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質的學科,在人與人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生活經驗、文化積累、對世界的認識嚴重不足,導致在寫作過程中時常發生脫離實際或邏輯不通等問題。因此,文章作者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將口語交際和寫作訓練相結合,這樣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獲得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寫作訓練;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9-0019-02
引言
在不斷地積累過程中提升,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周期性和反復性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材料,拓展學生的思維,啟迪智慧,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
一、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傳統的教育模式嚴重限制了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抑制了他們主觀思維的拓展,在思想和實踐等方面造成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縛,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不利于他們實踐能力的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個體的差異性,轉變師生關系和教學模式,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興趣的提升帶動成績的提升。
二、對口語交際和寫作訓練進行有效整合的措施
口語是寫作的另一種方式,寫作是口語的交流承接,二者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語文的語言性和工具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再促進其寫作能力,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并在寫作水平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完善口語的邏輯,完善交流內容,促進表達能力和情感表達的結合和發展。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啟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獨立的人格。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傳遞,更有利于他們接受知識。
1.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到文化來源
文化知識從實際生活中產生,同時又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語文知識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在生活中找到學生溝通的障礙之處,不斷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從而更好地與人交流和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并啟迪學生對生活產生追問和思考,鼓勵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并幫助其解決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世界和積累文化知識,繼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質和核心素養。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在特有的情境中不斷體悟和感悟,從而形成優秀的價值觀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職能,不斷地讓學生對生活產生疑問,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在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后,鼓勵他們進行語言表達和寫作練習,繼而提升他們的語文成績。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在掌握教學內容和方向的同時,進行文化知識的傳遞。只有緊密結合實際,才能創造出符合現年齡段學生需求和價值觀念的情境,才能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對自己的伯父或者印象深刻的長輩進行描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知識的傳遞,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認識,進而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
語文是一門具有枯燥性特征的學科,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少,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死板、呆滯等特點,抑制了想象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短板,有些學生在文化知識的理解上表現出極高的天賦,但是動手能力薄弱。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但是藝術天賦卻非常突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和幫助他們,采取“揚長避短”的方式,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相關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重視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的價值觀念,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進而幫助他們收獲學習的成果,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語文是一種語言工具,也是一種交流方式。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不僅可以利用口語交流,還可以進行書信往來、繪畫欣賞、音樂創作等非常多的形式和方式來交流。在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將這些方式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發揮學生的優勢。
例如,對一些音樂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提取故事情節和關鍵字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歌曲創作,并提醒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要重視節拍、韻腳和音律等,然后組合成朗朗上口的歌詞。對一些想象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進行繪畫創作,并要求他們說出每樣事物所代表的含義和內容,并對意象進行描述,通過這種方式作鋪墊,進而鼓勵他們進行語言表達和寫作練習。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效進行師生交流
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在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教師更加清楚地掌握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學習狀況,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
在休息時間,教師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從而進行“零距離”的文化傳授活動,提升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并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并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起到榜樣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進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先學后教”和“情感傳遞”等方式進行教學,以自身的思維帶動學生的成長,從而使他們有所感悟。
例如,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對自身的生活進行思考,如“你的身邊有哪位朋友令你印象深刻,為什么?”“你們之間都發生了什么故事?”及“這位朋友有著哪些優秀品質?”等問題,啟發學生在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思考,繼而再進行文化知識的傳遞。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以后,要開展情感和故事總結活動,并將自身的情感體會通過口述和寫作兩種方式進行講述。
4.在班級開展“交流大會”等活動
文化交流活動不但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身邊伙伴的學習方向和情況,還能讓他們樹立良好的競爭意識,進而在提高情感表達能力和文化素質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在文化知識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組成學習的小組,并引導和鼓勵他們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繼而提升自身的學習興趣。在交流活動進行時,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以判斷、歸納、梳理、總結等方式,增強文化感悟和知識理解,從而完善自身的人格特點。
語文知識本身具有文學性,發揮這一特點,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知識品鑒能力和文化品位,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和相關文化活動的介入,豐富了教育內容和方式,讓枯燥無味的語文知識變得立體和生動,可以將枯燥、呆板的文化知識學習轉變為情感表達和實踐操作的過程,進而轉化學習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的民族精神為自身的行為指導,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
在小學階段,學生不能準確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挑選書籍,因此,教師要幫助他們,給他們布置任務,要求他們在其中幾項任務中進行挑選,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念,使其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習慣,進而激發學習熱情。在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進行表現和表達,繼而形成優秀的口語能力,在交流活動結束以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感悟和認識進行文字表述,繼而將口語能力和寫作技巧結合起來開展教學。
5.做好獎勵機制,幫助學生收獲知識成果
語文學習是一個鞏固和探索的過程,學生很難再短期獲得知識成果和提升成績,因此,教師要對他們取得的文化成果進行檢驗,并進行獎勵,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參與熱情,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發揚他們的探索精神,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我效能感。
由于年紀的限制,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常出現語法錯誤、跑題偏題、語句不通、表意不明等問題,同時也無法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因此,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鼓勵和正面評價,讓他們在明白和清楚自身的問題時,不斷進行錯誤更正,以提升自身的語文素質。
結語
在我國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升他們的寫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幫助他們進行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過程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獨立的人格。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手段的創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何彩鳳.談搭建語文口語表達與寫作銜接的橋梁[J].學周刊,2018(8):125-126.
[2]麻計劃.小學高年級語文口語交際后互動評價與習作有效銜接的研究[J].學周刊,2018(7):49-50.
[3]熊曉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思維品質培養[J].中國高新區,2018(11):102-103.
[4]薛璐璐.多維訓練,整合增效——芻議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57.
[5]楊光.新課程改革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5):112-113.
作者簡介:陳萍(1968—),女,廣西興業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