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
摘 ?要:在非常時期的居家學習中,體育學科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掀起了一場全民的運動熱潮。如何讓“家庭體育”實實在在地陪伴成長,促進體育健身與生活品質的“比翼雙飛”,本文分別從運動空間的拓展、作業設計的優化和互動機制的建立等三個方面來闡述有效延伸“家庭體育”的落實路徑,努力讓“家庭體育”從應時變成能見效的、可持續的、全方位的日常體育生活的新樣態。
關鍵詞:家庭體育;運動空間;作業設計;互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6-00-02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到常態化,如何讓“家庭體育”保持下去,實實在在地陪伴成長,讓運動健身和生活品質“比翼雙飛”?如何有效延伸“家庭體育”的落實路徑,努力實現能見效的、可持續的、全方位的日常體育生活新樣態?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度思考的問題。
一、運動空間的拓展,突出家庭體育的成長內需
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在校上學時間和非上學期間兩種,如果將上學時間的體育活動稱之為學校體育的話,那么他們在非上學期間的體育活動則可以定義為家庭體育。所以,家庭體育可以理解為將運動更多地滲透和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豐富生活、健康身體和提高品質為目的的體育活動。疫情期間,因為防疫的需要,很多身體活動都只能在自己的家里進行,但是家庭體育不僅僅是局限在居所這個狹小空間里,我們應該挖掘更多有利于其生長的“土壤”空間,讓家庭體育成為每一個個體成長的需要。
(一)拓展體育自覺的心理空間
有了身體的在場,也不能讓“心”缺席。離開了學校體育場,我們更應該培養家長和學生對體育的認同感,懂得“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僅僅只停留在增強體質的層面,除了鍛煉習慣的養成,提升心理的免疫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家長會、家長群等方式和渠道向家長及學生表達與傳遞“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體育思想;也可以借助微信推送讓家長和學生了解學校的體育實時動態,感受學校體育不是為“體育精英”服務,而是要將體育的陽光照耀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在被快樂的體育氛圍感染中從而在心理空間來構建可持續的主觀能動性,把要我“體育”變成我要“體育”,進而養成運動自覺的習慣。
(二)拓展體育活動的場域空間
受師資條件和場地硬件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學校目前只能滿足于基本的國家體育課程開設,所以更應該將體育擴展到師生的生活空間和時間里。我們可以建議或是指導家長和學生如何利用占地小、成本少的體育練習在家里的每個角落都可以動起來,將家庭居所打造為“體育空間”,讓“身體活動隨時隨地可以發生”成為常態;也可以開放更多的校園免費設施,鼓勵師生和家長一起走進社區、體育館、健身房等場所,在不同項目中感受運動的樂趣和興趣所在。雖然各家各戶在運動頻率上呈不規律和間歇性的變化,但是體育的功能已經被不斷認識和重視,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并努力實現“體育走進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美麗愿景。
(三)拓展體育育人的資源空間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愿意并積極地接受和參與各種專業的運動項目的指導及訓練,且在日常開支中對健身的資金投入比例也是日益增多,說明體育已經成了一部分家庭的日常需求。這些學生在每周都會有專門的時間用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身體練習,在專業人員科學、規范的指導下,他們在“流汗”的同時也在不同的項目屬性中感受著體育的精髓。這不僅是對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互相補充和自然延伸,也更容易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受經濟條件制約,也許“私教”體育的受眾只能是一小部分群體,所以我們可以提倡并呼吁體育愛好者投身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群體中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民間體育文化或是外來文化的樂趣。
二、作業設計的優化,實現家庭體育的軟著陸
將體育的觸角伸向學生的生活之中,體育家庭作業是重要的實施路徑之一。但是,體育家庭作業在作為學校規定硬植入的同時也要巧妙地軟著陸,將“作業”進行多維度的立體打造,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并樂于完成,而不是把它當成負擔。為此,我們在設計體育家庭作業時要突出幾個方面。
(一)作業命名新穎性
在課余時間都被各科家庭作業擠占滿滿時,如何讓體育作業也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小小的“套路”,也許可以消除家長和學生對家庭作業的心理排斥。比如,體育作業不一定要稱為體育作業,可以換一種命名方式,如“家庭吉尼斯,等你來挑戰”“我和爸爸來比拼”“今天我是小老師”等,這些新穎的命名淡化了家庭作業的概念,稱呼上的改變可以大大弱化學生在情緒上的抗拒。
