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高等繼續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教師和學生作為高等繼續教育的兩大主體,也正在經歷一場全新的思想沖擊與變革。“互聯網+”在信息傳遞、開放性、互動互享等方面相比傳統教育價值更加凸顯。“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也面臨著諸如評價機制和標準存在困難、課程質量保證問題、學生自制力薄弱等困境。因此,主要從構建開放互動的辦學體系、建立差異化的評價體系、加強學習支持服務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互聯網+”;高等繼續教育;評價體系
“互聯網+”表現在教育領域,MOOC、翻轉課堂等新的方法和形態運用于教育教學當中,改變了以往學徒式或者講授式的單一教育教學方式,為大學師生注入了新的學習資源與內容,對高等繼續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新的要求,新的變化亟需高等繼續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變革,建構適應新形勢下的新模式尤為迫切。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指的是“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尤其是創新、開放、自由、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精神,推動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隨之運用影響到經濟、文化、教育等其他領域。較之于傳統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對高等繼續教育存在的方式和意義都產生了相應的沖擊。“互聯網+”背景下的高等繼續教育打破了地區之間的限制,縮小區域課程資源的差距,為實現教育資源配置公平化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學生可以極大地實現個性化學習,這與傳統的課堂截然不同。“互聯網+”背景下的高等繼續教育其本質就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思維激發教師與成人學生的學習動力,將互聯網融合到繼續教育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和領域,改變已有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促進有效教學與自主學習的變革,提高繼續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發展的價值凸顯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傳遞價值凸顯
互聯網發展的早期,在高等繼續教育領域,人們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解與運用也僅僅是教學手段而已,并沒有認識到范式的變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技術更加成熟,理念深入人心,需求與日俱增,高等繼續教育的發展在理念、內容等方面都與互聯網分不開,融合更加緊密,教育目的與理念、教學組織形式與手段等都發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變化。因此,互聯網時代高等繼續教育的重大價值就是將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內容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傳遞給學生。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互動價值凸顯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少之又少,課堂上少,課下更少。尤其是成人學員工學矛盾突出,學習時間與工作任務之間的二重矛盾由來已久。“互聯網+”,通過信息技術等主要手段將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平臺搭建起來。進而通過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互動交流,打破知識禁錮的圍墻,推動知識的傳播,從而真正實現對話,滿足成人對高等繼續教育的需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共享價值凸顯
傳統教學過程中,一對一、傳幫帶等現象突出,人們對知識的獲取較為困難,知識的傳播大受阻礙。“互聯網+”疏通了知識傳播與共享的通道,使得知識不再是一人或者某個群體所有,閉門造車。而是知識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通過知識共享,有利于打破潛在的知識壟斷,將教育的優質資源共享給各行各業的人們,尤其是成人學員,對于解決其工學矛盾極為重要。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學習自制力嚴重缺乏
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要組成部分,但是成人學員參加高等繼續教育工學矛盾尤其突出,線上與線下學習的能力與學習自制力難以把握,甚至是困難重重。對于成人學員而言,怎樣才能擁有強大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合理的個性化學習是互聯網時代需要面臨的又一困難。
(二)評價機制和標準存在困難
“互聯網+”時代下,成人學員的評價考核體系盡管在不斷完善,但評價考核體系存在兩方面的困難:一是考試內容彈性大、答案模糊、不標準的課程,例如文科類、藝術類等計算機難以統一量化;二是計算機無法準確識別學習者作業的真實性。
(三)課程質量難以保證
通過“互聯網+”可以將慕課等延伸到高等繼續教育領域,盡管理論上可行,但是執行起來困難不小。傳統上成人教學大多以人數一定的班級制為主,教學質量可以保證。但是互聯網技術可以使學習的人數達到幾百人甚至數以萬計。龐大的學生數量必然帶來教學管理方面的難度,課程教學質量難以短時解決,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發展體系的建設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等繼續教育對信息技術需求與應用在理念層面、技術層面等層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要求,新的變化亟需高等繼續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變革,建構適應新形勢下的新模式。
(一)構建開放互動的辦學體系
互聯網是開放的代名詞,打破了地域限制,成人學員參加繼續教育既有學習的緊迫性又有學習時間的壓力,“互聯網+”背景下恰恰可以有效解決成人學員的工學矛盾,并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應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快建立開放共享的高等繼續教育辦學體系,加速解決跨學校、跨學科之間的壁壘問題,進一步整合課程資源,從而最大化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發揮了互利共贏的重要作用,通過信息技術搭建平臺,成人學員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這樣教育教學就完全可以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
(二)建立差異化的評價體系
互聯網可以將教學內容、教材形式轉換成數據模式,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夠幫助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建設一套完整的評價數據。高等繼續教育發展的過程需要一個精確完善的評價體系來滿足信息時代背景下高等繼續教育的新需求,尤其是包括教學評價和學業評價等。教學評價體系是對參與網絡高等繼續教育活動的教學主體的評價,具體有成人教育受眾者對現有教學條件、授課教師的評價,教育管理者對成人學員教學成績的評價及有效的監督等。另外,學業評價是以實名認證為依據,對學生全部的高等繼續教育線上學習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教師以此為基礎對其展開客觀考評的過程。總之,以互聯網為背景的評價體系通過大數據形式的教育信息,更加有利于實現高等繼續教育的發展目標。
(三)加強學習支持服務
通過“互聯網+”這一技術,成人學員參與學習的能力和便利大大提升,但是參與人數眾多,學習者知識背景層不不窮,相比于全日制學生,成人學員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明顯較弱。因此,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課程的教育教學,就應著手系統的“圍學服務”。可以嘗試將學習者組成一定比例的網絡班級,通過釘釘、騰訊會議等新媒體技術,既展現了班級成員的獨特個性又能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班級的凝聚力,進而培養成人學生主動參與在線學習的熱情和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成人學員在線上的表現及時跟進,了解成人學員對知識難點和重點掌握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交流。通過這種全面、持續的學習支持服務,有效降低缺勤率、退出率,保證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2]高向玉,徐麗.“互聯網+”環境下高等教育發展瓶頸制約及模式重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6(3).
[3]劉剛,李佳,梁晗.“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2).
[4]李期,張偉平.將“慕課”引入成人高等繼續教育的SWOT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
此文為延安大學2019年高等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般項目)。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