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軍 詹斌 章海玲
摘 要:高校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專業化志愿服務是高校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類型。課題組以高校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為目標,通過對寧波市高校學生志愿服務開展情況的抽樣調查,從高校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的現狀研究出發,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并對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個性需求;志愿服務;專業化;路徑;高校
高校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歷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參與地方治理、服務社會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開,把“立德樹叢”作為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科專業綜合優勢,在不斷推進第一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將學生課外科技文化、創新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加以系統完善,打造提升學生思想水平,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第二課堂。
高校學生志愿服務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有效設計志愿服務的載體、加強志愿服務組織的建設、實現志愿服務專業化的發展,使高校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能通過志愿服務回報社會這一實踐行為,對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高度認可、積極參與并為之努力奉獻,這將十分有利于豐富高校“實踐育人”的載體,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中國的現代志愿服務興起于青年群體,成熟于廣大高校,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已然成為中國志愿服務的一張名片。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志愿服務呈現出重復化、形式化、碎片化和短期化等特點,嚴重制約了高校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深入推進實踐育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推動高校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發展,以適應時代的需求,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方式。
一、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的現狀
為掌握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的總體情況,2019年7月,課題組以網上問卷和訪談形式,對寧波6所高校的1794名在校學生志愿者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內容涵蓋了志愿服務專業化的組織管理、志愿者管理、項目運營、服務內容和評價機制等。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基本了解了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的現實情況。
(一)對于志愿服務專業化認同的偏差,導致學生參與專業志愿服務意識的薄弱。
在對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是否是專業化”這一問題上的調研,盡管有69.8%的學生填寫了“是”,但仍有30.2%的學生填寫了“不知道”或“不清楚”,接近三分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當前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和專業化意識的不足。這將直接影響到寧波高校志愿服務的長遠發展。而在志愿服務專業化內容的認知上,大部分的學生停留在“專業技能”(42.9%)和“專業精神”(43.3%)上,對于開展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管理”(5.8%)和“專業化理念”(8%)方面的認同感非常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寧波高校在志愿服務專業化能力建設、意識普及和理念推廣上缺乏必要的作為,在推動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二)寧波高校志愿服務管理的不專業,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調研發現,86.6%的受訪學生認為,目前學校設計和提供的志愿服務活動或崗位與自己的業余時間沖突;30.3%的學生認為他們所參與的志愿服務很難發揮他們自身的專業特長;有21.6%的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對于自身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有擔憂; 23.1%的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支付的資金超過了他的承受范圍;29.5%的學生認為社會對于志愿者有偏見,16.5%的學生認為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有責任認定上的法律風險。上述數據很好的客觀說明,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體驗感較差,積極性受大極大影響。
(三)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的不成熟,導致學生對學校志愿服務工作的不信任。
從調研數據看,70.1%的學生認為,學校設計的志愿服務專業性不強;49.1%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志愿服務考核評估機制不完善;40.7%的學生認為,學校對于學生參與活動的記錄不完整;47.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志愿服務相關培訓不專業;45.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志愿服務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從這些數據不難發現,學生們所認同的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內容,包括了專業化的崗位設計、培訓機制、管理機制、激勵保障措施和溝通交流機制等,是貫穿志愿服務全過程的有效內容,不是簡單的技能的專業化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專業化。而作為志愿服務的組織方,學校沒有專業的人才和團隊專門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和項目的組織管理,導致無法給予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良好指導。
二、導致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
我們發現,當前寧波高校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專業化意識的欠缺、專業化管理能力的不足、專業化理念的淡薄以及專業化機制的缺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制約著當前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向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方向轉型。通過研究分析,造成這一現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理念陳舊,志愿者的主體地位未能有效體現。