(二)參與主體多元性
體育家庭作業面向的群體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體育教師、班主任和家長等。體育教師作為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者、指導者和評價者,班主任作為體育家庭作業的協調者和督促者,家長作為體育家庭作業的協助者、保護者、參與者和支持者,學生作為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者、完成者和受益者,多元主體缺一不可,只有多方融合,各司其職,才能盡最大可能確保體育家庭作業的質量。
(三)內容選擇靈活性
在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上要考慮到學生、家長和家庭之間的差異,所以課后任務要避免一刀切,滿足個性需求的作業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可以采用“2+3+1”的模式來考慮,即每周完成2種規定練習+3種自選練習+1種創意展示,其中規定和自選動作由體育教師提供并設計有計劃性的活動手冊,涵蓋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與耐力、柔韌和靈敏等方面且適合年齡特征的“菜單式服務”,在練習項目、鍛煉時間及運動負荷上都可以讓大家自主安排、靈活選擇。另外,動感創意展示也是尊重個性化的學練體驗,通過方法和形式上的改變旨在喚醒學生的主角意識,引領主動“體育”。
(四)練習方法趣味性
要問什么最吸睛,在孩子的回答里毫無疑問“游戲”肯定是最佳答案,新穎有趣的游戲總是能牢牢地吸引孩子的身體。那么,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環境,帶動家長和學生一起將課內教學內容拓展和延伸設計成游戲;將枯燥單一的體適能練習編排成游戲;將體育知識的快問快答改造成游戲;將親子間的互動比拼變化成游戲……讓體育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是游戲的設計者、體驗者,在家庭居所這個小空間里也能玩出大花樣來。
(五)反饋渠道多樣性
因為學科特性,如果要在學校指導和評價每天每人的作業,在實際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那如何避免體育作業的有去無回、流于形式,我們可以利用體育活動課隨機進行“作業”的再現;或是在學校的“紅領巾電視臺”開辟“運動達人秀”的小欄目實現“作業”的展播;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完成“作業”的云見面,在信息化的時代,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大作用,讓每個孩子的“作業”都能被“看見”,讓更多的點滴進步都能被肯定。
三、互動機制的建立,推動家庭體育的展示交往
(一)搭建平臺多展示,促進家庭運動的能力提升
展示相當于“競爭”,競爭任務的驅動使學生及其家庭的運動狀態被激活,所以他們會更有動力“投身”到體育活動中去。在“展示”中,體育的潛能和作用都能被很好地發揮出來,并且在展示過程中思維的顯露和碰撞、經驗的交流和分享,也意味著1+1>2的效應產生。所以,學校體育不是展示的唯一陣地,家庭體育更要與展示常常“牽手”,開拓更廣闊的體育空間。那么,多方互動的機制要形成常態:一是學校的體育節要開設面向家庭的系列活動和比賽,如家庭體育周、家庭活動日,可設置趣味對抗賽、親子合作賽等,還可以根據學生和家長的年齡及性別特征來確定比賽項目、制定相關規程,競技性與趣味性共存,全員性與“精英”性互補,且比賽項目的“菜單”也要常更常新,這樣不僅學生樂于參與,家長也玩得歡樂;二是優秀體育家庭的評選,在對優秀體育家庭的鼓勵和宣傳中,進一步滲透家庭體育的理念,營造家庭體育的氛圍,豐富家庭體育的活動等,提升家庭運動能力的同時,也促進體育素養和習慣的養成,期待更多的人變成終身體育者。
(二)創設條件樂交往,實現體育生活的延效生長
家庭體育的蓬勃離不開學校體育的帶動和輻射,所以學校要竭盡所能地創設各種條件,一是將資源共享真正落到實處,不要讓“對外開放”流于形式。學校向學生家庭“供給”的不僅是場館設施,還應有體育器材、體育人才等,比如某小學持續了多年的親子晨練活動,在前期細致周密的策劃、安排與磨合中,這個活動早已實現了家長的自主管理,越來越多的追捧和喜愛,讓更多的家庭享受著學校的“體育紅利”。二是多學科融合。其他學科的滲透和輔助有利于擴大體育視野,通過手繪、攝影、演說、歌唱等各種形式來展現和“定格”家庭體育生活,進一步實現學校體育從育德、啟智和塑美等方面向家庭體育的全面延伸。三是面向家長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指導,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識有助于家庭體育的健康發展。四是鼓勵家長和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體育工作中來,從各種體育活動的策劃、制定到執行,在親身感受中,增強主體意識和對體育的認同感。
保持“家庭體育”旺盛的生命力,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但是作為學校體育的執行者、作為健康理念的傳播者、作為終身運動的踐行者的體育教師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地在合作與對話中將體育多維度、全天候地展開與延伸。讓生命充滿運動基調,讓體育成為自己的體育,請相信,我們終將會看到想要的美好。
參考文獻:
[1]張永保,田雨普.“家庭體育”新釋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6).
[2]陳育彬.新體育的學校理解與行動[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