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塞雪
摘 要:人們對隱喻的理解從最初的語言技巧發展到認知層面,又從對文本形式的單模態認知延伸到多種模態識解。本文基于 Forceville 的多模態理論對從意象、聲音、圖像角度對電影《我不是藥神》進行多模態探析,從而展示電影中多模態隱喻的特點,以及其對電影主題傳遞的作用。
關鍵詞:多模態隱喻; 認知;意象; 我不是藥神
自 1980 年 George Lakoff 與 Mark Johnson 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以來,人們對隱喻的認識不僅限于是種語言(或修辭)現象,它更是一種思維認知方式,越來越多人了解他們的概念隱喻理論。隨著當代科技發展,對隱喻的認識跨越了語言這單一模態的限制。20 世紀 90年代,Charles Forceville 將概念隱喻理論延伸至非語言模態,由此提出“多模態隱喻”的概念。
一、多模態隱喻
根據 Forceville(1998)在其書中所說,首先,模態是指“利用具體的感知過程可以闡釋的符號系統”,例如人們使用的文字,就是一種符號系統即一種模態;其次,“單模態隱喻是目標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種模態來呈現的隱喻”,與之相反的多模態隱喻指“源域和目標域都分別完全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態來呈現的隱喻”。而國內有學者認為此定義嚴格,而采用廣義的定義即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態共同參與意義構建的隱喻(趙秀鳳,2011)。例如,只用書面文字的文本就屬于單模態;而漫畫既有文字又有圖畫,就是多模態。
二、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多模態隱喻分析
電影《我不是藥神》是一部口碑很好的國產電影,社會道德和法制層面給人們帶來深刻的思考。本文試從多模態隱喻視角下意象、聲音、圖像等方面對此影片進行不一樣的解讀,從而理解電影作為多模態結合的媒介的特點與傳達信息的優勢。
(一)意象隱喻
“命就是錢。”是貫穿于影片的一個隱喻。中國有句古話,叫人命關天,另外還有一句我們經常也會聽到的話是:救命的錢。
印度是窮人的藥房。這個隱喻,把印度比作藥房,而且是窮人的藥房,說明一是印度藥價格便宜,二是說明這里歷來有販賣盜版藥的慣例。
“賣藥這么多年發現,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種病你是沒法治啊!”這是賣假藥的張長林跟程勇說他以為他自己是菩薩心腸,但這樣做是無濟于事,只會把自己賠的傾家蕩產。這句話把貧窮隱喻為一種疾病,表現的是貧窮者的生存舉步維艱,貧窮意味著無限制的困難和痛苦,尤其是身患不治之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物質壓力。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雖然你可能不是一個佛教徒,但這句佛教用語,早已經成為普通大眾嘴里的金口玉言,在徐崢勸說牧師加入到自己的賣藥的團隊的時候,徐崢隨口便說出了這樣一回句話,后面還有一句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然這些都是佛教用語,不過對于像徐崢扮演的程勇這樣一個普通人來說,基督教和佛教其實在他眼里,都只是一個符號而已。
“藥神”這個稱呼。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收獲巨額利潤的他,生活劇烈變化,被病患們冠以“藥神”的稱號。藥神的隱喻來源于他不同階段的心態,從開始只為牟取暴利,到后來不惜一切代價自己貼錢救人,到觸犯國家法律鋃鐺入獄的途中千百萬病人為他送行的感人一幕,自此“藥神”形象建立起來。
(二)圖像隱喻
電影中的細節取勝,其中有些場景體現了“生與死”的隱喻。在印度街頭遇到一行人抬送著面部表情兇神惡煞的印度神,煙霧中的雕塑是印度代表死亡與重生的濕婆神像,迦梨神像。所以濕婆象征毀滅與再生,而迦梨女神象征最高存在與生命起源,暗示了程勇的信仰轉折點,從而開啟程勇的救贖的道路。這也是整部電影的轉折點。
另外上海街頭拐角的鐵柵欄門,狹小的店面,印度神油等構架都在暗示主人公程勇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三)聲音隱喻
電影的情節和畫面是核心要素,然而,音樂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聲音可以包括音樂和音響。這里主要探討一下音樂對電影表現主題、渲染氣氛方面的作用。王炳社(2013)認為音樂從其產生就是隱喻的。對音樂的理解離不開人們的身體經驗。舒緩的音樂讓人們放松,映射的是人們日常休閑的場景;快節奏的音樂,則映射的是緊張的工作和生活的場景,會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
在印度街頭遇神像時一段十分凄涼且帶走印度神秘詭異氣氛的印度大悲咒,還有車上的鈴鐺一下下的響的音樂,暗示出人命如草芥的一種無力回天的感受,讓觀眾不禁覺得心頭一緊,莫名悲痛欲絕。雕塑冰冷的外殼還有靜謐不由烘托出氣氛的悲涼,在煙霧繚繞的印度街頭,程勇迷茫且惆悵的心情。
影片中開端在響起的一首被大家耳熟能詳的印度民族音樂片段,節奏輕快,同時配合人物出現畫面圍繞著印度元素展開,提醒了有趣的情節發展,在歡快的節奏下引人入勝,給人一種非常愉悅的心情。
程勇第一次前往印度時,一眼望去周圍的環境都是臟亂差,就連背景樂有garbage garbage垃圾的字眼,可是就這樣一堆垃圾中卻有救命藥,小孩子可以活潑的在空地上玩耍;反觀上海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但是有病之人卻吃不到藥,小孩子只能冷漠的看媽媽接客。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印度,反觀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一線城市上海,人們的幸福快樂不是靠金錢衡量。
三、結語
本文從多模態隱喻視域下從意象、聲音、圖像角度解讀了電影《我不是藥神》,從而探討了多模態的作用和從中體現出的人物特點和電影主題。影片中多模態的應用體現了“命就是錢”的隱喻,這些隱喻對喜劇電影的娛樂效果和展現人性真實寫照作出重要貢獻。
導師:王軍
[參考文獻]
[1] Forceville, C. Pictor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李戰子. 多模態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 [J]. 外語研究 ,2003(5):1-8.
[4] 王炳社. 論音樂隱喻的產生 [J]. 民族藝術研,2013(4):56-59.
[5] 趙秀鳳. 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展多模態隱喻研究兼評 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態隱喻》[J].外語研究 ,2011(1):1-10.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江蘇 蘇州 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