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正深入推進包括國家監察體制在內的機構體制改革。監察體制的改革立足于我國反腐敗的現實背景, 并通過出臺《監察法》來對相關改革政策和措施予以落實?!侗O察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并堅定“四個自信”,不折不扣地將《監察法》貫徹落實到紀檢監察工作實踐中是現階段中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及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務和必然要求。古代監察制度的曲折發展明示了新時代監察制度改革的必然性,但也不能排除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與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在許多方面都有著相似性并對其有所借鑒。新時代監察制度的改革無不體現著制度形式的改革和國家權力的調整,在不斷地革新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速度也將持續加快,永不停歇。
【關鍵詞】 《監察法》 新時代 監察制度
總 論
本文的論述背景是2018年3月20日經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貫徹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是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成果的最集中體現,同時也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時至今日,《監察法》已經生效施行一年多,各級監察委員會亦是依法有序運作,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并未因此終止,而是進入了持續深化的新階段。毫無疑問,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建設正在突破瓶頸,持續升溫。
本文所論述的內容主要依據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和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的對比發展,《監察法》自身體系框架的整改以及對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建設的思考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就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監察方式來看,它采取多元式的監察方式,通過檢舉、控告、采訪調查、深入部門定期檢查、重大政治活動親臨現場督察以及考課監察結合等方式對中央和地方的官員進行監督,與新時代中國的監察制度中監察手段的創新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新時代中國的監察制度在變革中用“留置”取代“兩規”,將體制制度建設豐富化多樣化,無疑是一種體制上的超越?!侗O察法》自身體系框架的整改是國家進行權力制約與深化發展反腐工作的必經之路,通過法律的形式規定,可以將反腐敗納入法制軌道,最終起到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理邏輯貫徹法制精神促進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展現新常態的目標。
一.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和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對比探析
(一)權力對比及體制分析
中國古代的監察歷史悠久,歷經各朝各代,隸屬于皇權,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服務的,其設立的根本目的就是維護皇權,從而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監察機構作為皇帝鞏固統治的工具,可對百官是否遵守國家法律制度并忠實履行職責進行監察,而皇帝卻不受任何形式的監督的。諫官雖然可以對皇帝的詔命進行糾察,但皇帝擁有的最高監察權,因而監察官行使職權時受到的限制頗多,有時諫官出于各種考慮對皇帝直言不諱,惹怒了皇帝,就有可能會直接被罷官貶職,可見這一權力的行使無不體現著危險性和艱難性。
走進新時代,我國對監察制度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視的,不論是對行政監察機關以及檢察機關相關部門職能的整合,還是建立獨立的國家監察機關——國家監察委員會,都是為了取代其本身過去的行政性轉而突出現在的國家性。此次整改可以說是反腐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性舉措,自上而下,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一次徹徹底底的整改,就人員任用上來看,國家監察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員若干人組成,主任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副主任、委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委員會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委員會主任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委員會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負責全國監察工作,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并接受監督。以上足以看出新時代我國監察制度的規范性和公正合法性,在“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上做了非常到位的闡釋。
(二)以宋代監察為例展開分析
宋代的監察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宋朝建立以前,中原地區就依次更替了5個政權及十余個割據政權,俗稱“五代十國”。在這一時期,地方藩鎮割據戰火不息,導致藩鎮割據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等方面已經脫離了中央的掌控,由此可見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性。為此,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相權做了許多努力,通過二府三司制的設立,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宰相只保留行政權,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權力相互制衡。將政務、財政、監察等權分開,而大權則主要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在中央的監察體制上,諫官可以參與彈劾執政官員,宋神宗時期不僅擴大對百官的監察,而且還特別強調對御史自身的監察作用,從而使行政部門和監察機關的互相監督,互相羈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雙向的監察制度。
從地方監察體制來看,兩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發展后期,伴隨著封建制度體制的成熟,地方監察制度不但繼承了封建社會前期的成功部分,而且有了新的發展。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宋代的監察體制開始呈現出一種多層次多元化的趨勢,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監察網,上至執政大臣,下到幕后的職官,都對地方的監察有了一個系統全面的執政手段。
(三)宋代諫官監察精神對新時代監察官員必備技能的借鑒
