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
摘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必須要遵循“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方針。創造性轉化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做到古為今用的,而創新性發展是在轉化的基礎上進行超越創新的,二者體現了批判與繼承、創新與發展相結合的本質要求。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運用新媒體創新表達方式以及文化交流互鑒,堅持和而不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兩創”方針的科學內涵及本質要求
(一)“兩創”的內涵及其關系
所謂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謂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二)“兩創”的本質要求
“兩創”方針的提出,喚醒了國人的信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了文化的春天,激發了人們的文化創造力,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躍升。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既有創新又有發展,不是簡單地全面肯定或否定,是批判地繼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批判與繼承相結合。“兩創”方針的提出,體現了批判和繼承的辯證統一。第二,創新與發展相結合。文化是一個辯證的、發展的范疇。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文化也會相應的發生轉變。
二、“兩創”方針在中華傳統文化現代轉化中的重要意義
(一)正在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從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的形成。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過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清理、檢視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并使之發揚光大,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世界謀大同的理論,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天下情懷和大同思想的創新型發展。
(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客觀理性的價值評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該是有利于治國理政、社會發展、道德建設、文化認同、民族團結、民族復興,有利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具有這些特質的若干方面固然很好,但若只有某一方面的特質也彌足珍貴。只要我們堅持“兩創”方針,就能不斷用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三)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引進來”。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大力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增進各國民眾對我國發展道路的認同;要聚焦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中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三、貫徹“兩創”方針、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換的路徑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并與馬克思主義深度融合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并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深度融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關于道德的起源、本質和功能的基本觀點,是對道德的基本問題的科學闡述。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格物致知、知行統一”的踐履思想深度融合。實際上就是強調理論要聯系實際,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第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想信仰觀,并與中華傳統文化“民本、致公、大同”思想深度融合。從理論內質來看,馬克思主義以社會進步和全人類解放作為價值追求,以共產主義社會為終極目標。
(二)運用新媒體創新表達方式,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當今世界形勢下,要讓發源于農業文明慢節奏的傳統文化跟上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背景下現代社會,運用新媒體的創新表達方式非常必要。央視有非常多經典的節目,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碰撞,將傳統文化置于新型的載體之上,為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比如:像近幾年有名的《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都是最好的證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詩詞吟唱節目《經典詠流傳》,不僅唱出了古詩詞的文化情感,也通過現代表達讓古詩詞更“接地氣”,為現代人服務。用新媒體這一載體,將傳統文化打造成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向人們傳遞,彰顯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不可限量。
(三)堅持和而不同,推動文化交流互鑒
十九世紀末,《西方歌謠》里“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永遠不會相遇”,暗示東西方思想文化永無融合;而今,2019年法版《論語導讀》,作為中西文明交流的見證物,回歸故國。文明交流不會戛然而止,中途可能會有所倒退。但在歷史長河中,文明交流會相互感應、相互學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同卻又不同的模式。時光流轉于5年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被譽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闡述文明觀、提出參考準則、宣揚中國理念,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因多彩平等包容而長青,文明因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楊文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
[2] 董曉明.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南昌大學,2013.
[3] 董成雄.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解讀和傳承建構[D].華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