引 言
從《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到《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我國逐漸明確了推動基層單位業務系統與會計信息系統的有機融合的目標,并進一步促進會計工作由傳統核算型向現代管理型轉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財務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挑戰和發展機遇,同時也給高校培養適應市場變化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一、復合型人才是適應市場發展的必然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手工記賬、會計管理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日益增長的基層會計人員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而被淘汰。常規的機械化工作被計算機逐漸取代,會計工作的目標、內容、工具正發生著巨大變化,現有從業人員通常只具備單一的會計知識,缺乏綜合能力,無法順應環境的變化。市場迫切需要具備組織行為學、金融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配合企業各部門進行財務管理工作;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協調各個部門人員合作;具備創新能力,能為企業制度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提供建設性意見的機器不可替代的復合型人才。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數據的全覆蓋,各單位紛紛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實行在線辦公,海量的會計數據、多維度的會計信息隨之而來,這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互聯網數據的采編能力,實現會計信息在線錄入、更新、修改、發布、查詢等。而現有會計從業人員普遍只具備專業知識,未能熟練掌握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即使略知數據庫操作方法也缺乏與會計知識結合的能力,計算機技能不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市場迫切需要精通計算機知識,能夠獨立搜集、分析、處理數據,能利用計算機簡化會計工作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二、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內涵
(一)復合型會計人才既有硬技能又有軟實力。復合型會計人才要具備綜合素質,既包含技能素質又要包含職業素養。會計從業人員需要具備對本專業業務知識的掌握能力,包括財務、稅法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具備專業資格證書等。在企業的工作不只是簡單記賬,僅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不足以應對實際工作需求,還要求會計從業人員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良好的心里承受能力。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對環境的觀察力、協調能力、領導管理能力。會計師不僅需要好的體魄,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承受壓力、緩解壓力。
(二)復合型會計人才既是精英又是通才。復合型會計人才既要術業有專攻,精通會計專業領域知識,也要廣泛閱覽群書,具備通用知識。會計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掌握會計的核算方法、稅務籌劃、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精通會計電算化實操技能等。各個行業都不是單獨的存在,僅單一的會計知識無法完全勝任企業工作,還需要具備其他非專業知識。一名優秀的會計人才還需具備計算機、政策法規、金融投資、經管理濟、外語等多方面知識,隨著時代和技術工具的變化,迫切需要培養集財務、經濟、法律、互聯網技術于一身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
三、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跨學科融合流于形式。現有的本科會計學專業人員通過經濟、法律、財務、互聯網等領域的通識教育,雖然具備一定的復合知識,但跨學科融合流于形式。授課教師大多只具備某一專業知識,無法將會計知識與所學專業相結合,所授知識與會計脫離,不能實現有效融合。
(二)忽視非專業技能培養。學校高度重視會計專業知識,全力提升會計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所有課程都緊密圍繞著如何提升專業技能,而忽視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非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的技能過于單一,不能靈活變通,適應變化。
四、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建議
(一)豐富授課內容。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財務知識,還應當增加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金融學、人力資源等多學科知識,將其他學科知識與會計專業知識有機結合。授課知識既要包含基礎理論知識也要包含企業實際工作方法、管理經驗。
(二)優化授課形式。從授課方式來看,改變傳統的實體課堂授課方式。互聯網時代下,應該積極嘗試互聯網授課方式,并不斷創新翻轉課堂、微課以及慕課等新型的授課方式,進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增加學生分組授課形式,培養學生協調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非專業能力。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聘請具有跨學科研究背景或有多領域從業經歷的教師,增強對現有教師的跨學科培訓,將傳統財務教學隊伍、信息技術專家以及企業管理教學隊伍相結合,從教育源頭上培養出復合型教師。優化教師學歷職稱結構,重視教師的綜合職業素養、工作學習經歷和產學研合作能力培養,增加“雙素質型”型教師的比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冷繼波. “互聯網+”背景下業財融合管理會計框架研究[J].會計之友,2019(12):19-23.
[2] 李靠隊. 高校會計專業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J].財會通訊,2011(9):47-48.
[3] 張凌. 基于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復合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中國市場,2015(24):138-141.
[4] 應益華.地方高校會計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農業會計,2019(07):88-91.
[5] 王晗.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2):209-210.
[6] 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04):26-31+95.
作者簡介:劉藝(1995-),女,漢族,四川宜賓市人,在讀研究生,學號:212018120200020,單位:西華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