寧波高校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傳統的做法是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設計專門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崗位,屬于單一方向提供需求。但在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全國志愿服務條例》出臺后,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大學生志愿者從單一的志愿服務執行者,逐漸向志愿服務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轉變,具有雙重身份,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權益維護意識和獲得意識也越來越清晰。從調研數據看,73.5%的受訪者希望通過志愿服務實現自己拓展人脈,接觸社會的目的;84.5%的受訪者希望所做的志愿服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而不是被動的去應付;作為影響“就業、升學、學分”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傳統刺激因素,降低到了20%左右,充分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更注重個人意愿,而非強制的措施。調研數據同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志愿者在對自己崗位類型的選擇上是清晰的,且有30%以上的志愿者可以實現“一人多崗”的角色轉換。67.4%的受訪者選擇了服務的直接提供者;53.3%的受訪者選擇了后勤保障;42.1%的受訪者選擇了宣傳報道;36.2%的受訪者選擇了組織管理;10.4%的受訪者選擇了資金籌措。從這一數據看,大學生志愿者對自身的多樣性能力認知是明確的,需求是多樣的,而作為志愿服務的組織方和管理方,高校在具體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仍然沿用了傳統的思維和做法,并沒有根據當前的新形勢和志愿者思想的新變化調整志愿服務的組織形式和實踐路徑。
(二)培訓內容欠缺,志愿者的服務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寧波高校志愿服務的開展中,大都強調培育志愿者精神,要求志愿者能夠盡心的為服務需求方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但是事實上卻忽視了許多培訓的內容。從調研的數據看,超過半數的志愿者參加了“志愿者精神和理念”、“志愿服務技能與方法”這兩個內容的培訓,接近半數的志愿者參加了“志愿服務團隊的管理”和“志愿者的形象和禮儀”這兩項內容的學習,“志愿服務項目的設計”、“志愿服務的風險與應急處理”、“志愿服務中的維權與法律意識”三項的培訓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從這一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寧波高校的志愿者培訓,主要側重于實用性,未能從全面性和持續性角度進行綜合性考慮,培訓內容的不完整,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處理與干預能力上培訓不足,很容易造成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的片面性,給志愿者帶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不可控的影響,阻礙了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的創新與專業化發展。
(三)管理制度僵化,志愿者的基本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要實現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但從調研的數據看,學生對權益的訴求是明確的。62.7%的受訪者希望在服務開始前明確自己要參與活動的服務時長和開展的時間;55.6%的受訪者明確需要組織方提供明確的激勵措施;57.2%的受訪者希望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能有專業的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工作;有超過60%的受訪者希望他們參與的志愿服務,既能夠拓寬他們接觸社會的渠道,又能增長他們的專業技能。我們可以看到,單純以號召為手段的志愿服務組織方式,已經很難在當前的寧波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體系中發揮作用。必須突破現有的組織動員機制,突破制度的固有模式,通過有效的動員手段和實踐路徑去吸引大學生投身志愿服務。而從激勵的角度,我們也不難發現,盡管志愿服務是志愿者的無償行為,但從志愿服務的長遠發展,以及志愿者的有效動員角度,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物資保障和精神鼓勵,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志愿服務的有效開展的。
三、寧波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要從根本上尋找一條適合當前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是高校志愿服務發展的當務之急。走“專業化”建設之路是十分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組建專門的志愿服務管理隊伍,從崗位和項目設計上實現專業化。
從調研中,我們發現44.7%的學生志愿者認為,學校在志愿服務的崗位與活動的設計上,沒有專業的人員。這就導致設計的志愿服務活動,承接的志愿服務項目隨機性很大。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或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配合學校或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工作而開展的,且占用學生的上課時間,通過學分等形式硬性規定,并未考慮學生本人意愿。只有組建一支由校內志愿者領袖、骨干和志愿服務工作者共同組成的專業隊伍,使管理隊伍專職化,項目和活動的設計緊扣高校志愿者的年齡特點、專業特點和地域特點,實現志愿服務對象相對固定、服務人員相對固定、服務內容相對固定、服務標準相對固定的“4定”模式,才能從根本上形成對高校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管理。
(二)聘請專門的志愿服務培訓師資,從意識和執行能力上實現專業化。
由于在先期對志愿服務意識和相關能力培訓上的投入不足,使得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害怕投身志愿服務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以及不具備處理類似問題的基本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全國志愿服務條例》的精神。應該組建一支由高校專業教師、專業社會組織或志愿服務組織骨干、志愿服務需求方負責人、律師等組成的專業培訓師資,從專業能力、需求設計、組織管理、意識培養、安全防控等方面著手,實現行前教育落實、行前培訓落實、服務質量監管落實、事后總結反思落實,提升志愿者的服務水平,向社會傳遞志愿精神,提升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可度,促進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三)制定專門的志愿服務保障措施,從針對性和長遠性上實現專業化。
從對學生的調研反饋上不難發現,由于學校在志愿服務保障措施上的不專業、不規范,同時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導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幸福值”并不高。通過開展“優秀評選”,給予“誤餐補貼”、“交通補貼”、“紀念品贈與”、“志愿者保險”購買等傳統基礎性志愿服務保障,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作為組織方,學校必須提高認識,去行政化、課程化和學分化。在學生志愿服務的保障過程中,考慮學生在“社會人脈鏈接”、“特定物品需要”、“個人IP打造”、“個體素質提升”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采取開放式和自選式的激勵模式,與服務需求方合作,擴展激勵渠道,增加激勵資金來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既照顧到服務需求方的利益,也能長效激勵大學生持之以恒的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并最終形成品牌,精準服務社會,使志愿服務真正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侯哲. 初探我國高校志愿服務的專業化[J]. 中國電子商務, 2009(9):91,120.
[2]宋著立. 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路徑探索[J].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6, 8(3).
資助項目:2018 年寧波市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試點項目(SZZD20182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