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
摘要: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技能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以課程建設為出發點,探索建立課程目標具體化、課程內容生活化、課程實施多元化、課程評價多維化的課程體系,有利于促進勞動教育健康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路徑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因此,學校必須樹立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從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著手,嘗試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引導中小學生認識參加勞動的意義,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素養。通過加強勞動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懷和尊重勞動的觀念,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并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點內容融入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的總目標中去,讓勞動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內容。在堅持“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重要使命的大背景下,只有多元開拓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路徑,開啟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新征程,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課程目標具體化
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教育意圖,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和具體目標三部分。
(一)總體目標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定位必須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落腳點。因此,將勞動教育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在中小學生中弘揚熱愛勞動的精神,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崇尚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中學會健康生活、提升人文底蘊、懂得責任擔當。
(二)學段目標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發展要求是不同的,可以從認識勞動、參與生產勞動、研究勞動規律、承擔勞動任務等方面明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學段目標。
小學階段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課堂和教材對各類勞動的過程進行全面認識,如校園綠化、季節性農事活動等。同時,學生要幫助家長洗衣服、打掃衛生、做飯等,并能完成教師安排的學校勞動任務,如打掃教室衛生、清潔校園環境、校內種植實驗園的簡單管護等,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
初中階段的總體目標是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并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詢問等方式對某一生產勞動的規律進行研究,進而形成有參考價值的生產勞動研究報告,為學生獨立承擔勞動任務提供依據,以此來培養初中生崇尚勞動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精神。
高中階段的總體目標是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勞動項目進行廣泛的實踐探索,提出生產勞動中具有深度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針對勞動項目中勞動方式、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綜合運用調查、實驗、概括等方式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改進勞動方式,提升生產效率,改進產品質量。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目標
勞動教育課程的年級目標是指在認識勞動和生產勞動過程中,根據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特點,通過學習和參與勞動可以實現的具體目標。
例如,八年級勞動教育課“我們是怎樣種出高產量土豆的”,學生用幾個月的時間在學校的勞動教學實驗園里栽培土豆,教師將課程的具體目標設計為,一是種出高產量的土豆需要哪些農業技術;二是栽培高產量土豆所需的植物養護方法有哪些;三是區域氣候對土豆產量有哪些影響;四是栽培土豆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對土豆的產量是否產生決定性影響。要想培養學生尊重勞動、感恩勞動人民的思想,就必須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去認識勞動者為了創造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二、課程內容生活化
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息息相關,可以從家庭勞動、學校勞動和社會勞動中選取。
(一)家庭勞動
家庭是中小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教育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應該及早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家庭中,家長要為學生提供勞動的機會,和學生一起完成一些簡單的勞動,如掃地、洗菜、疊被等,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體會到勞動的樂趣;也可以通過一同觀看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共同閱讀關于贊美勞動者的文學作品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精神。
(二)學校勞動
學校勞動教育主要是學生參加的校內勞動項目,是課堂知識性勞動課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鞏固勞動知識、獲得基本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素養的重要途徑。一方面,主要是學生完成教室和班級所屬校園衛生區域的清掃,幫助教師對校園綠化區域和植物種植實驗園進行常規管護,從而獲得勞動經驗。另一方面,主要是初中年級學生在學校種植實驗園進行生產勞動,并對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記錄,撰寫生產勞動報告,以實物的形式向指導教師提交勞動成果。此外,要想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還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勞動教育理念,明確規定勞動教育每周的課時數,科學規劃勞動課程內容,嚴禁其他學科擠占勞動教育課。
(三)社會勞動
社會勞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參加具有服務性、公益性的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周邊環境衛生清潔、敬老院志愿者勞動、社區綠化等服務性勞動項目。在參與體力勞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高效地完成一項勞動任務。參加社會勞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還能夠發展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的能力。因此,社會應該建立起健全的、開放的、共享的社會勞動實踐場所,為學生參加勞動提供公益性勞動工作崗位。
三、課程實施多元化
課程實施是通過教學活動將課程目標付諸實踐的過程,多元化的勞動課程實施方式有利于實現預期的勞動課程目標。
(一)認識性勞動課程
認識性勞動課程主要包括,一是講解關于勞動的教育性故事、全國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文藝作品中的勞動者形象等;二是通過課堂和校本課程介紹糧食作物的播種過程、農作物澆水和施肥的時間間隔、農具和各類植物種子的認識等。通過認識性勞動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
(二)參與性勞動課程
參與性勞動課程主要針對的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年級的學生,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制定課程實施方案,引導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參加季節性農事活動,并在學校的植物種植實驗園參加西紅柿、茄子、白菜、胡蘿卜等常見蔬菜的種植生產。教師和家長之間可以相互反饋學生的勞動收獲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
(三)研究性勞動課程
研究性勞動課程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有機融合,教師給學生提供研究方案,要求學生在參與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對生產要素和勞動規律進行詳細記錄,并形成完整的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導勞動實踐。研究性勞動課程的內容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學科,包括搜集資料、概括歸納、實驗總結等過程。
(四)成果性勞動課程
成果性勞動課程是指由學生組成的勞動小組或者勞動小隊獨立承擔勞動任務,生產勞動結束后按照課程目標任務向教師提交勞動成果。如根據課程內容的要求,學生要為學校食堂提供西紅柿、胡蘿卜等常見蔬菜,而學校的植物種植實驗園則為學生提供了勞動場地來種植這些蔬菜。讓學生獨立承擔生產勞動,能夠培養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精神。
四、課程評價多維化
依據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和課程實施的多元化等因素,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需要從學生、課程和教師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一)完善學生評價細則
對學生的評價可以考慮以下因素:勞動知識的掌握、勞動過程的參與、勞動規律的探索、勞動成果的提交等,將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個項目指標進行量化評分。家庭勞動由家長評分,學校勞動由教師評分,社會勞動由組織者評分。每學期學校將各類評分進行匯總,并公布結果,作為對勞動課程進行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
(二)構建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的綜合性評價,其中包括了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學校應該建立課程評價小組,定期研究和評估課程目標的達成、課程內容的建設以及課程實施的有效性,總結先進經驗,科學分析推廣。
(三)建立教師評價制度
學校應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勞動課骨干教師隊伍,這些教師要能夠承擔學科教學和勞動課程教學的重要使命。學校評價小組依據生產勞動的各類成果,對勞動教師進行評價,并把評價結果納入教師績效工資管理中。
勞動教育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僅僅依靠參加單純的生產勞動還不能夠充分體現勞動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學校要大力拓展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路徑,指導學生掌握勞動知識、習得勞動技能,讓學生熱愛勞動、投入勞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M].蕭勇,杜殿坤,譯.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9.
[3]王維審.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發展概述[J].中小學德育,2018(7).
[4]解鑫,李曉燕.學校勞動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11).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