依據宋代的監察官員包拯來說,他是一代清官,彈劾過的朝廷宰相以及位高權重的外戚勢力數不勝數,由于他敢于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鼜椫Z遂布天下”。不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他都能將監察的工作做到極致。當然,他不僅對監察官一職認真履行,在執法辦案方面他也做得十分出色,明鏡高懸和鐵面無私就是對他最好的形容。由此可見,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監察官必須具備的品質莫非就是大公無私,剛正不阿,在貪污腐敗上,對待達官貴族甚至是自己的至親也不能有一絲的容忍,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才是最重要的選擇。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全面加強紀律建設,全面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嚴厲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尤其是要求監察官員對待腐敗問題就應該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堅決與惡勢力做出強烈抵抗。
二.《監察法》自身體系框架的整改
(一)監察體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監察法》第1章第1條指出:“為了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制定本法?!笔滓矫?,國家公職人員的權力不是私有的,它是人民賦予的,應該爭取行使權力履行義務,因而對他們權力的制約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我國正不斷開展廉政建設,加強反腐工作,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以法治化的方式面對腐敗,讓公職人員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由此,權力有了制約,反腐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監察法》第11條不僅處分違法犯罪的公職人員, 還“對履行職責不力, 失職失責的領導人員進行問責。”《監察法》實施前,我國實行的《行政監察法》在第2條僅規定了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公務員和行政機關任命的工作人員的監察權;而紀律委員會只對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進行監督;檢察院是中國國家法律監督機關,設立反貪污賄賂、反瀆職侵權部門,依據刑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監督。對于這樣的整改,無非不過就是要提高權力制約力度,擴大監察對象的范圍,將監察體系化制度規范化,是一個整體的提升。
(二)監察體制改革體現在《監察法》中的具體內容分析
《監察法》第22條主要規定了可以采取留置措施的對象、適用情形,主要是對嚴重違法或者職務犯罪。同時,第41條第1款對采取留置等調查措施的程序進行具體要求,調查人員采取調查措施時,均應按規定出示證件、出具書面通知并形成書面材料。對調查程序采取這樣的規范將更加有利于監察工作的公正透明,順利進行。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出現刑訊逼供的現象,增加對被留置人的權力保障,也是人性化的一種體現。
(三)《監察法》仍存在的問題淺析
《監察法》第8條規定的國家監察委員會由全國人大產生并負責全國監察工作,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并接受其監督。這并未規定監察委員會需要向全國人大報告工作,因而有所缺陷。
而在采取留置措施期間,律師不得介入,雖然律師介入可能造成串供,隱藏,銷毀證據等不利于調查的行為,但禁止律師在此階段的介入,也可能造成權力濫用、留置措施封閉、行為不當等問題,而且被調查人的辯護權某種程度上被剝奪,不能真正體現我國的法治精神,亦不利于監察工作深入開展。因此,相關部門提高調查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三.對新時代中國監察制度建設的思考
(一)改革在原則下運行
此次改革體現了我國監察制度在原則下,具體所展現的包括始終堅持黨領導的政治性;與行政司法地位平等地行使權力的獨立性;依據憲法和監察法行使權力的合法性;整合監察資源行使權力的高效性;保證監督平穩運行的平衡性。這些原則都是要求監察制度可以平穩有效地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有力的保障。
(二)改革的現實意義及亮點
從小的角度來看,這一改革破解了人大對其他國家機關監督力不足的難題,從監督能力、監督范圍、監督地位等方面來保證監督的專業化和全面性,促進改革細化到部門,精確到個人。
從大的方面來講,將監察權與行政權進行區分,通過對監察權的專門設定,健全和完善了國家的權力體系,從而可以使我國在政治治理方面取得顯著的改革成效。
改革對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對反腐工作的統一領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監察的監督實際上體現的是人民監督以及國家機關自身的監督,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監察委員會的設立又與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這樣就形成了
黨內監督和人民監督、國家機構自身監督的有機統一,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三)監察制度建設的未來愿景
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地堅持問題導向,將科學化民主化深入進改革發展建設中去確實是十分首要的,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不乏要對一些職權進行具體分配,分配時各部門是否可以做到完全協調,防止部門臃腫需要認真對待,嚴加思考。雖然理論與實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但將損失和錯誤降到最低才是首要目標。
新的監察制度的獨立性和全覆蓋性已經表明了制度的優勢,那么如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制度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最大限度發揮制度優勢的重中之重。總之,立足理論的同時,抓住實踐的機會,才能在監察體制改革上有所成就,才能對未來監察制度建設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和具體的實施方向。
總 結
新時代中國監察體制深深地嵌入了政治體制之中,其實踐方式賦予中國政治“母體”特有的改革資源和政治優勢。同時,我國現有的監察制度是在吸收中國古代傳統監察制度和文化的基礎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權力監督理論指導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而在對權力和制度進行權衡的時候,我們不乏要考慮到結合中國的國情,不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法律法規的修改,又或是監察體制的改革,都將使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向前,永不停歇。
【參考文獻】
[1] 馬冉.新時代國家監察制度改革研究[C].武漢大學,2018.
[2] 李輝山.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邏輯意蘊[J].廉政文化研究,2018,v.9;No.49,37-43.
[3] 李昕怡.國家監察體制若干法律問題分析——以我國《監察法》的出臺為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9,v.40,141-143.
[4] 徐鳳秋.貫徹監察法必須嚴實深細抓落實[J].中國紀檢監察,2018,No.567,29.
[5] 侯恩賓;李濟時.新時代民主監督的定位、特點與完善路徑[J].嶺南學刊,2018,No.275,72-77.
[6] 卿定文;童成帥.宋代監察制度對新時代社會監察之借鑒意蘊[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9,No.122,6-10+19.
作者簡介:宋凱璐(1999年-),女,本科,天津科技大學,300457,研究方向法學、行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